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心中惊咦一声,自已绘制的指纹图像,居然和老爹绘制的一模一样。
巧合!
还是必然!
刘宇的脑袋瞬间懵了,如果是巧合,那也太巧合了吧。
怎么会这样?
他再仔细的比对了一番,的确是基本一模一样,抛开一些小细节来看,整个指纹纹路的走向和粗细,都很相似。
自已可是通过系统加持,才能够绘制出这份残缺的指纹。
而刘万国那是在十几年前,就通过自已绘制出了指纹的全貌。
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把刘宇的心神轰的七零八碎。
试试吧!
刘宇点开指纹对比软件,上后上传了自已的这幅指纹图。
刘万国的指纹虽然也很像,但是在一些特征点位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刘宇还是选择了相信自已。
虽然,看起来几乎没什么相差,但在拥有虹膜之瞳的刘宇眼中,这些区别已经够大了。
指纹!
真的是一个非常消耗眼睛的活儿,要一直盯着电脑,电脑的蓝光辐射对于眼睛的作用非常大。
一般人可长期做不了这个,都得在中途强制中断,不然用眼过度,也容易出问题。
特别是高密度的看指纹,容易渐渐的忽略掉指纹的特征,看漏是很正常的一个情况。
不是心思不细腻,而是人体的身体特征决定的。
长期的视觉疲劳,极容易导致本能忽略一些东西。
可刘宇不一样,他在黄金之瞳和虹膜之瞳技能加持下,自已的眼睛反而没有不适感,一直能够保持非常良好的状态。
指纹库的指纹,虽然都比较齐全,也比较复杂。
有些指纹已经变形了,特别是经过修复或者矫正,可也发生了,变化。
修复矫正后的指纹,有可能会和别人的指纹相撞。
曾经就发生过一起令人尴尬的事情,在作案现场提取的指纹,经过矫正后,进行比对,警方很快就确定了一个嫌疑人。
从案件现场采集,到指纹确认,才一天时间。
而且还是一起凶杀案。
当事的警员别提有多高兴了,在没有作案目击证人和监控视频的情况下,能够迅速锁定嫌疑人。
足够吹捧好一阵子了。
确定身份后,一群人冲到了作案人的家里。
发现所谓的凶手正躺在床上,罩着氧气管,奄奄一息。
植物人!
一群人都傻了!
大眼瞪小眼,为此,房屋的主人还特别生气,口口声声说着要投诉叔叔。
最终,还是在领导亲自登门解释后,这家人才放弃了投诉。
至此以后,经过矫正的指纹,在现实中作为证据,就比较难了。
只能是作为一个手段,锁定嫌疑人,在通过讯问技巧,击破嫌疑人的心理。
毕竟,有瑕疵的指纹,在证据上来说,是不合格的。
更多时候,指纹只是通向凶手的一条快速路。
指纹库里,有的都是指纹,不仅有案发现场的指纹,也有平时采集的指纹。
比对指纹,看时间,也看运气。
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交给人工智能,毕竟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技术。
自已补全的指纹,也未必是全的。
打个比方,大拇指按压的指纹,也不是完整的,还有非常多的边缘没有采集到。
而补全的指纹,很有可能也仅仅是核心区域的一小块。
所以,不但要把整个指纹和参考指纹进行对比,也要局部的特征进行对比。
这个时候,指纹上的标注点就成了重要的参考系了。
就像是一个坐标,在进行对比。
考验指纹比对者的眼力,也考验空间想象力思维。
刘宇也不着急,他也不指望这能够短时间内比中。甚至有可能,指纹库里面根本就找不到指纹。
虽然,现在指纹大面积的采集。
办理身份证,出入境等各种场合,甚至一些你不知道的场合,都在采集你的指纹。
例如!
手机里的某些APP,机主设置了指纹解锁或者指纹验证。
那么指纹就自然进入了后台系统库里面,剩下的就·······
互联网上,所有人都是透明的。
但这些,小地方的一台破电脑是不会有的。
咚!
办案中心门打开了,一道身影从门缝里挤了进来,似乎要把冷风给关外面去。
他用力吸了一口烟,看着烟头火光渐亮,最终延伸到了头部。
他他烟头掐灭在烟灰缸里。
弯腰看着刘宇操作电脑,不看还好,这一看眼睛骤然亮起:“有参考指纹?”
余杭有些吃惊,毕竟,自已才去吃一顿饭再加午休的功夫,这个比自已年轻的组长,就补全了指纹,在进行比对。
不过,很快,他就释然了。
因为,他发现,这个指纹和卷宗里刘万国的指纹是一样的。
这点,他还是能够判断出来。
难!
甚至是竹篮打水的活儿。
余杭深知,这种补全的指纹,就像是拿着拼图的一块,然后去和10x10甚至更大的图像对比。
要确定这块就是这幅图的一部分。
很难的。
拼图往往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而指纹一眼下去,几乎都一样。
本能的,余杭否定了十几年前那名刘万国所绘制的指纹图。
而是想着通过其他的特征进行比对。
刘宇醒过神来,道:“哦,这是以前经办留下的,试一试,万一成了呢,万一找到了。”
刘宇也懒得做过多的解释,试一试的心态,余杭会理解的。
而且,自已绘制的指纹图粗粗看和刘万国的一模一样,如果真的找到了,大家也只会觉得那是前人厉害。
而不会怀疑到自已身上来,为什么能够绘制补全残缺的指纹图。
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余杭也算是高情商了,并没有打击自已这个小领导的热情,递了支烟,道:“累了换我。”
其实,余杭心底里还是有野望的。
如果,自已通过这半块指纹,比中了,抓到凶手,那自已在指纹这条赛道上,绝对可以登堂入室,甚至趁着这次机会,一跃进入省厅的视野。
成为储备型人才,进入专家库,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