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大国工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21章 领导三人组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杨为民和陶渊对视一眼,见对方点点头,当即便叫来司机兼助理:“小赵,你去一趟人事科,让温科长马上过来一趟。” 他是一个行动派,在征得代表陶源的同意之后,便马上安排。 厂长和代表,和谐团结,这也是很难得的。 企业管理和代表明争暗斗的,可不少。 杨为民拿出自己的香烟,给姜辰和陶源各自丢了一只之后,点上: “信得过的高级工人,倒是有几个,技术方面没有问题,嘴严,觉悟也不会差。只是不知道传道受业的能力如何!” “晚点我就找他们聊聊,明天确定之后给你名单。” 姜辰点点头:“主要是嘴严,然后教学这块倒也不用担心,因为新模式下的生产手法,我们的目标是极致的简捷,更容易学会和掌握,所以对这方面要求没那么高。” 其实这批高级工人,除了教学和将来可能的管理者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破局者。 当有一定数量的高级工人支持模式改革之后,其他工人便很难站在一条战线上行,反对的呼声就会少很多。 在温婉来之前,几人又沟通了一些细节的东西。 姜辰也终于知道,为什么短短半天,烟灰缸里会有那么多烟蒂了。 这杨为民,纯纯就是老烟囱一个。 一支烟抽完,马上点燃另外一支烟。 大概和他相处久了,陶源的战斗力也不差,基本能够跟上陶源的步伐。 往往是他一支烟没有抽完,杨为民下一只烟又丢了过来。 领导散烟,不接又不好,只能指着身前放着好几只还没来得及抽的烟道:“厂长,别散我烟了,再发我我这都要成卷烟厂了。” 杨为民哈哈一笑:“嗯,少抽点也好。我是想事情的时候,手上没烟,脑袋就会卡壳。” 说话间,办公室的房门被敲响,温婉美妙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厂长,我来了。” 杨为民道:“进来吧,温科长。” 房门打开,温婉的身影出现在房门口。 她今天穿着一袭白色开领连衣长裙,端庄大方,成熟的魅惑和少女的阳光融合在一起,漂亮! 实际上,60年代妇女俗气的大花袄,老气的红绿配色其实都是我们的想象,她们没有那么土气。 杨为民笑道:“哟,温科长今天穿着可真年轻。” 他和温婉都是多年同事了,说话也相对比较随意。 温婉撇撇嘴:“厂长你这话说得,就像我多老似的!” 姜辰佯作不知,一脸认真的道:“温科长今年不是才18岁吗?” 不管哪个年代,漂亮女孩子你说她18岁,准没错。 温婉掩嘴一笑:“看看人家姜辰,年龄虽然不大,但眼光和说话,比你强多了。” 陶源道:“行了,咱们说正事吧!” 杨为民、陶源、温婉,应该就是三钢厂参与新模式试点各项工作的主要领导了。 杨为民点点头:“行了,说正事说正事。” “这个姜辰啊,不仅人长得帅,眼光好,嘴巴会说,这个是想,更是一等一的牛。” 姜辰咳嗽一声:“杨厂长,虽然你说的都是事实,但现在说正事呢,这夸我的话,留到后面再说。” 杨为民一愣,没好气的道:“你小子,脸皮也是一等一的厚。” “好了,说正事!小姜刚刚来找我们沟通,提出了一个能够快速提高产能,解决现有难题的方案,其中有的环节,需要你的帮助。” “小姜,你把你的那个新模式,给温科长讲讲。” 新模式? 快速提高产能? 解决现有难题? 这几个词,在温婉脑袋中隆隆作响,眼中的震惊根本掩饰不住。 作为人事科科长,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困扰种花工业好些年,却根本无人能够解决的世纪难题。 如果姜辰真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他对种花家工业化进程的贡献,绝对是排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之一。 姜辰点点头,再次简单的讲了一下他的模式。 听完姜辰的讲述,温婉张着嘴,看姜辰的眼神,有了一些异样的色彩。 他提出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懂行的人一听就能预估到效果有多好。 不管是杨为民,还是陶源,以及眼前的温婉,还有工程科的各位技术人员,都能明白这个模式,实打实的能够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半晌之后,温婉才回过神来:“所以,我们人事科要做的事情,是协助姜辰给新模式工人等级评定提供数据依据,以及解决试点人员的问题?” 陶源伸出了大拇指:“厉害,不愧是人事科科长。” 姜辰点点头;“是的,不过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工人的生产效力进行评判。” “这个评判,是要精确到每一道工序的,具体的工序划分,则要等杨厂长推荐过来配合的高级工人到位之后,我们共同研讨确定。” 实际上,划分方案,姜辰早就在空间里面确定了,之所以这么说呢是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毕竟就专业来说,高级工人和工序划分,才是真正对口的。 温婉道:“可是我们目前统计的只有工人们一个月的生产数量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计算出单个工人完成一个产品他所有工作加到一起所需要的时间。” “但无法计算出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姜辰笑道:“其实这个很简单,只需要人事部计算出每道工序所需的时间,然后再和每个工人进行沟通,让他们自己告知你们完成某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当然时间够工人配合,现场进行一次该工序的操作,有我们计时也是可以的。” “然后认识可将工人完成各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按照工人自述的完成对应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按比例进行分配就行” “这样计算可能存在误差,但当接受调研的工人基数足够大的时候,这个数据就会变得精确。” 温婉眼前一亮:“好像可行,我给你举个例子,你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假设某个2级工人,在生产工程中承担A和B两道工序,人事科通过他上班时间和每月完成数量,得知他完成单件产品的两道工序,需要60分钟时间,也就是一个小时。” “然后我们去调研这名工人,他告诉我们,完成A工序需要10分钟,完成B工序需要20分钟,说完成B工序的时间,是A工序的2倍。” “那么从月度生产率的计算的层面来说,我们获得的第一组数据,就是一个2级工人完成A工序需要20分钟,完成B工序需要40分钟。” “然后,我们找到若干工序,取其平均值,就能得出2级工人完成这两个工序之一的时间标准。” 姜辰点点头:“温科长大才,生产力核算就是这么来的,之后我们按照这个生产力标准,给新模式下的员工制定出新的登记评定标准就行。” 实际上,部分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会大致的得出自己进行单个零件的加工所需要的时间。 又或者,现场让各个级别的工人进行一次操作,通过即使也能得到一个相对比较精确的时间。 但在进行新模式登记评判的时候,却不能以这个时间作为参考。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他们没有工序划分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某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只能从新进行统计。 不管现场操作,还是工人口述,都可以。 第二,这个计算至少要以月为单位进行配比,而不能以单次操作的时间为标准。 比如所,博尔特跑100米用时9秒56,你不能因此就要求他跑一千米只能用95秒6.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从上班开始,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全心全意的投入生产当中。 并且每天、每月、每年一直保持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