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7章 国士无双,法地财侣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回答这个问题前,咱们再把研究院的级别定一下,然后说这个问题!” “研究院的研究人才从低到高也分为四级,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实习研究员至少也得是拿到硕士毕业证的硕士,在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是整个研究院的科研辅助人员。 助理研究员,能独立申请和承担研究项目,是研究团队的中坚力量。 副研究员可独立领导研究团队,指导助理研究员,是项目的核心负责人。 研究员则是在领域内有重要影响力,负责制定学科方向,领导大型科研项目。 晋升的标准等事后由各个研究院联合起来协商,必须得严格把控。 这四个等级对等大学中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研究院中的研究员可以平调到大学去任教,但大学的助教和讲师不一定能平调到研究院去搞研究。 因为研究所的晋升更侧重于科研本身,大学的晋升除了科研,还需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之间的调任标准也一并协商了。” 崇祯说完后便端起茶杯慢慢的喝着茶,留给众人思考的时间。 这个道理很简单,搞研究的那是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加上科研中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授课的时候能更通俗易懂的讲出来,学生也容易吸收。 而大学的助教和讲师只是负责教授理论知识,科研只是一点点,搞实际的研究就不好说了,动手能力不一定行,也不一定耐得住寂寞。 说是可以平调,但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研究院的关系相对简单的多,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了大学面对几十的"笨"学生,给他们讲简单的理论,想想都头大。 大学的老师也不一定想去研究院,研究是枯燥的,可能天天待在房间中几天不见太阳,也不挨家。 老师多舒服,时间安排相对灵活自主,虽然有教学和行政任务,但如何分配时间有较大自主权,寒暑假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且学校多科并立,与不同的学科的同事交流方便,容易迸发灵感,面对诸多年轻的学生,心态更活跃。 这两者中各有各的好,具体怎么选择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过了足足有半炷香的时间,崇祯看向刘宗周:“确定了研究院的等级过后朕再回答你刚刚的问题, 教授只是我们教育体系中常规性的最高级别的称呼,但不是国家层面最高级别。” “两院中项目的主导者才是,朕称之为院士,又或者是国士。” “能获得院士称号的研究者,百名教授、研究员都不一定有一位,能获得的无一不是各个领域的最强者,他们的研究改变着世界的发展。 院士虽然不是官员,但他们至少都位同尚书,享受六部尚书的待遇,可经通传后直接面圣; 吃穿用度由朝廷负责,凡是入口的都必须经过检测,无毒后方可食用, 出行都要配备一个小旗的勇士营军士随行护卫其安全,这种人才被敌人暗杀一名都是朝廷乃是世界的损失! 他们主导研究的项目,只要是经过了两院批准过的,要银子给银子,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总之,只要是为了研究进度的,要什么给什么,绝不推迟。” 嘶…… 群臣猛地一激灵,倒吸冷气之后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吃穿用度就算了,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追求的真不算多,皇帝给的俸禄足够,时不时的都有赏赐,逢年过节的那些稀有之物也能配给一些。 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没有配护卫,更何况是一个小旗的勇士营军士。 勇士营那是何许人也,那可是大明军中绝对的精锐,每一名都是以一挡十的存在,如此高规格的安全守护是何等的夸张。 最为关键的是能直接面圣,整个大明能直接面圣的也就内阁大臣、军纪大臣和六部九卿,满打满算也不足二十人。 看着很多,可这二十人是管着大明千万平方公里两亿余百姓,每一个决策都能影响亿万百姓的存在,再看看这二十人还算多吗? 哪怕是巡抚、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奉旨回京面圣,也得先到会同馆向相关部门报到,然后通过内阁大学士向皇帝传递信息,什么时候见、在哪里见这都是有规定的。 可现在皇帝说可以直接到乾清宫外等候通传,这简直是天大的荣誉。 相比这些物资和名望,他们更看重的是能调动的研究资源,按照皇帝的说法那就是无上限了。 道家四诀讲的是法、地、财、侣四种,做科研最需要的不也是这四种吗? 法就是研究的路径,可以理解为研究的方向和主导的项目,有些东西不是你想研究就研究的,不到一定级别你即便是有想法也没办法研究。 地就是修行的环境,在科研中你可以理解为研究院,你要是院士能单独给你建一座; 财就是修行所必需经费资助,现在这个可以无上限的调拨; 侣是协助或引导其完成修行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同行者,你即便是一位天才,能靠着自己一路突飞猛进,那终究有力竭和灵感枯竭之时。 但若是有三五位十余位同级别的人一起相互扶持、探讨,路会走的更远、更坚定。 无论是位同六部尚书,还是能直接面圣,又或者其超高规格的护卫、以及调动的海量资源,任何一条都能让一名科研工作者疯狂。 “陛下,按照您刚刚的说法,那院士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产生?” “标准有四个……嗯……四个问题,只要这四个问题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标准就产生了。” 崇祯看着给自己扇扇子的王承恩:“朕说,你去记录!” “奴婢遵旨!” 王承恩微微躬身,正准备将扇子放在一边时,李若涟很是有眼力劲的接过了扇子轻轻的给崇祯扇着。 待王承恩在白板前站定后,崇祯缓缓的吐出了第一个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