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火星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9. 生物进化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于是,他们开始猜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引起外星生物的注意并光顾,难道是发现了这个地方所蕴含的奥秘?这片区域拥有一种罕见的能量场,它是由地球上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所形成的?这种能量场对于外星生物来说具有极大吸引力,它可以提供给他们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收回无人机后,他们只是匆匆忙忙大致看了一下所拍到的影像,就急于马上离开这里,一切等回去后再作细看和研究。 回去的一路上,大家就开始讨论起今天所看到的奇怪事情。 周宇是个遇事喜欢思考和钻牛角尖的人,他对这里发生的一切,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宇宙在诞生之初是一个只有无限能量的奇点,大爆炸后就产生了物质。之后,宇宙的发展就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据我看来,外星人能有这样的神通广大,把失踪人员从相距一千公里外的珠穆朗玛峰带到这里,又在极短时间内送回珠峰那边,那么,我敢斗胆地说,外星人根本就不用象我们这样去靠进食来维持生命,而是通过吸收能量来进行生命的延续。在这个地方,说不定这些动物、植物,它们相互之间也是通过进行能量交换,来达到相互的共生。” 钟云经周宇这么一说,也来劲了:“周大哥的话很有道理,你们看,洞穴里这么多动物聚集在一起,有些相互之间就是互为天敌,能够在一起而不同室操戈,难道说它们就不按照食物链条生死循环的基本规律而生存?刚才听了周大哥的话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不是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质吗,那小动物们完全可以不必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去成全别人,他们可以通过释放自己的能量这种方式,来给那些大动物们进行喂食啊!” “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照你们的说话,动物也包括我们人类,只吸收能量的话,那就不需要胃啊肠啊脾啊之类的东西,如果说这里的动物是靠吸收能量而活着,那么它们原来的胃啊肠啊脾啊,不就要退化掉了吗?那它们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要知道,所有动物包括人类,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是经过了多少亿年的进化而形成的。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其祖先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都是原始哺乳类动物。原始哺乳类动物又是从爬行动物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而爬行动物的祖先是某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是从登陆并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鱼类进化来的。没有登陆的鱼类就是现存各种鱼类的祖先。”苗放对周宇和钟云两人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同意苗队长的说法,如果刚才按照周宇和钟云的观点,那岂不现在的动物都要倒退到以前的甚至更早时候的样子了吗?我不反对能量和物质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正如周宇说的,宇宙一开始只有能量,大爆炸后才产生了物质。这个物质起先只有无机世界,后来才产生了有机世界,接着生命才在其中诞生。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能量流动的过程,这点我同周宇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我不同意说现在的动物可以靠单纯吸收能量就能生存。这就把现在的动物当作了生命在宇宙中刚刚开始产生时一样了。诚然,是太阳的能量造就了有机世界的产生,甚至植物也是直接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而生存。动物只是通过吃了植物,有些动物还吃了其它动物,实际上还是都来源于一开始的太阳的能量转化。但正如苗队长讲的,生物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是经过了多少亿年的过程,处于食物链条顶端的人类,就是要既吃植物又享受动物的美味才能维持生存,而并不是说只需要吸收天地精华、生物精气就能生存。”从来都不发表意见的陶章,仍不住接着苗放的话发表了一通自己的感想。 苗放接下去说道:“其实怎么说呢,万物同源么,一切还不都来源于那个宇宙诞生时的那个奇点。如果往前追溯到有机世界刚开始产生那会儿,那作为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不就和所有的动物甚至植物、微生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了吗?也就是说,看你想追溯到哪个地质时期。500万年前,我们人类和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是同源;2700万年前,人类和猫、狗之类的哺乳类动物是同源;1.7亿年前,人类和恐龙等爬行类动物是同源;2亿年前,人类和海洋里的鱼等脊椎动物是同源;大约3亿年前,人类和甲壳虫、蜻蜓、蜘蛛是同源。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正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才使得生物从一个物种分化出其它许多的物种,而变得多样化。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生物都是彼此关联的,你跟其它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都有着共同之处,而这些共同点不只是生命本身,更包括遗传密码。如果追朔自己的族谱,你会发现你不仅跟当下的,而且跟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陶章接下去说道: “地球上的第一个生物,是病毒一类的非常简单的生物,只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一个单细胞物质。而组成这个单细胞的基础是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是由自然界中的无机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形成生物小分子后进化发展而来的。就是这样,从此地球上就有了生命。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生命的起源过程。” “那是在大约50亿年前,宇宙中一团弥漫的缓缓转动的气体尘埃云形成了原始太阳系。到了47亿年前,原始太阳系里一些气体尘埃云又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刚刚诞生的地球十分寒冷、荒凉,没有结构复杂的物质,当然也不会有生命。生命是随着原始大气的诞生开始孕育的。在早期太阳系里,一些处于原始状态的天体频繁和幼小的地球相撞,这一方面增大了地球体积,另一方面运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贮存在了地球内部。撞击不断地发生,地球内部蓄积了大量热能。地球的平均温度高达摄氏几千度,内部的金属和矿物变成了融融的炽热岩浆。岩浆在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着,不时冲出地球表面,形成火山爆发。在原始地球上,火山爆发十分频繁,随着火山爆发,地球内部一些气体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形成了原始大气。不过,这时的地球上仍然没有生物分子。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日积月累,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地球表面温度开始降低。当降低到水的沸点以下时,水蒸气就化作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面上。倾盆大雨不分昼夜地下着,形成了最初的海洋,这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摇篮。那时地球表面的温度仍然很高,到了大约36亿年前,海水的温度已降为80°C左右,然而在此之前,原始生命就已悄悄孕育了。” “生命的诞生与原始大气十分有缘。据推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氨气。这些简单的气体分子要想成为生物分子,就必须变得足够复杂。合成复杂物质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值得庆幸的是,在原始地球上有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供利用。首先,原始大气没有臭氧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毫无顾忌地进入大气,这为地球带来了能量。其次,原始大气中会出现闪电,闪电是一种能量释放现象。再次,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可以释放大量热量。简单的气体分子在吸收了能量之后,它们会变得异常地活泼,进而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复杂的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 讲到这里,陶章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往下说道: “那么生命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美国的科学家米勒曾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的条件,成功地合成出复杂的构成生命的物质。米勒设计了一套玻璃仪器装置,球形的玻璃容器里模拟的是原始地球的大气,主要有氢气、甲烷和氨气。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把烧瓶里的水煮沸,这模拟的是原始海洋里的蒸发现象。球形的电火花室里外接有高频线圈,使电极可以连续火花放电,这模拟的是原始地球大气中的放电现象。放电进行了一周,让米勒惊喜的是,实验中居然产生了多种氨基酸。”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和最重要的两种生物小分子,它们是建造生命大厦的砖块和石头。由不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元的无机小分子演变为生物小分子,这无疑是生命进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呢,由于生物小分子毕竟过于简单,只有它们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之后,才能导致生命的诞生。在原始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随雨水汇集到湖泊海洋里,矿物粘土把这些生物小分子吸附到自己周围,在铜、锌、钠、镁等金属离子催化下,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去水分子而连接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分子,也就是蛋白质分子。同样,许多核酸分子可以通过脱去水分子而连接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分子,也就是核酸分子。” “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体生长、繁殖、行为和新陈代谢的信息,就包含在核酸分子里。每一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都是一篇记录着生命信息的文章。核酸是生命的信息分子,对于生命是绝对重要的。然而核酸的功能却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就连核酸本身的复制都需要蛋白质参与。” “原始地球的湖泊、海洋里出现了核酸和蛋白质以后,兴许有人认为生命从此就诞生了,因为自然界中一些病毒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而类病毒就更是简单得可怜,只是一个核酸分子。病毒和类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繁殖,至于是不是一种生命形式,目前还存在争议。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它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进行演化,而一个简单的分子,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是无能为力把其它物质聚集在自己周围的,它必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杂形态的实体。” “在原始海洋里,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分子实体,并进一步进化为最原始的生命。” 陶章一口气讲了这么多,大家听得也都云里雾里的,但是显然他还没把话说完。只见他顿了一下,又继续往下开讲道: “下面,我再和大家说说,这个遗传物质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下面进化的。众所周知,核酸是当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它携带着生命信息,又能自我复制。核酸有两种,一种是核糖核酸又叫RNA。在RNA病毒和类病毒中,RNA携带着全部生命信息;另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又叫DNA,它是目前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种种迹象表明,原始地球上首先出现的复杂分子可能是RNA,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RNA分子比较简单,只有一条链,DNA分子却很复杂,有两条链,按照进化规律,简单的分子总是最先出现。其次,DNA分子自我复制时离不开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原始地球上,在蛋白质没有产生以前,DNA分子是无法完成自我复制的,然而有些RNA分子本身就有酶的活性,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即使没有蛋白质,RNA也可以完成自我复制。在生命起源中,RNA先发生的学说能够被科学界更多的学者所接受。但是要想真正地证明RNA是最早发生的遗传物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要想在模拟原始的条件下合成RNA非常困难。” “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只有核酸才是遗传物质,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疯牛病、疯羊病的病原体是朊病毒,朊病毒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以自我复制,这启发人们,蛋白质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其实,和核酸一样,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十分规则,而且也有螺旋结构。科学家长期研究后发现,蛋白质完全具备遗传物质的条件,能够贮藏、复制和传递生命信息。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通过氨基酸和氨基酸配对,可以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在原始地球上,最早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可能是蛋白质,那时的蛋白质既能贮存或传递遗传信息又能执行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对于原始生命来说,蛋白质的这种性质是十分经济的,后来随着生命进化,蛋白质贮存或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交给了RNA。然而RNA不够稳定,随着生命继续进化又出现了DNA,DNA是后来才出现的遗传物质。”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好处是:第一,DNA的某些部位与RNA相比,少了氧原子,氧原子是非常活泼的,这样DNA更加稳定,能够更好地保存生命信息。第二,RNA是单链,如果受到损伤,生命的信息势必丢失。DNA则是双链,一条链发生损伤后,可以根据另一条链进行修复,生命信息不易丢失。因而,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选择了DNA作为遗传物质,这也是生物在自然界中长期进化的结果。不过在还没有发现地外生物之前,还不能确定地球的生物到底是偶然产生,还是必然产生。” 陶章终于讲完了他的长篇大论,大家听得也是意犹未尽、颇有感慨。 苗放接下去说道:“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微生物,微生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5亿年,比植物、恐龙和地球上其他任何生物都要早。因为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所以它们构成了食物链的最底层,喂养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就数量来讲,地球上的微生物是最多的,远远多于其他生物,而且它们无处不在!此时此刻,微生物就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它们也在我们的皮肤上、牙齿上、身体里,还在土壤中、我们吃的食物里。我们接触的所有东西上都有微生物。当你把一只脚在地上踩下去的时候,也就同时踩死了数千万个微生物。” 陶章又抢过来说道: “我来同大家说说地球上的动物是怎么来的吧。38亿年前,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于是在海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苷和核苷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些大的有机物分子再聚合成类似于低级生物膜系统的东西,以后这些东西将演变成细胞膜,这些膜有时会围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一些围起来的地方就成了最早期的微生物体。由于最初的地球阳光不足,所以最初的微生物都是不能自养的,即不能象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分解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过活。由于最初的海洋里没有氧气,只有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所以这时的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不消耗氧气的呼吸。但由于无氧呼吸方式对于有机物的利用率不高,使得其在以后的环境改变中被有机物利用率更高的有氧呼吸所取代。” “在三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四类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分别是:化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无机物生存,如硫细菌)、化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有机物生物、如吞噬细胞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无机物生存,如单细胞藻类)、光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有机物生存,如红螺菌)。其中的吞噬细胞靠吞噬其他微生物为营养来源,这类原始吞噬细胞就是所有动物的祖先了。它们后来集群生活,并有了细胞功能的分化,成为多细胞生物。但依然需要依靠吞噬其他微生物(或其他多细胞生物,如植物或其他吞噬生物)为营养来源。甚至为了更好地获得外界营养,这类生物进化出移动和主动摄食的能力,就被称为动物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