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1983火炕土窑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请人吃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牛友铁仔仔细细把炕务弄好,就急急忙忙往胡同里跑。 眼看着天就要大亮。 牛友铁知道,这年头的人一般都起得早。 刚经历完生产队的艰苦岁月,好些人都还没能缓过来,这起早习惯,就像刀耕火种基因一样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骨子里。 即使是起早没啥事可干,人也得起来,不起来就浑身难受,很不习惯。 哪怕是扫扫门前雪,翻腾翻腾厕所里的积粪,人的心里也都能踏实一些。 虽然间隔了四十年之久,但牛友铁仍然能感受到这个年代人那来自骨子里的勤劳。 可以很不客气地说,这是任何年代的人都没法可比的。 而前世,像他这号馋嘴懒汉,别说是人了,狗都嫌弃。 牛友铁踏着厚厚的雪,跑一样往塬上爬。 他二哥牛友银、三哥牛友铜都住在胡同里,说近也近,说远也远。 像这种路况,走路去少说也得半个多小时。 去早了还好,晚了几家子做了饭吃了,事情就出来了。 这些亲自家人,牛友铁是再了解不过,别的事上不见人影,就在这事上很来劲,一个个志气高昂,你不主动请,他们就不来,不来不说,还要给你记一笔仇。 好在一路上,牛友铁都能看到有人忙忙碌碌扛着铁锨,掂着扫把清理雪。 一个个沟子撅起,呼哧呼哧的,干劲儿不输在生产队里的时候。 很多段路上的雪,早已被人清理掉,露出硬撅撅的黄土路,已经冻成了冰溜子。 路是好走了,可滑的脚根本搭不住,弄不好就是一背摔子。 但牛友铁可没事。 他这个身子,已是个年轻小伙,不像前世老的一瘸一拐,走一步歇三步,他不仅不怕摔,还能随心所欲地在地上溜一段冰,好不快活。 越往前走,一路上,牛友铁都能看到从地坑子里飘上来的袅袅炊烟。 这时的村里人,要么是在烧炕,要么就是在厨窑里烧火做饭。 闻着这熟悉的烟火味,牛友铁竟感到肚子里饿咕咕的。 富士村一共有四个大队。 牛友铁所在的大队是二队,在整个富士村,算是最勤快最富有的一个队,事事都能争到最前头。 生产队里的时候,一共有二三百号人,经常被评为先进分子称号。 二队地形就像一条水蛇,大抵分为三段,牛友铁所在的部分是水蛇的下半段至蛇尾处,因为地势低矮,被村里人唤作“地庄”。 蛇身快到中间一段,地势稍微平坦,被唤作是“胡同”。 因为窑洞基本上不再是地院式,大都靠山掘窑,一家挨一家,四面八方都有住人,便形成了很多小巷子,便成了胡同。 剩下将近三分之二的,一直延展到蛇头位置,也是再大最平坦的,被称之为“郊里”,也叫做“畔子”。 这一片区几乎全是耕田,是整个富士村二队人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村民们就靠这片土地种粮,靠天吃饭。 牛友铁的二哥,和三哥家就住在胡同里。 牛友铁已经上了塬,马上就要来到十字路口了。 只要过了十字路口,就是胡同里。 为了尽快赶到他二哥和三哥家,牛友铁一路上都是马不停蹄。 ----------------- ----------------- 王玉兰安顿好她润仙奶之后,也是跟一头牛样忙忙碌碌了起来。 她先是沟子撅起,拿一推板子简单的推了一条直达厨窑的雪路。 打开窑门,走了进去。 今早的饭,全都是她一个人做,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好,做最好最有诚意的饭。 叫谁来吃,她在推雪的过程中就已经想好。 娃他二达,首先是不用说的。 没有他二达,就没人给她请谋做主,其他人十有八九都有可能不会主动跑来帮忙。 即使帮,也都是应付差事。 其次是他伯、牛新荣父子俩,不仅参与了其中,还借黑乌鸡、煤油灯、洋火,甚至是烟锅子给自己。 可以说是,既出了物又出了力,这是事实,谢承是应该的。 最后则是他三达、牛冠星两父子,虽然没多大功劳,但是也有苦劳啊! 尤其是牛冠星,甭看他老实,但是干活却是踏踏实实的,很能让人放心。 至于其他人......他妈妈,他二娘,还有他三娘些人。 王玉兰一个都不想请。 而且态度是十分的果决。 “你不给我娃吃牛肉,就甭妄想我喊你们一个个来吃饭,门儿都没有。” 王玉兰在心里恨恨地嘀咕着。 正这时,窑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踩雪地的“格吧”声。 王玉兰猛回头一看,原来是她碎妈邓乐琴。 在王玉兰心目中,邓乐琴可是个心善人,在这个地窑里,只有她最可怜、最同情王玉兰一家子人。 邓乐琴一拾腿进门,就关心地问: “玉兰,你家昨晚该没出啥事么!?” 两只眼睛瞪得豆大,又好奇又担心,看得王玉兰都有些不好意思。 王玉兰就开口将昨晚大庆的病事,简单地项叙给了她。 “噢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邓乐琴恍然大悟,一脸的庆幸。 “我就说是咋回事,早上刚刚看到友铁,试探地问了好几次都没问出啥结果来。” 王玉兰突然想到了什么,“啊呀”了一声,忙给她碎妈交代道: “阿碎妈,是这样,你赶紧帮我烧火,锅里水我都倒好了,你只要帮我把水烧煎,我还有个事。” “啥事?这么急?” 邓乐琴瞪着那双被岁月摧残的皱巴巴的眼角,斜睨着王玉兰,一下又担心了起来。 王玉兰说: “我唻老实人跑去叫娃他二达、他三达去了,我怕他心实,连娃他二娘,他三娘,还有他些“子宝老”蛋子娃娃也喊过来了,这些大闲人,一个个来,掂一张嘴,就只知道吃,我看见心就烦。” 邓乐琴接住话说: “喊就全喊过来,不喊就一个都不要喊,光喊他二达,他三达咋像话?你这娃考虑事情咋这么幼稚?这些人情世故还用我给你说吗?” 她说话的声音压得很小,并且时不时扭头往窑门外看看。 不用说,担心的就是杨宝凤一家子人,弄不好事非就出来了。 然而...... 王玉兰仍是一副志气高昂的态度,说: “阿碎妈,你甭说了,他们几家子人,我也是早看透了,我今儿就是不懂人情世故,我就是没心没肺,我就是偏不叫她们来,她们也妄想吃上我家一口饭,我也不吃他们家的一口。” 听了王玉兰的话,邓乐琴感到绝望。 一把拍到自己太阳穴里,“咳”地叹了口气。 恼的说:“唻好,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我这当碎妈的,只能给你说这些,至于你能听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算了,当我啥话都没说。” 说完,弯下腰去,吭哧吭哧地刨起了锅灰。 王玉兰仍是犟牛一个,没搭理她碎妈的话,扭头往塬上跑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