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莽在北宋末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章 报名考核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外城,新封丘门大街,毗邻旌教坊的一处军校场。 赵莽二人赶到时,校场已涌入数千人,放眼望去,人山人海。 一座辕门架设在校场北,往里走就是报名地点。 二十几张桌案一字排开,每张桌案后,坐了一位书吏员、两位兵士。 书吏员负责验字、登录名册,一名兵士负责丈量身高,一名兵士负责测验膂力。 兵部明发的征募告示上说,此次效用兵征募,专门为应对北方边境战事,旨在为河北、河东、陕西边军补充下级军官。 名额初设一百二十五名,如遇特优等者,可适当提高招募人数。 从官府告示看,没有明说这次招募效用兵,是为应对来年有可能发动的伐辽战事。 但自去年以来,多支西军开赴河北境内待命,数万禁军调动频频,不时传出重组、整合、重立番号的消息。 此次招募效用兵的条件,又比往常严苛许多,更加让东京百姓浮想联翩。 如此一来,朝廷要北伐辽国燕京的传闻,愈发在东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可笑的是,朝廷抵死不承认,有意撕毁百年和约,发动对辽战争。 不免有掩耳盗铃之嫌。 每张桌案前,排起长长队伍,应募者依次上前考核报名。 朝廷对此次效用兵招募格外重视,专门出动三衙禁军维持现场秩序。 胆敢扰乱秩序、引发骚乱者,一律严禁报名,还要交有司治罪。 枢密院、兵部、吏部、三衙派出官员将校,组成联合巡察小组,在各处报名点之间来回巡视。 赵莽和高进挑了处行进速度较快的队伍排队。 听周围参加应募的汉子议论才知,这次效用兵招募,报名时间为期三日,过期不候。 报名时的考核就是第一关。 首先核查年岁,要求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 其次便是丈量身高,标准要求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七以上。 再次是膂力测验,要求能够拉开一石一斗的步弓,八斗骑弓,三石重弩。看書菈 最后是识字测验,要读出书吏员随机给出的一段文字,再按要求写三五个字。 一套流程全部通过,考核合格,才算报名成功。 赵莽一听暗暗心惊,这报名门槛,可比他们之前了解的高多了。 唯一能够灵活调整的,只有身高一项。 如果超过最低标准五尺三寸,又达不到五尺五寸的标准身高,就要求应募者在膂力测验上达到更高标准。 步弓拉一石二斗,骑弓拉九斗,弩拉三石二斗,识字测验要求不变。 单只膂力一项,本次招募效用兵的标准,就远远高过禁军上四军的征募标准。 禁军上四军,入捧日、天武二军,要求步弓九斗、弩二石七斗,龙卫、神卫二军,要求步弓七斗、弩二石七斗。 换算下来,进入禁军上四军的力量要求,最低为四十二公斤。 本次效用兵征募,标准斗力要求为六十五公斤。 考核合格,登录名册,如果最后成功应征,送交吏部、兵部存档,还会再次核验姓名籍贯、体貌特征,防止冒充和作假。 许是考核太过严苛,单只第一轮就淘汰不少应征者。 不少人都卡在膂力和识字两项。 报名成功后,书吏员会发放凭由,三日后拿着凭由到场参加正式考核。 “你看那!”赵莽四处瞟眼,见到旁边队伍里,有一人瞧着眼熟。 “郭伟,是他!”高进皱皱眉头。 赵莽笑道:“莫不是打野呵干不下去,跑来应征从军。” 郭伟也注意到二人,愣了愣,勉强点点头,算是打声招呼,转过头看向别处。 瞧他的样子,似乎对当日比箭输给高进,还有些耿耿于怀。 有一位灰袍大汉,在两名兵部官吏的引导下,径直走到赵莽所在的队伍前头,直接插队报名。 排在前的应征者发出几声不满抱怨,那灰袍汉子扭头扫视他们一眼,重重哼了声。 “嘘!是锦体社社头邵青!” “原来是他,难怪这般嚣张!” “别理他,他有高家门路,惹不起!” 队伍里响起一阵议论声,倒也没人再对插队行为发出异议。 高进道:“在桑家瓦子里见过,难怪瞧着眼熟。” 赵莽笑道:“瞧这家伙做派,锦体社的摊子被咱们占了,他应该跳出来叫阵才是,怎会一直不见踪影?” 高进微笑道:“想来是躲在台下当看倌,看出些门道,识趣退走了。” 正说着,邵青顺利通过考核,领取凭由,张狂地冲着排队人群,展示他手里的纸笺,嘴脸很是得瑟。 虽说插队行为很是不耻,但邵青也是在大众瞩目下,利索地通过考核。 一张一石一斗的硬弓,他轻松就能拉满,脸不红气不喘,看得出实力颇为出众。 突然,邵青从队伍旁边走过时,看见赵莽和高进,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邵青得意洋洋的神情一下子僵住,愣在原地有些手足无措。 回过神来,他才略显尴尬地咳嗽一声,冲二人抱了抱拳头,然后低头快步,一溜烟地跑了。 这番举动,让赵莽二人,立时成了附近几支队伍里的焦点人物。 邵青乃是东京城里,一位小有名气的泼皮头目,号称十三街青爷,意思是手下掌管着东京内城,十三条街道的大小泼皮。 加之锦体社又有殿帅高俅高家资助,在外人看来,邵青无疑是高家的人。 这样一位横跨东京黑白两道的人物,竟然在面对赵莽二人时,流露些许畏怯神色,让人出乎意料。 “那家伙,啥意思?”赵莽摸不着头脑。 高进也摇摇头:“看不懂。” 过了会,旁边队伍似乎有人认出他们。 口口相传之下,周围的人才恍然明悟,这二位不正是神拳门师兄弟嘛! 另一边的郭伟也顺利通过考核,对二人点头致意,没有上前搭话,直接离场走了。 过了会,高进先一步顺利通过考核。 轮到赵莽,站在桌案前,报出自己的姓名、籍贯、年纪。 鉴于赵莽往桌案前一站,犹如一堵黑墙,书吏员和两名兵士,都用一种惊叹的目光看着他。 “十八!”赵莽报出年纪。 书吏员迟疑了下,很是客气地请他张开嘴巴,察验口齿,还让他俯身低头,凑近看看脸貌、头发。 似乎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辩证他的真实年岁。 丈量身高时,一名兵士踩着凳子量出确切数目,大喊了声:“六尺!” 周围顿时传来一片惊呼声。 众多应征者里,个子高的也不少,绝大多数不超过五尺八寸。 赵莽这六尺报出来,还是颇具吸睛效果。 拉弓拉弩轻松通过,三石重的弩,被赵莽两根手指头,勾住弩弦轻松拉开,看得书吏员和兵士惊叹不已。 识字测验时,书吏员拿出一张纸,让他照着读出来。 赵莽低头一看,嘴角抽搐了下,用不带感情的声音读了一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书吏员很是欣赏地笑道:“不错,不错!” 然后又让他依次写了“大”、“平”、“土”、“金”四个字。 考核完毕,书吏员把盖上印戳的凭由交给他,还不忘笑呵呵地嘱咐道:“三日后,九月初二,记得来此参加武科考察!” “多谢。”赵莽勉强挤出一丝笑。 在一众人羡慕注视下,赵莽和高进走出辕门,准备离开校场。 一路上,高进似乎强憋笑意,脸色古怪。 “你啥意思?”赵莽一脸恼火。 高进摇摇头,笑道:“恭喜你顺利通过第一关。” 赵莽哼道:“刚才那书吏员,让你读了哪首诗?” 高进道:“不是诗,是左传里的一句话‘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莽怔了怔,又问道:“让你写的字是哪几个?” 高进想了想,老老实实地道:“‘福"、‘禄"、‘泰"、‘域"。” 赵莽瞪眼道:“怎么考我的,全是些静夜思、土大金啥的!也太没水平了!” 高进打量他,正色道:“可能人家瞧你这副尊容,不太像有文化的样子。 万一考题太难,把你难住,岂不白白错失一位健勇?” 赵莽黑着脸,嘴角微扯。 枉费他恶补文化知识近两个月,到头来能读出静夜思就算过关? 高进宽慰道:“别急,武科后边,还有程文考,你的实力还有发挥之处。” 赵莽撇嘴道:“还不如请童太傅批张条子,直接过审算了。” 高进道:“赵鹤寿不是说,此次效用兵招募,受到多方关注,直接打招呼塞人容易惹来非议。” “可你看看这些!” 赵莽指着校场四周。 短短片刻,就看见十几个应征者,在现场官吏的带领下,直接找地方插队。 这些明显有门路之人,到了现场考核,大多数都能通过,顺利报名。 乍看上去,他们也是按照标准流程通过考核。 但实际上,其中可以把控、调整的地方有很多。 譬如身高放宽几寸,拉弓时不需太满,识字测验时挑些简单的。 标准稍稍放低些,这些人通过概率自然大涨。 对于更多的普通应征者来说,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高进摇摇头,苦笑道:“没有童太傅撑腰,就算我们通过考核报名成功,最后也不一定能应上。” 赵莽冷笑:“官僚横行,权贵当道,这世道岂能好得了? 走吧,三日后再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