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缆镇语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清明行迹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清明行迹》 晨雾未散时,周浩然的手机闹钟在七点整准时震动。他摸黑关掉铃声,指腹触到屏幕上凝固的冷意,想起昨夜整理烈士资料到凌晨的疲惫。妻子肖雅文翻了个身,羽绒被窸窣作响,他轻手轻脚套上深灰西装,瞥见阳台外的玉兰树正落着细白的花瓣,像谁撒了把碎雪。 烈士陵园:碑前的晨露 缆镇烈士陵园的石阶旁,松针上凝着未化的晨露。周浩然跟着单位同事列队时,瞥见王主任又在调整胸前的党徽,金属扣环在晨光里泛着冷光。纪念碑基座前的花坛换了新栽的杜鹃,殷红的花瓣托着水珠,像被谁轻轻吻过。 "1942年缆镇保卫战,牺牲的27位烈士里,最小的才17岁。"讲解员的声音混着风掠过松林的沙沙声,周浩然的目光停在第三块碑文上,"陈水生,缆镇西巷人..."他忽然想起父亲周番茄说过,祖父曾给游击队送过情报,那些模糊的故事碎片,此刻正与眼前的碑刻慢慢重叠。 献花时,排在前面的小李不慎碰落了花束上的雏菊,白色花瓣跌在青石板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直到小李弯腰拾起,轻轻放在烈士墓前——这个微小的动作,让晨雾中的陵园多了份生者的温度。 家族墓地:迁坟后的新土 十点钟的阳光斜斜切过麦田,周番茄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等他们。老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个牛皮纸袋,远远看见儿子儿媳,忙不迭地摆手:"雅文啊,你姑婆昨儿连夜蒸了艾草青团,在我包里呢。" 家族墓地在镇子东头的缓坡上,新培的黄土堆成齐整的圆丘,墓碑上的鎏金字还泛着光泽。周番茄蹲下身,用袖口擦拭曾祖父碑前的浮灰:"去年迁坟时,你刘大爷特意请了风水先生,说这地势左青龙右白虎..."他的手指划过碑额上的云纹,"你太爷爷那辈,在缆镇开绸缎庄,可惜没赶上解放..." 说话间,竹制的供盘里已摆好青团、米酒和烧纸。周浩然正要点燃香烛,忽见坡下颤巍巍走来个老人,拄着枣木拐杖,银白的胡须在风里飘着——是父亲常提起的世叔周老科,今年九十五岁了。 "老科叔!"周番茄忙迎上去,搀住老人胳膊。周老科却摆摆手,目光落在墓碑上:"记得光绪三十年,你爷爷带着我给你太爷爷上坟,那时候这碑还是青石刻的..."他的声音像陈年的棉线,虽细却韧,"浩然啊,你太爷爷当年捐过学堂,碑文上的"乐善好施"四字,是县太爷亲笔题的..." 宗亲聚餐:老祖宗的"福利" 缆镇八大碗的包厢里,檀香混着菜香在空气里浮动。圆桌上摆着青瓷碗盛的红烧肉、清蒸鲈鱼,周浩然刚夹起一筷子笋干,坐在斜对面的堂哥便笑着敲碗沿:"今年这桌酒菜,可是老祖宗给的"补贴"!" 满桌人都笑起来。周番茄端起米酒,向周老科的方向示意:"去年迁坟,国家给的补偿款,族里商量着留了部分作祭祖经费。"他转头对儿子儿媳说,"老辈人常说,叶落要归根,如今咱们后辈能坐在一起吃饭,多亏了祖宗护佑。" 肖雅文忽然碰了碰周浩然的手肘,眼尾含笑:"原来咱们今天是沾了太爷爷的光?"她压低声音,"早知道该多烧两串元宝,谢谢老祖宗发"福利"。"周浩然忍俊不禁,瞥见妻子鬓角沾着的艾草碎屑,忽然觉得这顿饭的热气,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暖人。 肖家竹林:春日的馈赠 午后的阳光变得绵长,肖家祖坟在镇子西头的半山上。山脚下的竹林正泛着新绿,肖雅文刚系上帆布围裙,就看见几个表弟已经扛着锄头往竹林钻。"今年的雷笋长得旺!"肖舅舅站在竹丛边,用竹竿敲了敲地面,"雅文啊,带浩然去挖点水芹,溪边长得正嫩。" 周浩然跟着妻子钻进竹林,腐叶土的气息混着竹香扑面而来。肖雅文蹲下身,指尖拨开花叶:"记得我小时候,每年清明都来这里,外婆总说竹林是老祖宗给的"聚宝盆"。"她忽然指着一处微凸的土包,"看,笋尖冒头了!" 锄头落下时,泥土裂开的声响惊飞了竹枝上的山雀。周浩然握住带土的春笋,触感粗粝却带着生机,忽然想起上午在烈士陵园看见的新栽杜鹃——原来无论生死,土地总在无声地给予。 夜读:跨越千年的追思 暮色漫进窗户时,周浩然靠在书房藤椅上,翻着案头的《唐诗三百首》。书页在"清明时节雨纷纷"处停留,墨迹间仿佛洇开千年前的春雨,打湿了杜牧的青衫。他又翻开《宋词选》,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让他想起白天在竹林看见的新叶,原来时光流转,追思与希望始终并存。 肖雅文端着热茶推门进来,瞥见丈夫膝上的书:"在找清明的诗?"她放下茶杯,目光落在窗台上的艾草束,"早上在墓地看见周老,忽然觉得咱们记着的不只是祖先,还有他们传下来的故事。" 周浩然合上书,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路灯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子,与天际的微光连成一片。他忽然明白,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祭奠——是碑前的雏菊,是祖坟的新土,是竹林里的春笋,更是那些在时光里流转的记忆,让每个生者都能在追思中,握住来自过去的温度。 夜风穿堂而过,带着些许湿润的泥土气息。周浩然关掉台灯,黑暗中听见妻子均匀的呼吸声,忽然想起父亲白天说的话:"迁坟时,棺木上的漆都褪了,可你太爷爷的玉佩还亮着。"原来有些东西,终究不会被时光掩埋,就像此刻窗外的月光,虽历经千年,却依然清亮如昨。 年年清明节,年年追思远。而在这追思之外,是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让每个春天都有了新的重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