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隐武事,修文道,我以诗词乱万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5章:心学:知行合一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一秒记住【。3。】, 齐林峰冷哼,立马拿出金色玄纸,“老家伙,有本事你就来,老子要是怕你,就是你孙贼!” 徐缺嘴角抽搐,好嘛,他以为他都不咋文明,结果这圣殿殿首直接飙脏话了。 “马勒戈壁的,我怕你不成,既然你要拼,那咱们就来个鱼死网破!” 左丘南说罢,手中砚台顿时发出了金色火光,紧接着,一道冲突光柱出现在圣殿上空。 徐缺瞪大了眼睛,此刻他才注意到,四殿上空居然有一本巨大的天书! 说是天书,但仔细去分辨,这也是一个殿宇啊! 原来如此! 徐缺此刻才真正的明白崔怀的意思。 随着至宝文宝激活,一道圣言突然响起。 “何事?” 左丘南赶忙对天作揖,“请先生为我等评定,徐缺身为玄纸殿首,私下杀我无砚殿行走,还望先生为我无砚殿讨还公道。” 左丘南很清楚,想要徐缺死肯定是不行的,但惩戒一下对方,然后来个下马威,那是肯定势在必行的,省得以后无砚殿没面子。 云南之看了一眼冯舀子,然后又看了一旁站着微笑的徐缺。 “这小子怎么回事?这时候还能笑得出来?”云南之问向冯舀子。 “你问我,我问谁去,咱们就静静的看着吧,反正跟咱们两殿没关系。”冯舀子说道。 而冯舀子身后的杜良蒙圈了,他明明让老师帮忙的,结果老师直接开始看戏了,这…… 还未等圣言传出时,徐缺脚步踏空,“崔先生,这就是您说的明书吗?” 徐缺此话一出,四殿首和四殿行走们的大脑如遭雷击! 这怎么可能! “对,这就是明书。”崔怀声音响起。 “很是壮观啊,没想到圣殿之上还有圣殿。”徐缺看着巨大的明书殿感叹道。 “他能看见?”云南之问向齐林峰。 “我不知道啊!”齐林峰无奈回答。 要知道,他们身为殿首,也从来看不到上面的圣殿,只知道他们手中的至宝能与上面的圣殿沟通。 崔怀没有回答徐缺的话,反而问向下方的左丘南,“左丘南,你还想追求吗?” 闻言,左丘南愣了愣,紧接着拱手道:“弟子不敢。” “嗯,明白就好。我相信你应该清楚孙涛为人,如果兵圣一脉自找麻烦,他们也不能断送了性命。”崔怀说道。 “是,弟子明白。”左丘南恭敬回答。 “行了,你们都散了吧,至于徐小子,他不属于你们任意一殿,齐林峰,你还继续担任玄纸殿首。”崔怀吩咐道。 闻言,齐林峰僵在了原地,这算是明抢吗? 原本齐林峰还告诉通知自己儿子,他马上就能回去抱曾孙子了,可崔怀的话,直接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弟子遵命!” 齐林峰无奈了,他算是看明白了。 而在场之上也全都傻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徐缺这刚进圣殿,就直接成为了圣使啊! 圣使地位至高无上,可以说,他的一句话完全可以左右四殿的做法。 “上来吧,我带你看看。”崔怀说道。 “好嘞。”徐缺应了一声,脚步极为轻快,转瞬间就消失在众人面前。 等徐缺消失了老半天,四位殿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瞬间读了大家眼神中的意思。 读了一辈子的书,想追圣人脚步,结果被一个名不经传的后辈超越了。一秒记住【。3。】, 丢人! 丢大人了! “我回去继续研究我的画了!”云南之说道。 “我练我的字去。”冯舀子转身迈步离开。 “老左啊,咱们两斗了半辈子了,我也算看明白了。”齐林峰感慨道。 左丘南没有说话,只是苦笑的摇了摇头,迈步回了自己的无砚殿。 明书殿内。 徐缺站在一处空旷的广场之上,而他面前正是静坐参悟的崔怀。 徐缺很是不理解,崔怀既然叫他上来,可为什么还要静坐参悟。 “你从左手边进入,等你再次出来时,你我在详谈。”崔怀指着一处通道说道。 “好。”徐缺应了一声,迈步便向那通道走去。 正当徐缺迈入通道之际,原本明亮的通道瞬间变得昏暗起来,紧接着,通道转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 徐缺警惕地看向四周,除了伸手不见五指外,倒是没感觉到任何的危险。 就在他沉静感受这片空间的时候,他面前突然出现一面巨大的影墙。 紧接着,墙上出现了一位老者,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儒家开派祖师孔丘! 随着画面播放,徐缺看到了孔丘的一生,又看到他是如何迈入圣人之境界的。 徐缺很好奇,为什么给他看这东西,可下一刻,画面墙上又出现了兵家开派祖师。 此人并不是孙武,反而是一名头秃的老者,其名为鬼谷。 这到是和他那个世界的圣人很是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悟方式,就好像这些人以镜子的方式存在这个世界中。 随着画面不断转换,徐缺也从墨家看到了杂家,又从杂家看到了法家,以及凋敝的纵横家。 就在徐缺不解之际,影墙上的画面突然停止了播放,转瞬间变成了一道空白的墙壁。 “什么意思?”徐缺内心疑惑。 可他的疑惑还没有产生三秒,影墙上便出现了一排排大字。 “吾路之尽头,可有路否?” 看到这个问题,徐缺不假思索地说道:“学无止境,文路何其远,当然有路!” “其路在何方?” “昨天、今天、明天、过去、未来!”徐缺再次回答道。 “汝可有新学否?” “有!知行合一!”徐缺立即达到。 “何为知行合一?” 徐缺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合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合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 “可有经句?” “一,真正的知识在于实践,而真正的实践在于知识的理解。” “二,心的本质无善无恶,心的活动才有善恶之分。能够辨识善恶的是良知,实践善恶的过程就是格物。” “三,“格物”实际上就是“慎独”,也就是“戒惧”。” “四,种植树木的人必须培育其根,培养品德的人必须养护其心。” “五,心胸狭窄是灾祸的根源,心胸开阔是幸福的门户。”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