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金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3章 针锋相对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萧长卿掩去眼底的怅然若失。 “皇后不必动怒,本王开个玩笑罢了。” 兰溪冷眸似冰刀,毫不留情道:“这个玩笑并不好笑,王爷没有幽默的天分,往后尽量还是别开这玩笑了。” “知道的……以为您是在开玩笑,不知道的……” “以为您是要跟本宫撕破脸呢。” 做他的皇后?跟桑桑共享一夫? 抱歉!她嫌脏! 兰溪宽大的袖子,掩住双手,掩住那青筋暴露的指节,“罪帝萧烨虽然被废,但确是先帝亲封的帝王,坐过这皇位,此事,连史书都不能抹灭。” “本宫,亦是先帝赐婚,是名正言顺的皇后。” “如今废帝退位,新帝登基,本宫这个皇后,理所应当该稳坐太后之位,让本宫做你的皇后,你开什么玩笑呢?” 萧长卿早知会如此。 但仍装出惊讶的样子,眉头微挑,“那登基之后,本王该如何称呼你?” 他顿了顿,叫出那个称呼,“母后?” 一旁的青鸾没憋住笑,呛得自己直咳嗽。 兰溪面色发黑,恼怒地瞪着他,“你同萧烨是兄弟,本宫是你正儿八经的弟妹!你是脑袋搭错筋了吗要叫一声母后?” 她缓了缓胸口的郁气,这才道:“等你称了帝,给本宫一个太后的封号便可。” 萧长卿摇头,“皇后娘娘,这桩生意,本王觉得很不妥当。” 兰溪皱眉,“什么意思?” 萧长卿解释道:“如今您是皇后,本王是摄政王,朝局揽在本王手中,你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的,不好干政,对本王来说,利大于弊。” “可哪日你成了太后,在孝义上压了本王一头,可就是弊大于利了。到时您再插手朝政,本王岂不是作茧自缚,有苦难言?” 兰溪藏于袖中的双手,握得更紧,“摄政王是否过于自信了?若无兰家相助,你登基之事,还不知何年何月!” 萧长卿丝毫不让,“无论何年何月,你兰氏绝计斗不过本王的,总有那么一天,这天下会落在本王掌中。” “痴心妄想!”兰溪咬牙切齿,“你别忘了,隔壁偏殿里还收着本宫的义子萧钰然,这天下到底归谁,不到那一日,皆未可知!今日风大,摄政王说大话时,千万别闪了舌头!” 萧长卿态度十分怡然,摇了摇头,缓缓开口,堵回了兰溪的所有狠话。 “娘娘也莫要忘了,您的胞妹,如今还在枢北王的手中。” “枢北王的据点,在京中没有百处,也有九十处,您想在短时间内找到,绝无可能。” “是胞妹的命比较重要,还是那萧钰然的帝位比较重要……娘娘心中……定然有自己的计较。” 兰溪怔住。 许久,话从牙缝中挤出来,“你威胁本宫?” 今日的萧长卿,怎如此牙尖嘴利! “不是威胁!”萧长卿脸上摆出无所谓的笑,“是事实。” “今日,是您的婢女亲自去碧落台请的本王,让本王为兰二小姐之事出谋划策的。” 一旁,青鸾面有急色地解释道:“不是的娘娘,奴婢人刚到碧落台,还未开口,摄政王便知奴婢的来意了,不等奴婢说话,便要奴婢在前引路,将他带至芝兰殿。” 青鸾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奴婢怀疑……薛大统领根本不是口误说出了这消息,而是在摄政王的授意之下,故意泄露给奴婢的!” “好让奴婢来向您汇报,再让您以求人的姿态,去请摄政王帮忙。” 她想了一路,终于想通了。 薛乾跟着萧长卿在宫中浸淫那么久,怎会嘴上没个把门的?这么重要的消息脱口而出? 而且芝兰殿与碧落台的隔阂那么深,摄政王同娘娘更是有着断子嗣,焚宫殿……这种血海深仇的,怎会那么好心,主动帮娘娘找人? 她甚至怀疑,二小姐的失踪,跟这摄政王有脱不开的关系! 不然娘娘都查不到的信儿,这摄政王怎扭头就能查这么清楚? 兰溪心头,亦是有此猜测。 但此时,纵有再多猜测,她都要求到萧长卿身上了。 “摄政王棋高一着,本宫甘拜下风。” “本宫可以承诺,待你登基之后,本宫只要一个太后的虚名,不要垂帘听政之权,就连宫权都可以分出去。” “但是萧钰然是本宫的义子,他日本宫成为太后,要为他讨一个郡王的封号,这是底线。” 郡王? 同他曾经那样吗? 萧长卿眸光微动。 “天底下能登基为帝的郡王,只本王一个罢了,娘娘不必对那孩子报以这么大的期望。” “那孩子本王也见过了,纯善有余,狠厉不足,不是为帝的好人选。” 兰溪凤眸扫他,语带讽刺,“适不适合,也不是摄政王您能说了算的。” “按理说,您才是最不该说出这种话的。” “毕竟在您痴傻的,那么多年的光阴里,无数个人都曾为您惋惜,惋惜您浪费了这身份,浪费了这资质,一生都不会再清醒过来。” “如今,不也是万人之上吗?” “二十年河西,二十年河东,少年的成就,你我都未可知。” 萧长卿嗤笑一声,“你倒想的开。” 他抬手,压平衣襟上因褶皱而团在一起的云纹锦绣,“郡王可以,虚名太后也可以,本王要在枢北王进京之前登基,兰氏能压下天下的非议吗?能做到吗?” 兰溪眸光微抬,“只要能救回胞妹,就算你明日要登基,本宫也能办到。” 兰氏在天下文臣和百姓中的声望,是用百年荣誉积累起来的。 而她这个不孝的子孙,为自己的私利,次次利用这兰氏先祖积下来的声望做筏子…… 最后一次了。 兰溪在心里警告自己。 二人就此说定。 次日一早。 兰溪一封密信送往宫外。 这之后,接连三日,兰氏分布在各地的支脉,遵着那信件的吩咐,开始布置动作。 终于,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 大安朝各地,雷声阵阵,云层轰鸣,却只打雷不下雨,闹得百姓人心惶惶。 又过了三日。 一封由万名江南学子手书的万人书,快马加鞭,送至京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