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规则怪谈:我靠吸氧通关副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章 为林文谭解惑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百姓不重要吗?”林文谭像是在问刘明,也像是在问自己。 刘明闻言,笑着说道:“先和先生说说看你今日发生了何事,你的这个问题先不急着寻求答案。” 林文谭将白天在茶楼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明。 刘明听完了之后,欣慰地拍了拍手。 “文谭啊,你能够这么想,先生很欣慰。” “先生也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百姓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各种各样的官员,但是不能够没有百姓。” “失去了百姓,这个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先生,那些和我一样的读书人,眼里看重的只有朝廷而已,这是为什么啊?”林文谭不解道。 刘明嗤笑了一声:“呵呵!” “那些人也配称为读书人吗?” “你让他们说城里哪个青楼的姑娘活比较好,哪个赌馆里的蟋蟀比较大、打架比较狠他们或许还会比较清楚,你让他们说出书中的道理,他们大多也就只会遵照前人的解读去说罢了!”看書菈 经过了接近五年的时间。 林文谭已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了。 古代的孩子成熟都比较早,所以刘明毫不忌讳地在林文谭面前说了个荤段子。 但林文谭到底还是个童子鸡。 听到刘明的话之后,他的脸红了红。 刘明将林文谭的表现看在眼里,心想:“这个孩子还是太稚嫩了一些。” 接着他便继续耐心说道:“一些作为一地主官的存在,或者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他们肯定会对百姓的重要性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的。” “但认知归认知,他们现在的身份,还是清廷的官员,效忠的自然是清廷的皇帝。” “所以仔细想想,和皇帝比起来,百姓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谓上行下效,上层的文人觉得百姓能够活着并给朝廷贡献人口和劳动力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林文谭被打击到了。 那样的话,他又算什么? 不过刘明接下来的话,稍微地安抚了林文谭一下。 “但是你也不要害怕,不是说这个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 “还是有许多的文人,能够看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的,也还是有许多的文人,是真真正正地在为百姓谋求福利的。” “他们的胸怀大志,愿为天下百姓争取到更好的环境,愿为天下的百姓负重前行。” “他们敢为天下先,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树立的榜样。” 见林文谭还是一副不解的样子,刘明笑着说道:“先生给你举个例子,宋朝时期有个叫张载的人,你可曾在书上看到过?” 林文谭摇了摇头。 刘明虽然开放了书房的藏书给他们看。 但三味书屋的藏书太多了,他们哪里看得过来? 刘明点点头:“没有看过也没有关系,那先生就为你解惑。” “张载出名的地方,还是他在横渠县教书的时候,留下的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话音刚落。 似乎有一道光,击中了林文谭的内心。 他的脸色微微有些激动起来。 刘明欣慰地笑了笑,继续说道:“这四句话又被横渠四句。” “其中第一句为天地立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地本是没有想法和感情的事物,而它的情绪则都是我们人为加上的,所以我们有善心、讲究仁义,天地也就会因为我们的善心而被赋予仁义。我们有恻隐之心,天地也就会被赋予‘恻隐之心"。” “这里其实也符合王阳明在前朝借鉴理学提出的心学,‘我心即是天地",那么我的心怀仁慈,天地就是仁慈的。” 嗯,张横渠也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所以它背后想要传达的深意,则是我们想要让这个世界充满‘仁义之心",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做到拥有‘仁义之心"。” “变相的来看,也就是孔圣人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可曾理解这句话?” 刘明看着还处于震撼之中的林文谭,问道。 林文谭点头。 刘明继续说道:“既然第一句话你能够理解,那么就看第二句话,‘为生民立命"。”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尽心上》,它的意思是当官者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时刻担忧百姓的安危。” “而孟子主张的理念,是仁政,亚圣提倡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亦有云: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两位儒家先贤都抱着民贵君轻的想法,为何不能说百姓更加重要呢?” “更何况先生还听过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所以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皇帝?” “大多数皇帝都只不过是顺应民意登上那个位置的人罢了!” 剩下的两句,其实已经很好理解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每一位统治者都能够按照圣人的想法去治理国家,那么何愁不能有万世的太平呢? 但这句话想要实现,不容易。 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性,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斗争。 现在的林文谭还是太稚嫩了,说太多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刘明不打算多说。 林文谭默默地思考着刘明的话。 刘明也没有着急,而是喝了口茶,继续处理汇集而来的情报。 过了许久。 林文谭似乎是想通了刘明的话。 但他却又有了新的问题。 “先生,我在报纸上看见洪椰酥在南方起兵,打的旗号是‘反孔",既然圣人说的是对的,那为什么洪椰酥要打着这样的旗号呢?” 刘明惊讶地看着眼前恭敬而立的林文谭。 这句话可不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能够说出来的。 “文谭,你能够想到这件事情,为师很欣慰。” “但为你解答这个疑惑之前,为师要问你一句。” “让你放弃科举,放弃出仕为官的想法,你愿意吗?” 说罢,刘明充满期待地看着林文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