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父汉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章 差点就去当游侠了(求追读,求月票,求收藏)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其实吧,在被陈恢招兵之前,刘醒在长安的大米铺都干了三年的苦力伙计了。 干了三年,还是一个卖苦力的小伙计,看不到任何的阶层上升机会。 刘醒的内心苦闷啊,郁郁不得志的感觉谁懂啊。 家境不行,也没有什么贵人指导。 在刘醒能接触到的有限的信息里面,在刘醒的认知当中,以自己的条件,当游侠已经算得上混得不错了。 可是,刘醒总觉得吧,自己要当个什么将军之类。 没错,对于刘醒的出身条件来说,这简直就是难过登天。 刘醒想走军功这条路子,可是这条路子也不好走。 像刘醒这种人,要在军队中出头,就得有军功。 要有军功,就得有战争才行。没有战争,你哪里来的机会立军功呢? 那么大汉哪里有战争呢?那肯定是大汉的边疆了。 比如,南方的南越、东越、闽越,北方的匈奴。 东北方向的朝鲜国。 西方的西羌。 西南方向的各种西南夷。 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军功,就是对匈奴人的军功。 毋庸置疑,北方的匈奴人是大汉人公认的劲敌。 可是,先不说大汉现在的对匈奴的军事国策是积极防御。 而西汉的军队分郡国兵和中央兵。 凡年龄为二十三到六十五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役期为两年,一年为卫士,即到京师或到边境当一年“戍卒”。一年为材官、骑士,即在本地当一年“正卒”,接受军事训练,充当郡国的常备兵,郡国兵每年要“课殿最”。 按照大汉的征兵制度,刘醒的户籍地是属于长安附近的。 所以,刘醒之前足足当了两年的长安卫士,没机会去边境。 最后,因为每个男人都要戍边三日的。由于往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很多也不愿意去, 所有,只能由少数人戍边一年,其他男子每人出钱三百,交给官府,由官府转发给戍边一年者,这称之为“过更”。 刘醒就是靠这个“过更”制度跑去戍边一年。而且还是刘醒想去的匈奴方向。 刘醒这个赌命的赌狗磨拳擦腿,准备大干一场用性命博一下军功。 没想到,那年,匈奴没有在他驻扎那里骚扰。 最后,一年戍边过去了,又回到自己老家村子。 钱是挣到一点。可是刘醒还是没有达成目的。 刘醒很沮丧,天都不帮我,不是说匈奴人老是南下骚扰的吗? 怎么我刘醒一去戍边,就平安无事呢? 见刘醒还在做着所谓的将军梦,村里的一些小伙伴总是笑刘醒,说:“刘醒啊,你虽然叫刘醒,但是你还是别醒了,白日梦里应有尽有。哈哈。” 处处碰壁后,刘醒在今天被陈恢招募之前,已经开始动摇了。 他甚至想着去当游侠算了。 刘醒觉得吧,自己长得人高马大,武力也可以。 应该能吃游侠这碗饭。 不过,别听着游侠这两个字,好像很酷,很潇洒。 你想象当中的游侠的生活是,头戴笠帽,腰负利剑。一副武功高强、高深莫测的大侠模样。 随时浪迹天涯,路见不平,惩恶除奸。 完事后,深藏名与利。 正如李白的诗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好像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然掠过,神秘又美丽。 但实际的游侠生活色彩复杂多了,很多时候都非常不体面。 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很多人底层出身的人,不想种田,又没有其他收入,又得交税、吃饭、养家等等大量开支。 所有,做游侠,你也挣钱,有收入啊。 好,收入从何而来呢?这就复杂了,很多时候,钱的来源说出来,都不是那么体面。 第一种最好,本身就是富家豪族,依赖家族资源不愁费用,可以啃家族的老。 第二种:依靠自身能力和游侠群体,形成“创收”能力。 这种则良莠不齐,形成了社会灰色地带,这种所谓的创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打家劫舍、有的充当临时工、有的充当杀手、有的沦为乞丐等等。 西汉时期这个群体最大,对社会的危害性最大。汉武帝晚年,有个号称阳陵大侠朱安世的人,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剑闯入皇宫内院。 汉成帝元延年间,长安曾经被游侠搞得人人自危,大白天他们公开杀人,连县令都被杀害。这些游侠团伙作案,玩起“三色球”分工,一部分负责杀人越货,一部分对付官府,一部分负责照顾内部伤亡同伙,把京师搞得人人自危。 游侠的各种收入来源,往往是交叉的,不固定。比如光武帝刘秀起义前,就养了一帮游侠,其中就出现了劫道行为,刘秀因此受到牵连,被官府通缉。 第三种:依附于豪门贵族,充当他们的门客换取收入。这种不像卖身为奴那样不灵活,门客是相对自由很多的。 其实,刘武的爷爷汉高祖刘邦也算半个游侠,他早年不事生产,游走江湖。 跟张耳等江湖侠客混得很热乎,导致自己年近四十都没有成家立业。 刘邦的生活来源,除了在家啃老外,在外就依附于张耳这类的大富豪。 刘邦这样做,相对自由,缺点是收入很不稳定。 刘邦从小爱四处游荡,待到长大后习惯仍然不改。刘太公为此也说教过多次,但终无效果。 刘邦的两个哥哥都在田里帮忙的时候,刘邦就到处整日里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到处喝酒、斗鸡,终日游荡,还时常向刘太公取得家财,请朋友们喝酒吃饭。 刘邦其中一个大哥刘伯过世后,有一次,刘邦找一大堆猪朋狗友去大嫂家吃喝。 这个大嫂就不喜欢刘邦,但因刘伯在世,碍着丈夫那一关,不好有什么阻拦。现在刘伯不在了,自然不再迁就。 于是这个大嫂用瓢使劲的刮锅,发出嘎吱吱的声音。众人一听,都心领神会,很识趣的各自找借口各回各家了。 在大嫂处受了此番羞辱后,刘邦长叹一声,离开了大嫂家,从此再也不去大嫂家了。 后来刘邦建立大汉,封这个大嫂的儿子为羹颉侯,后世学者觉得是刘邦怨恨大嫂,才用此名封侯。 连刘邦这种游侠早年都混成这样,你可想而知。 所以,刘醒不到万不得已,真不想去当游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