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71章 胡言乱语,策论题背后的含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一秒记住【。3。】, “李爱卿,还记得朕西北巡视在王徵家里和王徵谈话的内容吗?” 听着皇帝的突然出声,大殿内李姓大臣皆是愣了一下,随即将目光看向了锦衣卫指挥使李若涟,西北巡视也只有李若涟跟随的。 李若涟上前两步躬身道:“回陛下,臣记得,而且记得十分清楚!” “臣记得陛下和王院长说,有没有一种水和泥混在一起等干燥就成了一块和青砖一样的石板、有一种东西能够带着数百人飞上天,一个时辰能跨越北京到西安的距离!” “有一种东西不用人力,能拉动万石重的的东西,日夜不停歇!” “有一种器械,能够代替人工播种,两个人一天能播种一百亩!” …… 李若涟将那次谈话内容快速的复述了一遍,几乎是丝毫不差。 饶是群臣经历了大风大浪,见多了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诸如飞天的热气球和日行五百里的战船,此刻听着依旧是目瞪口呆。 皇帝当时劝说王徵出仕简直是离了大谱了,关键的是王徵还真相信的出来了入仕了。 “在当时听来很离奇的想法,现在是是不是有些就实现了? 飞天的东西已经有了,剩下但就是研究如何不借助风力按照我们所需的方向前进,且能持续跨越数百上千里。 不用人力拉动数万石重量的东西也已经出现了,那就是蒸汽机。”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诸如蒸汽机商船能不能日行千里?” “有没有可能蒸汽机能带动代耕,一天耕地百余亩?” “有没有可能蒸汽机带动一连串十几二十辆的运粮的四轮大车,以每个时辰三五十里的速度前进?” “有没有可能水稻能亩产六七石以上?小麦亩产四五石?” “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机器,能够实现千里瞬时传音的?” “有没有一颗火器能精准打到五十里、五百里之外的一座房屋?一颗火器直接夷平一座城池?” …… 一条又一条的想法从皇帝口中吐出,让刚刚从李若涟复述中清醒过来的群臣再次陷入呆滞之中。 李若涟的复述就已经离大谱了,皇帝现在说的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胡言乱语了。 但正如皇帝所说,当年和王徵谈话时的几个想法已经实现了几个了,那么皇帝提出的这些难道就不能实现了? 如果农业研究院的"穗选法"育种成功了,亩产六七石可能不行,但亩产三四石应该没问题的。 三石都能实现,六七石未必不能实现。 一颗颗粒化火药的轰天雷能让方圆十米内的军士直接死绝、三十米内重伤,这在三五年前无法想象,但现在做到了。一秒记住【。3。】, 未来不说直接夷平一座城池了,夷平方圆两百米总行吧! 红衣大炮已经从七八里的射程提升到二十里,精准性也是极大的增加了,未来出现三五十里不是问题。 这一切都只是发生在皇帝登基的这六年的时间,若是再持续个一二十年,不敢想象会有多大的进步。 …… 回想了皇帝登基之后的种种突破,那么皇帝刚刚所说的即便达不到所说的那样,但打个三五折应该还是可以的,即便如此,那也是巨大的突破。 群臣脸上不敢置信、怀疑、憧憬等神色掺杂变换着。 “你们以为朕此次加科的第三场策论题是为了什么?只是一时兴起和为难考生、展示朕独特的眼光和思路吗? 第一道策论,主要思想是环境保护的问题。 黄河为什么变黄了?为什么会屡屡泛滥? 《国风·魏风·伐檀》中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这段记载足可以说明西周之前的黄河水还是清澈的。 那为什么西周之后的黄河河水就变黄了呢?因为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大量使用铁器,加大了矿藏的开采,以至于泥土裸露,雨水冲过后,携带着泥沙进入河中,然后河水就变黄了。 朕记得蒸汽机商船在试航的时候朕就同你们说过,未来数万艘蒸汽机商船在各大江河湖海之中航行, 浓烟滚滚,刺鼻味道弥漫沿河两侧,大量使用煤炭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山体滑坡等等, 朕希望有人能研究出提煤炭的使用效率,用更少的煤炭行驶更长的距离、如何减少刺鼻的味道和水体的污染、如何在保证所需的情况下与自然达到平衡。 《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一定能够让黄河变清,但至少要做到不再加重黄河泥沙含量,否则未来等待我们的一定是一场大灾难,是一场整个华夏历史上都不曾出现过的大灾难。” “还有策问第二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大明已经占据了东南半岛,十五亿亩的耕地、一年三熟,保证大明不会缺粮,内部澄清外部安宁。 大明盛世就要来了,人口在急剧增长的同时,人的寿命会大幅度增加,到时候一对夫妻下面有嗷嗷待哺的三四个孩子,上面有年迈无力耕作的父母,你让这对夫妻怎么办? 他们就是累死都没办法满足一家人所需。 那么朝廷是不是能考虑接过老人赡养的问题,减轻年轻夫妻的压力? 历代养老制度肯定是不行的,那是一个无底洞,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方式,诸如让年过三十岁的人每年交半两银子,等到四十五岁之后开始每年给他们发放一些银子。 十五年也就是七两半的银子,每年所需三两,也只够两年半,那我们能不能让他们交的这笔钱来一个钱生钱,每年以一成的利息王上涨,能发放更长年限和更多银子?” 皇帝的侃侃而谈、连续的质问和引用古籍让群臣脑子有些懵,跟不上皇帝的思路了。 可崇祯不管这些,继续道:“还有第三题“浅析中南半岛新农村以及归化城、开元城、丹东城模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