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激荡年代,我为祖国守边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72章 群策群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成本工期重要,但人心更重要。”古丽米热语气坚定。 “别忘了我们这个工程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为了通水,伤了老百姓的心,那这水就算引过来,味道也是苦的。” 她立刻向陈山河和阿依江汇报了情况。阿依江的指示很快传来: 尊重民俗,体现关怀。在符合工程整体安全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微调线路,避开坟茔。 同时,由指挥部和当地乡政府出面,给予阿依夏木奶奶一家适当的精神慰藉和物质补偿,并协助她,如果愿意,可以将孩子遗骸迁往合适的墓地。 方案最终进行了微调,渠道线路线向外平移了短短五米。就是这五米,保住了一位母亲多年的心灵寄托。 当推土机在调整后的线路上开始作业时,阿依夏木奶奶在女儿的搀扶下,默默地看着,然后朝着古丽米热和施工队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雷公”后来私下对古丽米热说:“古工,那天我差点犯了错误。光盯着钢铁水泥,忘了底下是活生生的人。你这"润滑剂",真管用!” 古丽米热笑了笑:“雷经理,工程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让热的去温暖冷的,这工程才有了魂。” 与此同时,在李哲负责的吐鲁番盆地智能灌溉系统安装调试标段,则上演了一场另类的“叛乱”。 李哲汲取了之前的教训,在设计优化和与当地沟通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设计的系统简化了操作界面,提供了汉维双语提示,并且计划对当地选派的管水员进行系统培训。 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打造他理想中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然而,当第一批太阳能驱动的自动控制阀、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运抵现场,开始安装时,问题出现了。 被选派来学习管理的当地年轻管水员,对这些闪烁着指示灯、连着线路的“铁疙瘩”本能地感到陌生和排斥。 他们更习惯于看水势、摸墒情,凭经验判断什么时候该放水,放多少。 让他们对着屏幕设置参数,检查线路,简直比驯服一匹野马还难。 一次,系统监测到一片葡萄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自动开启了灌溉。 但当地的管水员阿迪力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当时天气即将转阴,根本不需要浇水,强行手动关闭了阀门,还抱怨道: “这玩意儿死板得很!它懂什么?它知道天上的云什么时候来吗?” 还有一次,一个控制阀因为沙尘侵入出现故障,不断滴水。 阿迪力他们不会修,只能上报,等着李哲带技术人员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等待期间,水资源就被白浪费了。 李哲疲于奔命,到处“救火”。他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系统,在现实复杂的农业环境中显得有些“愚蠢”。 它无法理解老农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看天吃饭”的智慧,无法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和细微的田间差异。 更让他头疼的是,一些老农甚至偷偷在智能阀门后面又开了口子,接上传统的土渠,想用自己的老办法浇水。 一场无声的“技术叛乱”正在田间地头蔓延。 李哲感到无比挫败,向老工程师诉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接受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呢?” 老工程师看着晒得黝黑的李哲,语重心长地说: “小李,不是他们不接受先进,而是你的"先进"还没有完全"接地气"。智能系统应该是工具,是帮手,而不是取代他们经验的"上帝"。你得想办法,让系统和人的经验结合起来。” 这句话点醒了李哲。他不再强行要求管水员们完全听从系统指令,而是组织他们和系统“对话”。 他让阿迪力等人记录下他们凭经验判断需要灌溉的时间和水量,然后与系统自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判断是准确的,尤其在持续晴热天气下。 但在天气突变前,老农的经验往往能更早地做出预判。 李哲深受启发,他决定修改程序,增加一个“经验干预”模式。 管水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前暂停或修改系统的自动灌溉计划,但需要简要说明理由。 这些理由和数据会被系统记录学习,用于优化未来的算法。 同时,他简化了维护流程,配备了更易更换的模块化零件,并重点培训阿迪力等几个年轻人掌握最基本的故障识别和部件更换技能。 慢慢地,阿迪力发现,这个“铁疙瘩”并非一无是处。 在需要精准控水、节约用水的关键生长期,系统做得比人更好。 而他的一些成功“干预”被系统采纳后,也让他颇有成就感。 他开始主动研究起说明书,甚至还提出了几个优化界面显示的小建议。 技术与人,从对抗走向了协作。这场“叛乱”平息的过程,让李哲真正明白,最高明的技术,不是彰显自身的强大,而是赋能于使用它的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智慧。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荒漠标段,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这里远离人烟,缺水少电,风沙是常客。负责该段施工的,是兵团建工师的一支王牌队伍,项目经理是一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老兵,名叫马建国。 戈壁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就能让施工停滞数天,刚挖好的管沟一夜之间就被流沙填平。 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极限。 马建国深知,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光靠物质保障和纪律约束还不够,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于是,在简陋的工棚里,一个流动党支部成立了。马建国任支部书记。 党支部的活动很简单,却很扎实。每天工前,利用简短的时间强调安全,鼓舞士气。 每晚,组织党员和技术骨干开会,总结当天问题,部署第二天任务。 每周,进行一次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或者讲述兵团老一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奋斗故事。 一天夜里,狂风卷着沙石猛烈拍打着工棚,仿佛要将整个营地吞噬。 几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躲在被子里,听着外面鬼哭狼嚎般的风声,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动摇。 马建国披着满是沙土的大衣,打着手电,一个个工棚巡视过来。 他走到年轻技术员的铺位前,坐下,掏出怀里一个用油布包着的小本子。 “怕了?”马建国笑着问,声音在风声中依然沉稳。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马建国打开本子,那是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手抄本,是他父亲,一位老军垦战士留下的。 他念了一段:“今日开荒,又遇大风,帐篷被掀翻,锅碗瓢盆吹走大半。同志们手挽着手,在风沙里唱了一天歌,硬是没让开出来的地被沙埋掉……想想牺牲的战友,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合上本子,马建国看着年轻人: “孩子们,我们现在条件比父辈们好多了,至少有个坚固的工棚。咱们现在修的这条渠,将来能养活多少地,造福多少人?” “想想这个,眼前这点风沙,是不是就不那么可怕了?” 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分享着父辈的故事,传递着一种信念。 渐渐地,年轻人们的心安定下来。第二天风势稍减,大家立刻投入清沙工作,没有人抱怨。 党支部还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一次,关键的输水管道在焊接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在风沙环境下焊缝合格率始终上不去。 党员技术攻关小组主动请缨,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防风沙焊接工艺,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在这个风沙弥漫的工地上,那面插在最高处的党旗,虽然时常被风沙遮盖,但每一次被重新擦拭干净后,都显得更加鲜红。 它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象征——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信仰和精神的灯塔永不熄灭,组织的力量能将散沙凝聚成磐石。 当工程的第一个春天来临,天山积雪开始融化,真正的考验也随之而至——融雪性洪水。 陈山河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持续的高温导致冰雪加速消融,多条河流水位暴涨,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枯木,奔腾而下,对正在施工的河道工程、导流渠、围堰构成了严重威胁。 位于天山脚下的一个关键枢纽工地告急!临时导流渠容量不足,洪水开始漫灌,冲击着主体工程的基础基坑。 如果基坑被淹,不仅前期浇筑的混凝土会报废,还可能引发塌方,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就是命令!陈山河、古丽米热立刻赶赴一线。 马建国所在的兵团施工队就近支援,连同当地调集的民兵应急分队,迅速组成抢险突击队。 现场一片混乱,浑浊的洪水咆哮着,不断侵蚀着堤岸。天空中飘着冰冷的雨丝,气温骤降。 “加固导流渠!加高围堰!绝不能让水进基坑!”陈山河嘶哑着嗓子指挥。他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眼睛里布满血丝。 人们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扛着沙袋,踩着泥泞,冲向最危险的地段。党员和干部冲在最前面。 马建国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冰水里,和队员们一起打木桩、垒沙袋。古丽米热则忙着协调后方物资,沙袋、石块、机械设备源源不断运来。 阿迪力和他培训的几个本地管水员也闻讯赶来支援。 他们熟悉本地水情,利用对地形的了解,帮助判断洪峰方向和薄弱环节。 风雨交加,寒冷刺骨。但工地上热火朝天,号子声、机械轰鸣声、水流咆哮声交织在一起。 没有人退缩,因为大家都明白,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北疆未来的希望。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黎明时分,雨停了,洪峰渐渐过去。伤痕累累的围堰和导流渠终于顶住了冲击,基坑安然无恙。 精疲力尽的人们瘫坐在泥水里,看着彼此狼狈不堪的样子,却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马建国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对身边的年轻技术员说: “看,这就是咱们的"精气神"!老祖宗兵团的精神,没丢!” 经过融雪季的洗礼,工程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施工队伍也在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锤炼得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 那种“有事一起商量,有难互相帮助”的融洽氛围,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了人与工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 清泉计划,这条北疆大地上的新脉络,在经历了勘察设计的精心描绘,和施工初期种种艰难困苦、人情冷暖的打磨后,正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富有生命力。 它流淌的,将不仅是滋润万物的水源,更是兵地融合的深情、民族团结构的力量、以及一代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的理想与信念。 前方的路依然很长,但希望之水,已然在脚下奔涌。 在通往阿瓦提乡的干渠建设中,有一段需要穿过一小片坚硬的花岗岩山体。 爆破开挖成本高、风险大,且可能影响周边地质稳定。指挥部决定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凿的方式,进度相对缓慢。 工地上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名叫库尔班江,是阿瓦提乡乃至整个县都知名的老石匠,年轻时参与过不少传统水利设施的修建。 他沉默寡言,每天只是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悠,看着工人们用风镐、铁钎与顽石搏斗。 施工队长起初没在意,以为老人只是来看热闹。 直到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段特别坚硬的岩层,风镐打上去只能留下白点,进展几乎停滞。工人们累得筋疲力尽,怨声载道。 库尔班江老人走过来,摸了摸岩石,用生硬的汉语对队长说: “这样不行。石头也有"脾气",要顺着它的纹路。” 他拿起一把废弃的、磨秃了的钢钎,在岩石上这里敲敲,那里听听,然后用粉笔在岩面上画了几条看似随意的线。 “从这里,打浅眼,少装药,闷炮。”他比划着。 队长将信将疑,但看老人笃定的眼神,决定试一试。 按照老人标记的位置和方式,打了几个浅孔,装了少量炸药。 一声闷响后,岩石并没有被炸得四分五裂,而是沿着老人画的线条,整齐地裂开了一道缝隙。 工人们再用撬棍一撬,一大块岩石便应声而落,效率大大提高。 施工队长又惊又喜,连连向老人道谢。 库尔班江只是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从此,他成了这段工地的“技术顾问”。 他不用现代仪器,全凭几十年的经验和一双手,就能判断出岩石的走向、硬度,指导工人如何下钎,如何使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渠道内壁需要用石块浆砌护坡的地段,库尔班江老人主动要求参与。 他不要高工资,只要求用他熟悉的、从附近河滩挑选来的青石。 他带着几个跟他学过徒的年轻人,用最传统的方式,一锤一凿地打磨石块,然后用石灰、糯米浆和细沙混合的传统灰浆,将石块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