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在季汉当丞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二十三章初心未改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刘备奉诏之后,最高兴的人还要郭嘉。 一方面,张恒交代的任务他终于完成了。 另一方面,他也是真心为刘备感到高兴。 就在称王大典准备的如火如荼之时,张恒却带着郭嘉和贾诩漫步在城外的雪地上。 “长史,此事成矣!”郭嘉感叹道,“主公称王建国,也算对这些年的征战有了个交代,更免去了今后许多隐患。” “不错,奉孝所言甚是。”张恒点了点头,“此事能成,奉孝堪称首功!” 本以为得了夸奖,郭嘉会如往常一样得意忘形。 但这次他却只是摇了摇头,“主公称王,乃是理所当然,如何能算我的功劳。” “谁的功劳都不必在意,咱们最终之所求,无非是天下一统,功业得成。路一步步走,饭一口口吃,所幸终究是在前进着。然道阻且长,前路漫漫,咱们还得共勉。” “长史所言极是!”郭嘉重重一点头道。 张恒忽然笑了,“知道我说的有道理就好,其他地方,也得抓紧时间收拾了。封王大典快要开始,咱们也马上班师回徐州了。南边的那位汝南王,你可得早做准备。” 郭嘉顿时一愣,目光满是复杂。 敢情你说的共勉,就是让我继续干活是吧! 张恒所说的南边,自然指的是袁术。 早在冀州之战还未开打之前,张恒便派了使者,到袁术那说了一通似是而非的话。 看似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反正咱们两家本来就是同盟,相互遣使很合理吧。 来的目的,就是告诉你,我即将去打袁绍和公孙瓒了,万一刘表在南边动作,公路兄你可得帮我抗住。 至于其他的,我管不了。 这就是当初刘备要求张恒的,不准留下任何把柄。 反正明面上我是去结盟的,至于几个月后袁术悍然称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可是一点都不知情啊! 当然,自然也免不了有心人的阴谋论。 不过古今中外,阴谋论多了去了,再伟光正的东西,也都能被人解读出黑暗的一面,张恒可管不了这些。 反正正史可能不一定正,但野史绝对足够的野! 于是,刘备在冀州打得如火如荼之时,袁术却拿着玉玺,在宛城郊祀天地,自立为汝南王! 对此,徐州留守的荀彧,第一时间表达了的强烈谴责,并且坚决表示要和袁术划清界限。 身在前线的刘备,也第一时间上表天子请罪,表示自己未能识破袁术的真面目,之前还和这狗贼虚与委蛇,实在是有罪啊! 当然,这些嘴炮攻击在袁术那儿都不算事,毕竟徐州也没有真的发兵攻打他。 但在战争的最后时刻,袁绍却给袁术写了一封求援信,从而使事情有了变故。 汝南骷髅王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 袁绍那庶子家奴,终于认清了现实,向我服软了,难道不是大喜之事! 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刘备继续做大。遂决意趁着刘备在冀州作战,后方空虚时,发兵突袭过去。 最后就算刘备拿下了冀州,自己也拿下了他的老巢。 若是刘备反身救援徐州,就灭不了袁绍,大家依旧是对抗的态势。 袁术的算盘打得非常好,但徐州这边怎么可能没有防备。 早在曹操败退回河内之后,驻守兖州的张飞就被调回了徐州,目的就是为了防备袁术。 张飞此时已经非常窝火。 本来说得好好的,他们去打冀州,我这边防备着曹操。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自己这边才是定局的关键。 甚至张飞是怀着强烈的荣誉感去镇守兖州的,毕竟独镇一州,说明了刘备对他能力的认可。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后却变成了大家都在前线杀敌立功,他却落了个留守的差事。 心中正不爽的张飞,却恰好遭遇袁术来袭,这下一腔怒火可算找到了地方宣泄。 一番交战之后,袁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这番突袭虽然没能掀起什么风浪,却成功地给了徐州一个借口。再加上他之前称王的大逆之举,出兵征伐已经势在必行。 整场冀州之战,其实比张恒想象中的要顺利些。除了自己在邺城被围了两个月之外,其他地方可谓是节节胜利。 这就导致原本准备的钱粮,只用去了一半多一点,剩下的,刚好够征伐袁术所用。 等把袁术灭了之后,中原就彻底平定了。 再之后的战争就简单多了,倒是可以缓一缓,积攒一些力量再行动。 张恒和郭嘉正商讨着如何对付袁术,远处忽然响起了一阵动静。 三人扭头一看,原来是刘备带着荀棐大步走了过来,脚步踩在积雪上,发出了逼死强迫症的声响。 三人赶紧迎来上去,参拜道:“参见大王!” 刘备笑骂道:“称王大典还没举行呢,你们休要胡说八道!” “主公,天子诏令下达的那一刻,您就已经坐实了身份!”郭嘉笑道。 刘备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少来,大典一日不举行,就算不得数。” “是是,主公英明,是臣等失言了,还请主公责罚。” 反正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早一天晚一天,能有什么区别。 对于郭嘉不太走心的道歉,刘备显然不感冒,径直把目光看向了张恒。 “子毅,今日怎的如此有空?” 张恒笑道:“半载征战,如今仗打完了,下官也打算好好歇一歇。冬日雪景,却是美不胜收,在郯县可不容易看到这么大的雪。” 闻言,刘备也点了点头。 “子毅此言有理,既如此,咱们同行如何?” “遵命!” 张恒拱手应道。 刘备加入队伍之后,一行人继续往前走。 封王大典自然要在郯县举行,准备工作便只能交给后方来做。 如今南皮城中的大军,都在收拾行囊,过两日便准备班师。 一行人并没有骑马,就这么在雪中走着,欣赏着苍茫山河。 但说也奇怪,自同行之后,刘备便沉默了下来,只自顾自往前走,并没有再言语,眉眼间好似有心事一般。 众人都看出了他有话想对张恒说,便自觉的落在了后面。 行了里后,张恒也有些累了,见刘备还是不吭声,便开口笑道:“玄德公有心事?” “被你看出来了。”刘备苦笑道,“确实有些心事,只是不知如何开口。” 张恒劝道:“玄德公不妨直言,下官虽愚钝,却也愿为玄德公分忧。” 刘备点了点头,迟疑片刻后才开口道:“子毅啊,我此番称王,你不会不高兴吧。” “玄德公何出此言。”张恒诧异道,“这些年南征北战,玄德公劳苦功劳,封王乃是理所当然,下官真心为玄德公贺。” 刘备却有些不信,直勾勾地盯着张恒。 “这话怕是有些言不由衷吧。” 张恒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玄德公可是担心白马之盟?” “不,白马之盟我丝毫不担心。”刘备摇头道,声音中满是坚定。“白马之盟,虽是高祖所立。然时移世易,这世间从无一成不变之事。高祖昔年立下白马之盟时,难道会料到天下大乱不成!” “玄德公既然不拘泥于祖宗之法,又还有何担忧之处?”张恒疑惑道。 刘备忽然伸出手拉住了张恒,满脸严肃道:“我担心的是你!” “玄德公何出此言?”张恒更疑惑了。 刘备握着张恒的手,语重心长道:“子毅,我知道你是汉家忠臣,立志匡扶社稷,救济苍生,自然不愿看到我破坏规矩,但我也有我的难处。 咱们走到这一步,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对于再进一步,我自是无所谓,可麾下众将和徐州群臣却不会答应。 总不能他们为我卖命,到头来却得不到封赏吧。而且…… 子毅你是当世最聪明之人,有些事我不说你也能明白。 如今封王大典还未举行,我便想问问你,能否理解我之难处。 若你不愿见我称王,我当即上表请辞!” 地位高了之后,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别人蓄意揣测,最终造成某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别看刘备平日里总是大大咧咧的,那只是他的伪装色。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就是这个样子,很容易就能看透。 与其耗费精力揣度我的心思,倒不如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儿,我又不会不给你赏赐。 但有些心里话,却是找不到人说了。 也只有面对张恒,这个辅佐他起于寒微的股肱之臣,才能毫无保留。 他始终记得张恒说的那句话——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匡世济民,至死不渝! 所以,刘备真的怕张恒误会他贪恋权位。 天可怜见,他刘备虽然想建功立业,但最终的志向却从未改过分毫。 在刘备紧张的目光中,张恒却缓缓给出了答案。 “玄德公知我志向否?” 刘备点了点头,“不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么。” 张恒低声道:“是的,这八个字说来容易,但身体力行,又何其难。放眼当今天下,谁能做到? 而且匡正天下这等伟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也,非得策力同心不可。 自古以来,君臣相知者有几人? 当年我从南阳赶赴雒阳,途中遭遇盗匪流寇,险些死于非命,才明白世道之丧乱。 后遇玄德公,初时只为合作共赢。然公宁受刀剑也不弃百姓,便是仁之所在,亦是我心之所在。 古今君臣相知者少有,而同行亦同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玄德公是帝室之胄,那咱们便匡扶汉室,重整山河。 玄德公若非宗室,那咱们便改朝换代,禅代天命!” 说到这里,张恒正了正衣冠,对刘备一礼到底。 “臣张恒,恭请主公称王建国!” 面对张恒的答复,刘备笑了,笑得很坦然。 到了今天,他才真正明白,张恒不是心向汉室,而是心向百姓,心向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