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调教大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章 意外之喜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任凭刘善的求助目光有多“可怜”,李贤也就只是笑着,却并未给出答案。 “五十贯?” 好吧,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 刘善咬了咬牙,报出了个自以为差不多的数额。 结果,李贤还是笑而不语。 “一百贯?” 刘善见状,心中顿时又不把稳了。 “不逗卿了,就这么面玻璃镜子,实际成本大约在五十文左右。” “啊这、这……” 李贤倒是笑得畅快了,可刘善却是瞬间呆若木鸡一般。 “卿且再看看这些玻璃器皿,顺便也估个价好了。” 玻璃镜这玩意儿,只要背面涂层的制备方子不泄露出去,少说还有着千年以上的暴利期。 不止可在国内销售,更可远销欧洲,论及利润,比起丝绸来,还要高上不少。 这一点,李贤心中有数得很。 “殿下,微臣才疏学浅,实在估不出来了。” 顺着李贤的手指望将过去,刘善的眼顿时又直了。 概因那些纯净透明的玻璃器具在烛火的映照下,实在是太过美轮美奂了些,他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卿觉得这么一套玻璃杯子可能值得一贯钱么?” 李贤不在意地笑了笑。 “一贯?殿下这是在说笑么?就只一个杯子,放在市面上,那都不止一贯钱了,更遑论这一套有八个之多,在微臣看来,卖个十贯都嫌低了。” 一听这话,刘善当即就跳脚了。 “呵,本宫这里有份工坊设计图,回头你召些身家清白的工匠,按图纸先把工坊建起来。” “至于这玻璃镜的背面涂层工艺么,本宫就不假手他人了,凡要出货时,本宫自会亲自动手。” 玻璃生产乃至阴蚀雕刻工艺的技术含量都不高,很难挡住有心人的窥窃。 在无法动用整个国家机器作为后盾的情况下,李贤觉得要想做到完全保密,实在是太难了些。 不过,只要将玻璃镜的背面涂层工艺掌控在手中,那,他就不怕无法赚到暴利。 “诺!” 李贤怎么安排,刘善都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制造局这回又能出上一个大风头了。 “玻璃制品的销售不比寻常,等产品生产出来后,卿可以制造局的名义,广聚各路商旅,开上一个拍卖会,批量推出,由商贾去争夺定价并行销天下,咱们就只管坐地收利便好。” “另外,本宫这里还有几种工坊要建,一是冶金工坊,二是香皂工坊,三是酒精工坊,四是家具工坊,再有便是火药工坊。” “大体的设计方案,本宫都已整理得差不多了,等卿将玻璃工坊建起来后,再一一开工建造,今年可有的是卿忙了。” 既已在辽东站稳了脚跟,那,李贤可就不打算再继续低调了,捞钱要紧,该上的工坊紧着上,迅速壮大自身,然后才能考虑去图谋周边。 “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这么些工坊的名字,刘善听不懂的占了一半,但,只要是李贤说的,那,肯定很厉害就是了,表忠一准没错…… 二月未至,依旧还是农闲时节,可随着安东都护府以及制造局的各种公告陆续出台,整个辽东十七县顿时全都沸腾开了。 自李贤主政辽东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低税收轻徭役的政策,如今又加上了一条鼓励农耕的政策——设立官府调节粮仓。 具体来说便是在丰收时,官府将以三年来的市场平均价格敞开购粮,确保不至于粮贱伤农,而若歉收,官府将会以平价供应存粮。 此公告一出,大量农民无不为之欢天喜地,若不是雪尤未化,只怕已有无数农民跑去开垦荒地了。 紧接着,制造局又给了辽东百姓们一个惊喜——除了辽东城之外,制造局将会在附近各县陆续上马麻纺厂,将招收大量女工,待遇从优。 另,制造局会把麻线制造分包出去,有意者可前去制造局参与投标会。 这下子,不止是百姓们激动了,各县有点身家的富户们也都来了精神——个中的关键在于制造局不曾设置任何的门槛,也不限制出身。 这,对于出身扶余、马韩等盘踞辽东已久的土著富户们来说,显然很有诱惑力。 惊喜还在继续——元月二十六日,安东都护府再次发出公告,将于十七县设立学堂,实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凡满六岁并在十二岁以下的孩童,无论男女,不限出身,皆可免费入学,并可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享受七年义务教育,若能考取秀才,即可入官府任吏员,考中举人者,既可入官府为官,也可由官府提供入京考进士之盘缠。 消息传扬开后,辽东十七县的百姓们固然是欢天喜地,但,最激动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营州百姓以及与辽东毗邻的原高句丽诸县。 营州诸县百姓倒也就罢了,毕竟他们并不归属安东都护府,享受不到安东都护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只能怪他们当初迟疑着不肯移民辽东。 有不甘心者跑去向营州都督赵文翙抗议,结果,被恼羞成怒的赵文翙让人乱棍打跑了。 有些机灵者则是趁着营州官府没反应过来前,悄悄地举家迁往辽东,还真就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这下子,跟风者可就多了,不止是汉民,就连粟特等不少小民族之民都跟着往辽东跑,到后来,契丹族的小部落之民也跑了不少。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迁入辽东的各族百姓就多达二万三千余,最终,赵文翙与李尽忠等人都抓狂了,严令封锁辽河各处渡口,这才算是勉强止住了这拨汹汹的移民大潮。 同属于安东都护府的西安平(今之丹东)、武茨(今之凤城)、上殷台(今之通化)等毗邻辽东的原高句丽故县百姓可就不似营州百姓那般温顺了,纷纷向当地主政的高藏系官员施压,要求享受与辽东百姓一样的待遇。 可怜高藏穷得叮当响,哪有闲钱去跟风辽东,真就被闹得个焦头烂额,索性狠下一条心,让手下官员全力弹压,为此,打死打伤了不少请愿民众,事情可不就闹大发了? 要知道西安平等各县民族成分复杂,虽说素来穷困,但,民风却是极其之彪悍。 往昔,受高句丽复国思潮影响,可是没少发起暴动,以至于大唐不得不撤回了这些县城的官员委派,全都交给高藏去管理。 但现在,受辽东高速发展的刺激,什么狗屁复国思潮都比不上自身的利益来得重要。 于是乎,鸭绿江西岸诸县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把高藏所委任的官员全都杀了个精光,并迅速派出使者赶赴辽东城,强烈要求并入辽东。 这,对于李贤来说,真就是个意外之喜。 理所当然地,送上门来的肥肉,肯定得吃。 李贤火速调集官员,赶赴九县任职,并迅速调整了产业布局,将那九个县全部定为麻线、原木供应基地,大修水利,鼓励开荒,各项政策都与辽东等同。 而后又于西安平县打造了一座新的大型麻纺厂,并招募民众修筑港口,以利商贸。 不仅如此,还借此机会迅速扩军,将辽东军的主力部队扩充到了三万步骑,并往西安平县派去了五千步骑,以威慑高藏。 就在辽东欣欣向荣之际,武后又跳出来冒坏水了——这老妖婆以高宗的名义下了诏书,勒令高藏在十天内务必赶到辽东城就职,否则便以叛逆罪论处。 高藏再次上本告病,但没用,武后直接驳回,强令高藏赴任。 走投无路之下,高藏只能狠狠心举起了反旗,率鸭绿江东岸四十县复立高句丽国。 “禀殿下,新罗公主金研新前来求见。” 有着唐休璟的情报体系之支持,李贤自是第一时间便已得知高藏的叛乱行动。 只是,这都没等他召集手下文武商榷对策呢,一名轮值校尉就急匆匆地抢上了大堂。 “宣。” 哪怕是用脚趾头去想,李贤也能猜到金研新肯定是为了高藏叛乱一事而来的,想必不是什么善意。 但,该见还是得见,终归不能让新罗趁乱渔利。 “太子哥哥,小妹刚接到可靠线报,高藏反了。” 果然不出李贤之所料,金研新上了大堂之后,一开口就直奔了主题。 “呵,砧板上的鱼而已,再如何蹦跶,也躲不过当头一刀。” 高藏迟早会反,这,本就是意料中事,李贤又哪会在意那么许多,就算在意,他也绝对不会在金研新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太子哥哥可有何安排吗?” 李贤这等风轻云淡的姿态一现,金研新明显有些意外,眼神扑朔地闪了几下。 “一切都得等父皇诏书下达后,方才能有定论。” 安排? 很简单,养寇自重呗,在辽东未曾彻底崛起前,李贤根本不打算对高句丽用兵,且让高藏多得意一两年也没啥大不了的。 当然了,这等安排断然不能宣之于口。 “好叫太子哥哥得知,我父王闻知高藏造反,深为震怒,特令小妹前来与太子哥哥您协商,我新罗愿举全国之兵进击平壤。” 见无法从李贤口中套出有用的消息,金研新也就息了试探之心思,紧着便将来意道了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