返回

烽火明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军制改革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十天后 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这几天徐心然一直在山庄忙碌,担心他们开始进行的训练有些缺陷,对身体有所损害,正好在此制定军制,就留在山庄。 明朝的军制甚是混乱,有卫所制,营兵制,而且以文制武,文官又不知兵,军队战斗力过于低下。 而军头不管军队,着重培养家丁,从而造成军队的军阀化。 营兵制将官分别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而卫所制为都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 因此在战斗中表现过于繁杂。 徐心然就在目前大明的编制进行改编,等到以后再改制为三三制。现在进行三三制起到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 这七天对于编制已经制定结束 军队名为“太平军”,以追求世间太平之意。 军制如下: 十人为队(10人),选出队长与副队长。 五队为旗(50人),选出旗长与副旗长。 五旗为营(250人),选出营长与副营长,并在各旗选出指导员各一名。 五营为校(1250人),选出校尉和副校尉,指导员队长和副队长。 五校为团(6250人),选出团长和二名副团长,并成立参谋司(参谋人员由参谋院指派,人数为七人,由参谋长领队),指导员旗长一名和副旗长。 三团到五团为一军(最大人数为3万5千),选出将军一名,参将三到五人,并成立参谋部(人数为二十人至三十人由参谋院指派,由参谋佥事领队。),宣传部指派指导员佥事一名,副佥事二名。 指导员是为宣传引导舆论,引导思想,顺便检查军队。指导员制度为:队长,旗长,佥事。由宣传部为中心进行管理,宣传部尚书为指导者,宣传部还有其他职位有待补充。 参谋部是为了在其中制定方案,和谋划军事事务并可以协助长官进行的文职工作,执行方案与否由所在最高军事长官决定。参谋制度为:参谋长,参谋旗长,参谋佥事。由中央参谋院统一管理,由参谋院指挥使统筹。 军队由军事指挥为主,参谋为辅助,宣传为指导思想,这样进行全局管理。 这样起到检察作用,也保证军事行动由专业军事人员指挥,而且参谋是属于军队的专属文职,也避免了文臣打压军队无法抵抗。 对于自己的设定感到无比满意。 现在只需要安排到校一级别就够了。 徐家山庄后院,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张挚正在安排家丁们进行体能训练, 突然,徐心然出现在场地上,引起了一阵骚动。 “停下来,大家停一停,我有事情要宣布!“徐心然的声音洪亮,立刻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张挚迅速安排家丁们聚集在一起,翘首以待,等待着徐心然的宣布。 “这几天,你们的表现,都让我看在眼里。现在,我要任命一些军官,来领导大家进行训练。“徐心然声音坚决,目光扫视着在场的众人。 他一个个点名,“李促,赵奉春,刘尉......“一些名字被叫出来,他们被提拔为军官,最高的是旗长。 徐心然根据这几天的训练,把训练刻苦,头脑灵活,服从纪律的几人选拔上来。 徐心然的选择基于这些家丁们在这几天的训练中表现出的刻苦、头脑灵活以及服从纪律等品质。他没有给予过高的军职,因为他明白,这些家丁们之前都是民夫,对于管理军队并不了解。给予太高的职位可能导致混乱。徐心然想着过段时间,观察谁是最有潜力的,逐步提拔。 还是等着多训练一定时间,再看看有几个好苗子。 至于指导队,目前哪有什么好苗子,让自己的亲卫队长叶驰管着看看有发现再选二个出来。 刘尉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出,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他明白自己管理着五十人的官,这是一个不小的职位,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崇祯六年就一直在流浪,一路都是吃草,乞讨着活到现在,晚上睡到庙中,睡到稻草剁将就着。 直到前段时间徐家招人,直接选拔了进来,才开始真正做起人了。 李促,赵奉春这二人是徐家的老人,去年徐家招收家丁就来了,对于徐家一直很感激,要不是徐心然自己一家老小早就饿死了,当知道徐心然要起义,并没有太害怕,觉得自己的命本来就是徐家的,陪他搏一搏也是应该的。 而且对于贪官污吏简直恨得牙痒痒。现在做了官职,也想再奋斗奋斗,想着有一天带着部下来到当初县老爷那,让他看看是他的脖子硬还是手中的刀硬。 安排让他们接着训练,徐心然叫来张挚问道: “你忙着训练,教他们读书写字事情让先生帮忙,也不要累到自己。” 这一些读书先生是徐心然聘请过来的,最后就强制留在了徐家,本来一直不愿意做事,慢慢发现徐心然对待自己一直很尊敬,慢慢的也软服了,现在在山庄负责教书。 张挚心头涌现一股感慨,徐心然对待他们几个一直跟兄弟一般。一直以来都如此亲切对待他们,这让张挚感到一股温暖的暖流流淌在心头。 次日 徐心然回到徐府 对于武器的制作也要开始了。 之前让王程远带着工匠在暗室进行扩大,现在也基本上完工了。 对于器械的制作徐心然一直很上心,现在不方便进行高炉炼钢,没办法进行制作火枪火炮。只能大规模装备连弩,并且制作一些土法手雷就好。在明朝本就有手雷,叫万人敌,不过太过于笨重。 徐心然想着把颗粒火药弄出来,并加一些白砂糖,这样对于万人敌提升数倍不止,体积也减少不少。 徐心然甩了甩头 哎 真是的一连串效应,添加白砂糖,想起来白砂糖比较昂贵,到明代时,熬炼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就十分成熟了。 大明并不缺少白糖,只是太贵,没办法只能少用一些使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