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火星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62. 涅槃重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其中有360万人上了去往地球的飞船。当他们历经千年飞行,历尽千难万苦,终于来到太阳系最适宜生命生长繁衍的星球—地球时,只剩下不到120万人。尽管有着全生态生命延续太空舱的护佑,生命在太空里历经了40代人的更替,但这种憋屈狭隘、牢笼一样的生活,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得下来的。太空里终其一生的孤单无助和困苦不堪,不是脆弱生命所能承受得住的。 然而,这部分去了地球的人,从此以后就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宇宙其他任何一个角落出现过。这似乎快成了一个沉入宇宙深处永远的谜。但是,这个永远的谜后来被揭开了,据说是当时另一批去了太阳系另一颗宜居星球--火星的人的后代,是他们去了一趟地球,寻找到了他们去往地球的老祖宗的遗迹,这才终于揭示了这个千古之谜。 与去地球的那批人一样,另一批去住火星的人,也经过千年飞行,历经40多代人在太空飞船上的更替磨难,终于来到太阳系里另一颗宜居行星—火星。出发时这批人总数有140万,千年后到达火星时,仅有50万他们的后代。 那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逃亡之路。 从第一批飞船点火升空起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胜利大逃亡,也会是一场机毁人亡事故频现的绝命时刻。由于规模太大、数量太多,一些交与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生产的航天器和设备,质量事故频频发生,有的在飞船升空当中即爆炸粉碎了,有的在飞船航行一段距离后出现严重故障被迫返航甚至跳伞迫降。就在快见到新的家园时,在穿过地球和火星的大气层后,即将降落到地面的那一刻,由于人为对计算机操作和人工智能操作等熟练程度的不同,加上对理想降落地点判断上的差异,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灾难远比出发时更多,一些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地面,致使船毁人亡;一部分到火星上去的降落到了深深的峡谷里,而去往地球的那部分,有很多落下后降落到了大海里。 而更多无计其数的事故则是在长期太空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灾难。 在太空生活当中,各个功能区都受到严格管控,自动化监测系统会实时监测各个功能区的运行状态,并产生警报以及异常情况报告,以便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哪怕是一滴水处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水滴会因失重而漂浮在空中,形成危险的飞溅,不仅会污染舱内设备和表面,还可能进入电子设备或机械装置,引发故障甚至火灾。成年人还能把握得住,但对于顽皮的儿童来说,这样的严苛要求常常是做不到的,因此而造成的事故层出不穷。 太空船依赖各种复杂的系统来支持正常运行,如果关键系统出现故障、电力供应中断或能源耗尽等问题,将影响到乘员的生活和工作,并可能导致危险情况。其中经常发生的一个是气候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或失效,导致太空舱内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对乘员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威胁,甚至有出现外面绝对零度里面却升不起温度,一船人全部冻成了干冰。另一个是氧气和食物循环系统发生问题,直接中断了氧气和食物的供应。 太空生活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微重力的影响,尽管太空船上提供了恒定的人工重力,但不能完全抵消长时间在微重力环境下生活对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出现了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心血管问题和平衡失调等健康问题。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锻炼的人,肌肉萎缩成了威胁他们健康的最大问题。 第二个就是心理问题,一生都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狭小封闭环境中生活,这要比犯人的“牢笼”生活还看不到放风和出头的希望,完全失去了一切正常的生活乐趣,一般人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加上缺乏私人空间,极易引发社交冲突。夫妻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多数也成了摆设,种族延续的火苗如在风中摇曳,随时会有熄灭的危险。因严重心理问题而产生厌世绝望走上自戕道路的也是不在少数。每过一个时期,太空飞船都要停下来进行休整或系统维护。这个时候,在有些飞船上就经常会出现有人利用这个“放风”时刻,走出舱外,不再回头,一路向着太空黑暗的深处飘去。这样的方式,或许是所有放弃生命形式当中,最为悲壮和令人感叹的。生命和物质原本就是来源于宇宙的深处,最后结束生命时重新投向宇宙深处,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质本洁还洁去,没有一丝的遗憾和一丝的伤感! 每一艘飞船,在刚从母星球出来时,开始的几年还保留着原来的文化和价值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荒地老如童话世界般灿烂的母星文明,逐步被太空生活那种刻板无趣死气沉沉所冲淡,直至最后连影子都找不到。尽管人们身上的基因里深深地刻印着祖先们遗留的聪敏和机智,但牢笼一样的生活禁固了人们活泼的本性和创造的天赋,那种像智能机器一样的顺从呆板、规范一致特性,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某些人性格的一部分。当母星那种惯性的力量彻底失去时,飞船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也荡然无存,每一艘飞船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极权和暴政也在太空飞船这个狭小空间里滋生漫延,一些飞船上甚至出现了善良被残暴所欺,是非与黑白颠倒。 经过了七百多年的太空飞行,他们终于来到了太阳系的外围--奥尔特星云。尽管此时,精神上是那样地不堪重负,物质上也已快到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希望就在前面不远了,再过200年,他们就能到达太阳系里的新家园了。此时,整艘飞船上除了生命以外,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快成了古董。除了维持着飞船继续高速向前飞行的核动力系统和保障主要用电的可控核聚变设施外,其它系统和设施都已经经过了几十次不同程度的修理和更换。虽然前几百年里,还能得到从进行集中生产的飞船那儿送过来的零件,但现在很长时间都未能得到满足供应了,可能这些专门从事生产的飞船,本身的生产能力也已经枯竭了。因为用于生产的机器本身也需要维护更换,如果没有这样的配件生产接上去,那些机器到了后来不也都成了古董了吗?生产机器配件的机器也需要维护更换,这样一直往下推,你就会发现这原来是一个现代化大生产的大链条,少了其中一环,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来。 最后,用来修理和更换的替代产品,几乎都因存放年代太久远,而彻底老化失效了。就拿一个通信和娱乐设施来说,虽然飞船本身具有通信信号发射和接收装置,且这些装置本身的使用寿命极长,使用上千年也没有问题,可以为飞船与飞船相互之间的联系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确保了飞船能沿着导航指定的目标方向前进。但手机、虚拟现实娱乐设备等等这些高科技产品,因为库存存放时间太长,都已失效无法使用。除了用人工制作的一些简陋低下产品,这里什么现代化的生活享受都没有了。真正是到了坐吃山空、穷途末路的地步了。 在面临如此困境的情况下,智慧生命基因里的血性和活力在一些人身上被激发了,一些飞船上的人们开始抛弃幻想进行自救。他们想起了从原始灵长类动物那里过来的第一代祖先是如何诞生的,要不是400万年前因为一次剧烈的地质演变,使得这些灵长类动物不得不改变生活习性,以适应更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就不会有后来400万年智慧生命所创造的历史,也就更不会在母星寂灭后,他们能代表母星上所有的生命向宇宙的另外星球播下希望的种子,承续那颗星球上3亿年的生命历程。 于是,他们尝试着重新组织起来,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学习和掌握涉及太空旅行方方面面的知识,评估分析飞船内各个系统的重要性和依赖程度,集思广益、研究商量合力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把飞船也想象成是有呼吸的一个生命体,只有它还活着,那么里面的我们就能够想办法活下来。确保飞船的心脏始终有规律地跳动着,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必须保障它的核动力推进系统和可控核聚变能源供应系统安全可靠地继续运作。他们在认真学习了核动力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工作机制,了解反应堆、控制装置、冷却系统等组成部分的各方面知识,并理解弄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面,加强了对核动力系统故障的检测和诊断,学习更换燃料棒、修补冷却管道、调整控制参数等技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修复。 接下来,就是确保生命支持系统的畅通运行,即一些保障船员身体生存和健康的关键设备,包括空气循环、水供应、营养食物、室温调节等。可以说它也是一个集机电、热技术,营养学和环境工程于一体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要维持好舱内规定的大气压力,调节好大气中氧和氮的比例,排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保持舱内对人体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配置的通风设备必须保证运行正常,因为在失重状态下,飞船舱内的空气不会自然对流,里面的温度和湿度很不均匀,舱内的热量也很难排除,故必须进行强迫对流通风。为此,他们研究学习了如何检修和清洁过滤器、维护水处理设备及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进行基本的食品储存和处理。 通过集中注意力抓住要害部门,学习修复与维护关键设备和系统的技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核心部门性能的稳定发挥。 对其它系统和设备,耐心、细致地保持清洁、定期润滑、更换磨损部件等,尽力减少资源浪费,以确保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资源匮乏和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物资和设备进行改造、修理,甚至对有的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例如,他们利用残存的零部件尝试制作了简易通信设备:通过回收和重新配置飞船上的电子设备,如收音机、计算机等,来获取所需的零部件。使用残存的电子元件和材料制作简易无线电收发器。使用金属导线、铜管或其他金属材料来制作天线,并将其连接到自制的无线电收发器上。他们还使用按钮、开关等基本元件,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设计了一个简单且易于操作的控制面板,来操控无线电收发器。在建起简易通信设备后,他们相互约定了一套基本的通信协议,制定简单的通信规则和代码,以确保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这种简易通信设备可能无法达到现代化通信设备的功能和效果,然而在极端环境中,它可以作为一种临时解决方案,帮助飞船之间保持基本的沟通联系。当一些飞船出现故障碰到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些简易通信设备,向其他飞船发送紧急信号请求援助,及时得到外界支持与补给。 面对现代化生活条件无法实现的事实,他们调整了心态和期望,适应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寻找其他的乐趣和满足感,例如通过社交互动、艺术创作、传统游戏等来度过时间,包括利用废弃材料制作棋盘、纸牌和其他简易娱乐设施等。通过这些努力,缓解了大家的压力,提高了团队凝聚力,维持了船员之间的良好情绪和心理健康。 这个时候,贮存的水冰也没有了。而现在所处的太阳系外围奥尔特星云,就是一个由无数个冰块组成的世界。奥尔特彗星云里可能有1000亿颗彗星,这些彗星从原始太阳星云中形成。由于这片星云离太阳非常遥远,同时离其他恒星更远得多,因此得不到任何恒星的光和热,里面的彗星就成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冰山。大的直径超过10千米,比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壮观,小的则只有几十米。 他们的飞船靠近这些漂浮在太空中的灰黑色天体,然后出舱进行登陆采集。他们用仪器对冰山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样本中物质构成。他们发现这一座座冰山,都是由大量的冰物质和尘埃混合而成的。并惊喜地发现,里面物质成分除了主要为常见的水冰之外,还有一部分的一氧化碳冰、二氧化碳冰(干冰)、氨冰和甲烷冰等。这些可都是宝贵的可以马上利用的资源。一氧化碳冰可以被用作燃料,在航天器的推进系统中发挥作用;二氧化碳冰,可以在太空任务中用作保鲜剂和制冷剂;另外,氨冰可以被用作肥料,在太空中可以用作植物种植。氨又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将来火星大气改造当中,也可以作为一种途径考虑利用;而甲烷冰则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来源,可以通过适当处理转化为可燃气体,提供能源供给。 这下可真是满载而归,使他们余下的太空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不仅如此,他们还敏锐地感觉到了一种生命起源的气息。慧星上的物质几乎都是组成生命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物质,这些彗星很有可能承载着宇宙生命诞生所需的重要成分。 接下来,他们开始探索起了这些冰山内部的微观世界。他们发现,在冰山内部存在着微小的气泡和通道,其中充满了古老的气体和尘埃。里面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化学环境,与他们星球上的生命起源条件非常相似。这些环境包含了丰富的有机物质、水分子以及其他必要的元素。他们还惊讶地发现了一些微生物存在过的痕迹,虽然数量极微且早已成化石,但这表明在这些冰山中曾经可能存在过微弱的生命迹象。 他们感觉到这些彗星和冰山所承载的生命迹象并非偶然。他们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彗星和冰山,它们可能是生命在宇宙中传播和演化的重要媒介。通过长时间漂浮在太空中,这些彗星和冰山可以被引力或其他外部因素带到不同的星系或行星系统。 这个发现引发了他们对于宇宙生命普遍性的思考。如果在这片遥远而寒冷的角落中都能找到微弱的生命迹象,那么是否意味着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生命?或许迟早会有那么一天与其他文明在某个地方相遇。 通过艰苦的努力,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维持了飞船的正常运行,直至安全进入太阳系行星接壤的领域—柯伊百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