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观随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影视作品对大众心理的暗示和引导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影视作品是大众心理阴暗的一种集体表象,以前是很正统的,因为有国家引导,所以四十年前的作品以爱国爱党为主,后来以女性地位提升为主。 近十年则可以明显察觉到已经逐渐被资本操控。 让我们看看影视作品和社会群体心理投射的关系吧: 1998年之前,中国的影视作品多是以经典著作为剧本,作品涵盖了武侠、历史、官场、言情、侦查、生活,三观正,故事性强。 所以那时候特技粗糙,可金典确实不少,当然了,这种金典并不是视觉上的金典。 93年的《我爱我家》,98年拍出的琼瑶作品,让影视业尝到了娱乐的甜头和言情的魅力,于是我们的电视机开始走向了沙雕和爱情的方向,打战谈个恋爱,破案谈个恋爱,反正什么都谈个恋爱先。 ★开始是才子配佳人。 ★接着是创业一起拼。 ★多人恋男主,乡村姑娘得手。 ★霸道总裁只爱傻白甜。 这个过程,其实是出品的上游的心理暗示。 你看像不像一个有才的“编剧导演”为了得到姑娘的芳心,并希望她和自己一起打拼。在一起之后,男人有钱了变坏了,姑娘变大妈了,他也玩腻了,然后选择了一个干净的乡下姑娘,告诉她,我有钱有才有势力,我霸道总裁只爱你。 后来呢? 老了,玩不动了,可得搞钱啊,怎么办?女人想要什么就拍什么! ★小哥追阿姨。 ★帅哥恋少妇。 ★叔叔爱上我。 ★老板“那个”我。 你注意没,写的拍的,都是女人想看的,但凡有个明白人讽刺女人和女权,立马死翘翘,这里面的现象级作品是《我是余欢水》,讽刺代表作是《以家人之名》。 当下呢: ★拍的是入赘。 ★拍的是男人变装。 ★拍的是新婚之夜逃婚被抓。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代女人迫切有想结婚想要安全感的心理活动,可却普遍都有“婚姻恐惧症”,所以希望有这种被抓回来疼、宠、爱的小心理。 嘿嘿,说话还是点到为止的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