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调教大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章 虽远必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李贤完全不打算好好商榷的情况下,张玄遇显然没任何的办法,只能悻悻而归,当然了,上本说明情况自是免不了之事。 为争取主动,李贤自然也上了本章,将归化的重要性明白无误地阐述了出来。 朝臣们对此难免议论纷纷,不过,大体上来说,支持李贤的还是占大多数。 “陛下,贤儿行事如此乖张霸道,目无法纪,实非社稷之福啊。” 但,武后却不管舆情如何,就只管冲着高宗进谗言。 “媚娘啊,贤儿纵使有千般不是,可为社稷着想之心却是真的,现如今辽东经济之红火,远胜苏浙诸州,在治理地方上,便是朕都有所不如。” “来日,朕的继承人只能是贤儿,你若是一直这么针对他,朕担心你将来不好收场啊,还是改改吧。” 高宗实在很无奈,概因他既离不开武后的帮衬,也不打算废黜李贤的太子之位,夹在两者中间,难免有些个左右为难。 可在社稷大事上,他却一点都不糊涂。 “陛下,臣妾只是一心为公,贤儿要有怨,臣妾也只能受着了,谁让臣妾不是他亲娘呢。” 改? 根本不可能之事。 皇帝的宝座就一个,武后可不想让给旁人。 对她这等人来说,失去了权力,活着也不过就是行尸走肉而已。 “你……,唉,好自为之吧。” 当年韩国夫人的死因疑窦重重,高宗尽管不曾下令彻查,可心中其实是有数的。 而今,一听武后拿李贤的出身来说事,明摆着就是在怂恿他高宗撤换太子。 这可就触犯到了高宗的痛处了——若是李显、李旦能稍稍争气些,他又何必为难呢,大不了让武后从旁帮衬着,这天下倒也能守得住。 奈何,那俩都是烂泥,根本扶不上墙。 高宗可不想被后世人骂成昏君,那,自然不可能遂了武后之意,火大之下,当场便拂袖而去了。 “哼!” 算起来,这三年多来,武后已经是第十二次暗示撤换太子了,奈何就没一次能得逞的。 事到如今,她也不再做此想了,那,有些事可就得开始谋划了。 一想到这,武后的神情顿时便狰狞了起来…… 在忙完了两族民众的安置以及春耕事宜后,已是四月中旬,平郭造船厂那头一艘艘的巨舰不断下水,竟是全部验收合格。 李贤大喜,下令给予八千造船的高句丽战俘自由,准他们以汉人的身份入大唐户籍。 消息一经公布,八千高句丽战俘无一打算归乡,全部入了大唐户籍,并纷纷托人回高句丽故地将家眷接来。 就这么着,辽东再度多出了四万八千余人口,这其中自然不乏鱼目混珠者,不过,李贤却并不打算计较,只要人到了,那就一律准入大唐户籍。 为此,还特意提前拨款修缮已残破不堪的平郭旧城,准备将这些造船工人的家眷都安排在其中,并按政策无偿分给土地、农具、耕牛,以安民心。 有了这等先例在,那些在吉州建城的六万五千余高句丽战俘全都为之振奋不已,建城速度陡然提升了一大截。 只是,一万四千余被派去挖矿的高句丽战俘们就有意见了——他们还得再干一年半多才能得自由,比起那些幸运的同胞们来,无疑最是吃亏。 义愤填膺之下,高句丽战俘们联合在各地盖民房的两万余突厥、契丹战俘一道上了血书,要求得到同样的待遇。 这要求,要说也挺合理的,毕竟开矿与盖房都是体力活,比起造船、建城而论,辛苦程度当是不相上下。 所以,综合考虑过后,李贤决定让这些战俘干到年底,便可获得自由,与此同时,宣布拨款五万贯,让那些战俘们在各处矿山附近自建家园,以备获释后接家眷一道安居。 有了这么个承诺,各处矿山的开采很快便即恢复了正常秩序。 这就挺好的。 不就是花点小钱么,以辽东目下的富庶,区区几万贯,还真就不算什么大事。 李贤表示很满意。 只是,他却没想到战俘们的闹事居然牵扯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来。 “殿下……” 这一日,李贤视察水师方回,周兴便即找上了门来,可也就只唤了一声,就没了下文。 “尔等全都退下。” 瞧了眼周兴那欲言又止的模样,李贤心中疑惑难免,不过,略一沉吟后,还是挥手屏退了身边众人。 “殿下,就在今早,我州司马赵处一来寻了微臣,说是要微臣与其一道上本弹劾殿下囤积枪炮火药,居心叵测。” 根本不用李贤发问,众人方才刚离去,周兴便即低声地禀报了一番。 “哦?” 制造局那头确实囤积了不少军火,但这,乃是辽东军的高度机密,;理应不会泄露才对。 李贤很好奇,赵处一那个没啥情商的家伙是从哪得知此消息的。 “好叫殿下得知,赵司马闻知各处矿山闹事的战俘数量后,计算了下铁矿、煤炭的大致产量,推算出我辽东一年来所囤积的火炮不下五百门、燧发枪当在二万支以上。” “为此,他刻意去了趟玄菟城,在冶金工坊外明察暗访了一番,回来后,就对微臣道出了估算数值,怂恿微臣联名上本。” “微臣惶恐,不敢应承,只言此事须得有真凭实据,奈何,赵司马立功心切,只怕未必肯听微臣的劝说。” 在李贤面前,周兴可不敢卖什么关子,忙不迭地便将实情道了个分明。 “呵,赵司马的术数学得不错么,算出来的数据大差不差了。” 李贤还真就没想到赵处一那呆子竟然还有这么一手,不禁为之莞尔。 “啊这……” 这一见李贤居然不以为意,周兴顿时便懵了。 “两年前,高句丽反叛,东瀛助纣为虐,悍然发兵一万五千余,血洗我卑沙县,烧杀掳掠,残害我辽东军民六千余人,此仇焉能不报,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 “本宫囤积这批枪炮,便是要在今岁跨海东征,此事,本打算过些时日再上本章的,现如今,赵司马既是如此急不可耐,那,本宫也只能提前行事了。” 就赵处一那个尿性,只怕奏本已经送出去了。 拦截?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必要。 左右赵处一的奏本根本不可能以加急的方式送出,那,抢先送上一本也就是了。 唯一的遗憾便是突然性只怕就没了,概因长安那头可是有着不少的东瀛遣唐使,跨海东征的消息铁定是瞒不住了。 这令李贤难免有点牙根发痒。 不过,眼下还不到跟赵处一等武后党羽算总账的时候,一切且待来日也就是了。 “殿下英明。” 跨海东征可不是说说就行的,个中的风险无疑极大,一不留神就是全军尽墨。 这一点,周兴显然是心中有数的。 所以,他并不是太相信李贤真的会发起灭东瀛之战。 但,在痛脚被捉的情况下,此时此刻,他除了称颂之外,根本不敢有什么旁的言语…… “呵呵,跨海东征?那小畜生还真是敢想,不过就只是在辽东打了些小胜仗,这就自以为是了,当真可笑至极。” 在看完了李贤的奏本后,武后很是不以为然地便将奏本丢进了废纸篓中。 “依娘娘看来,太子殿下若是亲征东瀛,胜算几何?” 薛元超并未附和武后的讥讽之言,而是不动声色地发问了一句。 “卿是说……” 一听此问蹊跷,武后先是一愣,而后很快便意识到这或许是个狠坑李贤一把的大好机会。 在她看来,辽东军的战斗力虽强悍,可毕竟兵力不多,假若能死死地限制住辽东军的编制,那,或许可以借倭人之手,除掉李贤,至不济也能让李贤大败而归。 一旦李贤没了百战百胜的贤明名声,那,扳倒李贤的机会也就来了。 一想到这,武后的眼神顿时便亮了起来。 “呵。” 只一看武后的脸色,薛元超便知对方已明白了自己话中的未尽之言,所以,他并未再往深里多谈,也就只是神情诡异地笑了一声。 “此事,陛下未必会答应。” 武后确实心动了——要知道她对东瀛可是有着一定了解的,知晓东瀛虽偏居海外,可毕竟是个有着五百五十余万人口的大国,真要强行征兵,组建出一支八十万以上的大军并非难事。 若是事先便把李贤要东征的消息泄露给遣唐使,那,肯定能让李贤吃不了兜着走。 目下唯一的碍难之处就是如何才能说服高宗。 “按太子殿下所言,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为辽东死难百姓复仇,天经地义。” 薛元超阴测测地点了一句。 “嗯……” 武后瞬间便明白了薛元超的意思,无外乎就是制造舆论,到时候,不管李贤的请求是出自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径直将他架在火上烤就对了。 如此,还省得专门派人去告知那些遣唐使,妥妥就是一石二鸟。 一念及此,武后的嘴角当即便挑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