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20章 遥相呼应,愧对列祖列宗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陛下,诸位大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袁可立沉思了片刻后给出了答复,但话锋一转继续道:“但是臣以为倒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如果朝廷没有实施还地于民且禁止买卖和三级学校义务教育的两项政令,那么陛下所设想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或许真的会出现诸位大人所担忧的问题。 可如今这两项政令实施了,这些就不是大问题了。 首先看看住有所居了,无论朝廷怎么推动新农村建设,那都是得自己从皇家银行借款自己找人盖。 哪怕是朝廷组织统一盖,这个银子依旧得还给银行,又不是无偿的。 即便是中间朝廷不组织了,只要有能力自己建不是一样的吗? 而且朝廷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虽然会耗费很多银子,按照毕尚书所计算的,每年得四千万两银子,这其中六七成物料银,三四成工匠工钱。 甭管怎么算,这四千万两银子就是在民间流动起来,物料银会带动青砖、木材、青瓦、石灰、土坯等行业的兴盛。 工匠银可以带动木工、泥瓦工、车马行等等兴盛。 看似投入很多,其实带动的更多,就如陛下刚刚提到的财政赤字率一样,端起的财政赤字率本阁倒是觉得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来刺激一下。” 袁可立这话一出,毕自严等户部官员们顿时眼睛一亮,连连点头,甚至小声交流一下让对方记下这个方法。 而龙椅上的崇祯也是一怔,他是真没有想到袁可立竟然明白短期的财政赤字率可以通过民生工程等来刺激,进而缩小、乃至抹平赤字。 五朝名臣的能力果然是强大的。 袁可立自然是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继续道:“再说养老,历朝历代实施的老有所养的政令那都是孤寡老人,且至少的六十岁以上不能自存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因为土地兼并、個租又高、苛捐杂税等等也多,自己都养不活了,哪来的银子结婚生子,只能过一年算一年,最后就成了孤寡老人。 另外就是战争和天灾等因素失去了家人,最后成了孤寡老人。 如今还地于民政令的实施给了百姓们兜底的保障,只要不偷懒好吃,那么就能不断的积蓄一些银子,哪怕是因为年龄大了没有结婚,但至少还有余钱。 等到了五六十岁不能耕作了可以将地租给其他百姓,和承租人平分收成,五亩地至少收获十石粮食,分得五石,也足够老者人自足了。 除非是发生了意外,家产尽去,又无法劳作了,才会进入养济院。 否则以《大明律》的规定,弃亲之任者,罢官和枷号一月,不孝者不得科举,现在改为了不得入学。 我们还可以扩大一些,不赡养的老人的,除了不准许入学外,还不允许经商等等。 如此压力之下,敢弃养的应该不多了,如此,朝廷就压力小了很多。 其次,朝廷现在已经开始试行三级办学义务教育,适龄孩童都可以入学了, 在学校期间,忠孝仁义、诚实守信这是必修课,三年的不间断教育,加上开智启蒙、明白事理,如此就减少了弃养的可能。现在二十到三十来岁的这一代我们只能以法律为主,道德为辅,毕竟他们没有上学,但下一代接受过教育的,就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 两者双管齐下,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了,弃养的少了,都会自强自立,朝廷的压力就小了很多了。 重要的是,开智启蒙后的学生们成长起来了,他们就知道这是朝廷的政令,是朝廷强大之后给予百姓的优待,不是必须要给的,这两者要分清楚。 只要明白这些道理,哪怕是国运衰退,朝廷迫不得已取消了这些政令,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或者说告诉他们,只有他们自己足够努力,要么成为官员,改变一切,要么成为人才壮大国力,要么就自给自足,凡事不求人。” 说到这里,袁可立又看了一眼群臣:“诸位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在取消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了之后会群起反对? 还不是银子闹的? 大明律规定,每人每月给米四十五斤,每年给布一匹,这个标准只能算是勉强,且还有各种因素出现,与其将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是有银子谁愿意去养济院?谁有病不愿意救治? 现在商事全力推动,手工业日渐繁盛,商人官道承建会提高百姓们待遇,加上现在提出了集体工坊的想法,只要实施,商人们即便是不愿意那也只能跟进。 因为商人能开工坊不是因为他们技术多好,而是能出银子建工坊,可集体工坊的出现一下子解决了工匠们的短板,商人们就要慌了,只能提高待遇了。 咱们不说大明有十万家集体工坊了,就算是一两千家两百左右人左右的工坊,这就是二十万个家庭一百万人,以点带面至少能影响数以万计的商人,如此就盘活了。 百姓们就有银子了,住房、养老、看病就能自给自足了,朝廷就没有太大压力了。 诸位以为本阁分析的有没有几分道理?” 有道理吗? 太他妈的有道理了! 三条分析无论是哪一条都是切中要害了。 众人点头之后,脸色又古怪了起来,绕了一大圈子了,竟然又撤回到了集体工坊上面来了。 他们现在不禁有些怀疑这个集体工坊是不是皇帝授意给广德泰张子兴的,要不然怎么就和八年前皇帝的"朕有一个梦想"遥相呼应呢? 不对,不是遥相呼应,是直接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哈哈,还是袁爱卿看的远、看的透彻!” 崇祯哈哈大笑,脸上满是满意之色,而后看向群臣:“诸位爱卿,袁爱卿的分析能解决诸位心中的担忧吗?” “陛下英明!” 群臣齐齐恭贺,但崇祯只是摆了摆手,看向群臣,脸色严肃了起来。 “既然毕爱卿刚才说了大不敬的话,那今天朕也说一句愧对列祖列宗的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