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猎人开局,枪指贾张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75章 明天见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鸡叫头遍时,张奶奶就醒了。窗外的月光透过槐树叶,在地上织了张银网,她摸黑穿上衣裳,往灶房走。今儿要蒸槐花糕,前儿摘的槐花用井水湃着,在盆里浮了满满一层,白生生的像堆雪。 “张奶奶,我来烧火。”槐花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刚睡醒的迷糊。她穿着件小褂子,辫子睡得歪歪扭扭,手里还攥着个没做完的沙包,里面装着河滩的沙子。 “快回屋穿件厚衣裳,”张奶奶往灶膛里添柴,“早上凉,别冻着。槐花糕得等水开了再蒸,不急。” 槐花却没回屋,蹲在盆边看槐花。“这花真香,比李奶奶的桂花还香。”她伸手捞起朵槐花,往嘴里塞,甜丝丝的,带着点清苦。 “别多吃,”张奶奶笑着拍她的手,“吃多了胀气。等蒸成糕,放两勺糖,比生吃不苦。” 傻柱的呼噜声从东屋飘过来,震得窗纸“嗡嗡”响。槐花捂着嘴笑:“傻柱叔的呼噜比小宝的风筝线还响。” “让他睡,”张奶奶往面盆里倒玉米面,“他昨儿给你们做小推车到半夜,锯子"吱呀"响,吵得我都没睡好。” 天蒙蒙亮时,傻柱终于醒了,揉着眼睛往灶房走。“啥香味?真香!”他凑到蒸笼前,掀开盖子就想抓,被张奶奶用擀面杖打了下手。 “去洗手!”张奶奶把他推出去,“今个的槐花糕要给李奶奶送半笼,她昨儿说想吃,你动作麻利点,别给孩子们抢光了。” 傻柱洗完手,蹲在院里磨锯子,“沙沙”的摩擦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远娃扛着锄头从外面进来,裤脚沾着露水。 “傻柱,你那小推车做好了?小宝昨儿念叨了一路。” “快了,”傻柱往锯子上抹油,“就差装轮子了,等会儿找你借个扳手,把轮轴拧紧点。” 远娃:“成,我先去菜地看看,昨儿种的菠菜该浇水了。三大爷呢?没跟你念叨浇水的时辰?” “念叨了,”傻柱笑,“说卯时浇水最好,太阳没出来,水不烫根。他那小本子上记满了这些,比皇历还准。” 三大爷果然背着布包从东屋出来,布包里露出半截《农桑要术》。“远娃,你那菠菜别浇太多,我算过,三天浇一次,一次一壶水,多了就烂根。” 远娃:“知道了,您老比气象台还准。” 三大爷:“那是,我这叫科学种植。对了,王编辑今个来送样书,你说咱用啥招待?我看就用槐花糕,纯天然,比买的点心强。” 早饭时,槐花糕刚出锅,白胖胖的,裹着层槐花,甜香飘满院。小宝捏起块就往嘴里塞,烫得直吸气,眼泪都出来了。 “慢点吃,”远娃媳妇给他递水,“没人跟你抢。你那小推车傻柱叔快做好了,吃完了去看。” 小宝立刻把嘴里的糕咽下去,含糊不清地说:“真的?能推我的贝壳不?” 傻柱:“能!我做的推车能装二十个贝壳,还能载着你弟弟跑。” 弟弟举着块槐花糕,往张爷爷手里塞:“张爷爷,您尝尝,比糖包还甜。” 张爷爷咬了口,点点头:“比我年轻时吃的麦糕好吃。那时候没啥糖,就撒点盐,照样吃得香。” 许大茂举着手机拍槐花糕:“家人们看这纯天然糕点!槐花是院里摘的,玉米面是自家磨的,甜得自然,健康又美味!想吃的扣1,我让张奶奶出教程!” 张奶奶:“出啥教程,就是玉米面掺槐花,加点糖,蒸熟了就行,简单得很。”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铃声,王编辑扛着个纸箱进来,额头上全是汗。“张奶奶,我来送样书了!” 众人立刻围上去,纸箱打开的瞬间,油墨香混着槐花糕的甜香,在院里漫开来。样书封面是槐花画的老槐树,树下坐着张爷爷和张奶奶,书名《院里的春天》烫得金黄金黄的。 “真好看!”槐花拿起一本,摸着封面上的画,眼睛亮得像星星,“这就是我的画?印在书上比贴在墙上好看!” 王编辑:“不光你的画,还有院里的照片呢,你看这张,傻柱哥搭鸡棚,远娃哥扶梯子,多有生活气息。” 傻柱拿起本书,翻到自己搭鸡棚的照片,嘿嘿笑:“拍得比我本人好看。” 三大爷:“王编辑,这书多少钱一本?我先买十本,给我那几个孙子孙女寄去,让他们学学啥叫过日子。” 王编辑:“给院里的人算成本价,二十块一本。等正式出版了,prOCeedS(收益)给院里装台新电视,张爷爷不是爱听评戏吗?” 张爷爷:“不用不用,有收音机听就行。这钱给槐花买颜料,孩子爱画画。” 中午,院里摆了桌酒席,庆祝样书出版。傻柱从店里带了只烤鸭,远娃媳妇炒了盘菠菜,张奶奶端上槐花糕,三大爷贡献了瓶珍藏的二锅头,说是十年前闺女送的。 王编辑举起酒杯:“敬咱院的日子!比任何故事都鲜活!” 众人跟着举杯,酒杯碰在一起,“叮当”响,像串小铃铛。 小宝举着本书,在院里跑,嘴里喊:“我姐出书了!我姐是小画家!” 弟弟跟在后面,举着自己的画:“我也画了!我画的河滩,比书里的还好看!” 槐花坐在石桌上,给书签名,歪歪扭扭的名字旁边,画了朵小槐花。王编辑说:“签名画能卖钱,比普通的贵五块。” 三大爷立刻掏出小本子:“我算算,十本签名画就是二百五,比普通的多赚五十,够买三斤猪肉了。” 傻柱:“您老就知道钱,这是纪念,不是用来卖的。” 许大茂举着手机拍签名:“家人们看这签名画!全世界独一份!想要的私信我,先到先得!” 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双新做的布鞋,鞋面上绣着朵槐花。“槐花,奶奶没啥送你的,这鞋你穿,步步登高。” 槐花接过鞋,鞋里还垫着层棉絮,软乎乎的。“谢谢李奶奶!我要穿着这鞋去河滩,踩沙子不硌脚。” 下午,王编辑要走了,张奶奶往他包里塞了半笼槐花糕,还有瓶腌萝卜条。“路上吃,比买的零食强。” 王编辑:“张奶奶,您太客气了。等正式出版了,我给您送五十本,您给街坊们分分。” 傻柱把小推车推出来,木头做的,轮子是用旧轴承改的,推起来“咕噜噜”响。小宝立刻把贝壳装进去,推着在院里跑,铃铛“叮当”响,像卖货郎的车。 “比二柱子的车还快!”小宝喊,“傻柱叔,您能再做个风筝架不?能挂我的风筝。” 傻柱:“成!明儿就做,保证比你那弹弓还结实。” 槐花坐在石桌上,给书里的插画上色,用的是傻柱买的新颜料,天空涂成了淡蓝,向日葵涂成了金黄。“王编辑说,正式出版时,这些画都会是彩色的。” 远娃在修收音机,里面正放着评戏,张爷爷坐在竹椅上,跟着哼,手里还转着个油亮的核桃。 三大爷蹲在院里,给每本书编号,说要建个“院史藏书阁”,将来传给孩子们。“这本是001号,给张奶奶;这本002号,给张爷爷……” 许大茂举着手机拍编号:“家人们看这仪式感!咱院的书有编号了,比图书馆的还正规!将来这书能成文物,值老钱了!” 傍晚,夕阳把院里的影子拉得老长。槐花把签好名的书摆在石桌上,一本本排整齐,像列队的小士兵。小宝的小推车停在旁边,贝壳在夕阳下闪着光。 傻柱在给小推车刷漆,红通通的,像庙里的小推车。“刷了漆不怕雨淋,能用到小宝长大。” 远娃媳妇在收衣裳,把槐花的小褂子叠得整整齐齐,上面还沾着点河滩的沙子。“这沙子得抖干净,不然硌得慌。” 张奶奶坐在灯下,给槐花纳鞋底,线在布面上穿梭,像条小蛇。“再纳两针就好了,明儿就能穿。” 三大爷的算盘珠子响了最后一阵,然后院里就静了,只有收音机里的评戏还在唱,咿咿呀呀的,衬得夜格外暖。 槐花躺在床上,手里捧着样书,闻着油墨香和槐花糕的甜香,忽然觉得,这院的日子,就像这本书,不用轰轰烈烈,不用惊天动地,只要一页一页,写满柴米油盐,写满笑和暖,就是最好的故事。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像给故事镀了层银。槐花知道,明天醒来,院里还会飘着槐花糕的香,还会有傻柱的锯子声,三大爷的算盘声,小宝的笑声,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在老槐树下,轻轻绕,慢慢荡。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槐树叶上时,张奶奶已经坐在灶房的小板凳上了。手里攥着根细麻绳,正给槐花的新布鞋纳鞋底,针脚密密麻麻,像撒了把芝麻。 “张奶奶,您咋起这么早?”槐花揉着眼睛从西屋出来,辫子梢还沾着点枕头套的线头。 “给你纳鞋底呢,”张奶奶把针在头发里蹭了蹭,“昨儿试穿时,你说鞋头有点松,我再收两针,保准跟脚。” 槐花凑过去看,鞋底上的花纹像朵没开的花。“这花纹真好看,比李奶奶绣的蝴蝶还好看。” “就你嘴甜,”张奶奶笑着拍她的手,“快去洗漱,灶上温着粥,是你爱吃的南瓜粥。” 傻柱扛着个木架子从东屋出来,架子上钉着几根横木,像是给风筝做的架子。“槐花,看看这架子中不中?能挂你那三个大风筝。” 槐花绕着木架转了圈,眼睛亮闪闪的:“中!比二柱子家的铁架子好看!傻柱叔,您能再钉个小格子不?我想放我的贝壳。” “这有啥难的,”傻柱往架子上钉了块木板,“放二十个贝壳都不成问题。” 三大爷背着布包在院里踱步,手里捏着个小本子,正对着木架比划。“这架子高两米一,宽一米五,占地面积三平方,放院角正好,不挡道。” 傻柱:“您老连这都算?累不累?” 三大爷:“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不然浪费地方。我给你算笔账,这木架能用五年,每年摊下来成本四块,比买铁架划算。” 早饭时,南瓜粥的甜香漫了满院。小宝捧着碗粥,喝得嘴边黄黄的,像只小花猫。“妈,今儿能去河滩不?我想试试新风筝架。” 远娃媳妇给他擦了擦嘴:“下午去吧,上午王编辑说要带记者来,给咱院拍纪录片。” “记者?”弟弟眼睛瞪得溜圆,“是不是跟许大茂叔叔一样,举着手机拍?” 许大茂举着手机正拍南瓜粥,闻言接话:“比我这专业多了!人家带的摄像机,能拍得你脸上的痣都清清楚楚。” 小宝赶紧摸了摸脸:“我脸上没痣,我姐有颗,在眼角,像小星星。” 槐花伸手捂住眼角,脸红得像院里的石榴花。“别胡说!” 张爷爷慢悠悠喝着粥,忽然说:“记者来了,得把院里拾掇拾掇。傻柱,你那劈柴堆得乱七八糟,归置归置。” 傻柱:“知道了,吃完饭就弄。三大爷,您那算盘别老放石桌上,记者拍着不好看。” 三大爷:“我这算盘是古董,酸枝木的,拍进去增身价。我还得给记者讲讲这算盘的来历,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 上午,院里果然热闹起来。王编辑带着两个扛摄像机的记者进来,机器“嗡嗡”响,镜头转来转去,把老槐树、鸡棚、石桌都拍了个遍。 “张奶奶,您坐这儿就行,”记者指着廊下的小马扎,“就像平常那样纳鞋底,不用看镜头。” 张奶奶有点紧张,针好几次都没穿进针眼。槐花蹲在旁边,给她递线:“张奶奶,跟平常一样就行,记者叔叔是来拍咱院的好日子呢。” 张奶奶这才放松下来,线“嗖”地穿进针眼,引得记者赶紧把镜头对准她的手。 傻柱在院角归置劈柴,把长短不一的木头码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小兵。记者举着摄像机拍他:“傻柱师傅,您这劈柴有啥讲究?” 傻柱挠挠头:“没啥讲究,劈得匀就行,烧火时好添。我爸说,劈柴要顺着木纹,不然费力气。” 三大爷凑过来,抢着说:“这你就不懂了!劈柴也有学问,我给你算过,一根木头劈六瓣最省柴,烧得还旺,比劈四瓣省三成柴火。” 记者笑着说:“三大爷真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远娃在修自行车,记者拍他拧螺丝的样子。“远娃师傅,您这手艺跟谁学的?” “跟我爸,”远娃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他以前是生产队的修车师傅,十里八乡的自行车都找他修。” 小宝举着风筝架在院里跑,记者赶紧跟过去拍:“小朋友,这架子是谁做的?” “傻柱叔做的!”小宝得意地举高架子,“能挂三个风筝,还能放贝壳!” 中午吃饭时,记者也留在院里,跟大家一起坐在石桌上吃。张奶奶做了炸酱面,黄酱是自己晒的,菜码有黄瓜、豆芽、萝卜丝,摆了满满一盘子。 “这面比饭店的好吃,”记者吸溜着面条,“酱香味儿正。” 张奶奶:“自己做的酱,没放添加剂,吃着放心。你们城里没有这现摘的黄瓜吧?早上刚从架上摘的,还带着刺。” 槐花给记者递了瓣蒜:“就着蒜吃更香,我爸一顿能吃五瓣。” 远娃笑着说:“别教坏人家,城里人体质弱,吃多了蒜烧心。” 许大茂举着手机拍炸酱面:“家人们看这家常饭!炸酱面配蒜瓣,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记者都说好吃,这就是咱院的味道!” 三大爷给记者算面条成本:“这碗面,面条两毛,黄酱一毛,菜码三分,总共三毛三,比外面卖的便宜两块六,划算。” 记者被逗笑了:“三大爷真是走到哪儿都算账。” 下午,记者要拍孩子们去河滩的场景。远娃骑着自行车,后座载着小宝和弟弟,槐花坐在前梁,怀里抱着风筝架。傻柱扛着斧头跟在旁边,说要去砍根新木头,给风筝架加个小抽屉。 到了河滩,风比上次还大,小宝的风筝一下子就飞起来,挂在新架上,像只展翅的大鸟。“飞起来了!比上次还高!” 弟弟蹲在沙地上,用树枝画摄像机,画得圆滚滚的,还在旁边画了个小人,举着话筒。“姐,你看我画的记者叔叔。” 槐花支起画板,把记者拍纪录片的样子画下来,摄像机画得像个大面包,引得记者直乐。 傻柱在河滩边砍了根光滑的木头,用斧头削成个小抽屉,钉在风筝架上。“这下能放你的颜料盒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槐花把颜料盒放进去,正好合适,高兴得在傻柱脸上亲了口。“谢谢傻柱叔!您比我爸还能干!” 傻柱的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嘿嘿笑:“这有啥。” 远娃在河滩上捡了块扁平的石头,教孩子们打水漂。“看好了,身子侧过来,手腕使劲……”石头“嗖”地飞出去,在水面上跳了五下才沉下去。 “我会了!”小宝捡起块石头,学着远娃的样子扔出去,石头刚碰到水就沉了,溅了他一脸泥。 众人都笑了,笑声被风吹得老远,惊起一群水鸟,“扑棱棱”飞向天边。 傍晚回家时,每个人都满载而归。小宝的风筝架上挂着贝壳和颜料盒,弟弟的兜里装满了光滑的石头,槐花的画板上多了张河滩的画,傻柱扛着新砍的木头,远娃的自行车筐里放着记者送的笔记本。 刚进院,就看见张奶奶站在门口张望,手里还攥着块刚烙的糖饼。“可回来了!记者说你们在河滩玩得欢,我给你们留了糖饼,热乎的。” 小宝接过糖饼,咬了一大口:“比河滩的烤红薯还甜!张奶奶,记者叔叔说咱院的纪录片能上电视,全国人民都能看见!” 张奶奶笑着说:“上不上电视不要紧,咱日子过得踏实就行。” 三大爷正蹲在石桌上,给记者送的笔记本编号。“这本是001号,给槐花记画画的灵感;这本002号,给小宝记放风筝的技巧……” 许大茂举着手机拍笔记本:“家人们看这纪念品!记者送的笔记本,三大爷编号了,将来就是文物!想要的扣1,我让三大爷给你们留一本!” 三大爷瞪他一眼:“别瞎卖!这是给院里孩子留的,传家宝。” 晚饭吃的是饺子,韭菜鸡蛋馅的,张奶奶和远娃媳妇包了一下午,摆了满满一案板。傻柱负责煮饺子,锅开了三次,饺子“咕嘟咕嘟”在水里翻跟头,像群白胖的小鱼。 “吃饺子得就醋,”三大爷往碗里倒醋,“我这醋是去年腌的,酸得够劲,解腻。” 小宝蘸了点醋,酸得直咧嘴,还说:“好吃!比糖还开胃!” 弟弟给张爷爷夹了个饺子:“张爷爷,您多吃点,这饺子里的韭菜是傻柱叔种的,可嫩了。” 张爷爷咬了口饺子,点点头:“比我年轻时吃的野菜饺子强多了。那时候没油,饺子皮都擀不薄,煮出来像疙瘩汤。” 槐花忽然想起什么,从风筝架的抽屉里拿出颜料盒,往饺子上点了个小红点。“这样就像过年了!” 众人都觉得新鲜,纷纷让槐花在自己的饺子上点红点,石桌上的饺子一下子变成了满天星。 夜里,院里的灯亮了,暖黄的光裹着饺子的香味,飘向远处。槐花趴在石桌上,在记者送的笔记本上写字,歪歪扭扭的:“今天记者叔叔来拍纪录片了,我的风筝在河滩飞了八米高,傻柱叔给我的风筝架做了小抽屉……” 小宝凑过来看,也要写,结果笔握反了,在纸上戳了个洞。“我画个风筝吧,比写字好看。” 弟弟把捡来的石头摆在桌上,排成一排,说要给它们起名字:“这个叫"小星",这个叫"月亮",最大的叫"傻柱叔"。” 傻柱听见了,笑着敲他的脑袋:“咋不给你爸起个名?” 弟弟:“我爸的石头在我兜里,叫"大力士"。” 远娃在给自行车链条上油,张爷爷蹲在旁边,手里转着记者送的小葫芦。“这葫芦能装酒,来年我种点葫芦,给院里每个人都留一个。” 张奶奶坐在灯下,给小宝缝补磨破的裤脚,线在布面上走得又快又匀。“明儿把那床厚被子拿出来晒晒,天要凉了。” 三大爷在石桌上算今天的开销,算盘珠子打得“噼里啪啦”响:“饺子皮五斤,四块五;韭菜二斤,三块;鸡蛋十个,六块……总共十三块五,比去饭店吃省七十块。” 许大茂举着手机对着月亮拍:“家人们看这月亮!圆得像三大爷的算盘珠子!咱院的日子就像这月亮,一天比一天亮堂!今天的直播就到这儿,明天见!” 风穿过院子,槐树叶“沙沙”响,像在说悄悄话。槐花把笔记本放进风筝架的抽屉里,打了个哈欠。她知道,明天醒来,院里还会飘着饺子的香,还会有傻柱的斧头声,三大爷的算盘声,小宝的笑声,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在老槐树下,轻轻绕,慢慢荡。而那些记在笔记本上的日子,会像院里的向日葵,一朵接一朵地开,永远向阳,永远热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