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与同学们聊:人类进化简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群居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上一章聊到简简单单的两个动作,抓与握。 说其简单,有些犯本位主义的错误了,因为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乃是灵长类动物的专利,对于其他动物,它们会大呼其冤,太难了,做不到,根本做不到啊! 而灵长类动物学会了这两个动作,林间活动,如履平地,从此开启了幸福的丛林生活模式。 当然,这里的幸福是相对于树下拥挤环境而言的。 从现实层面出发,灵长类动物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比如没有尖牙利爪,长得不够强壮,个体应对危险灵活度不足。 所以,若想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个体的力量显然有些捉襟见肘,怎么办呢? 灵长类动物开始了群居生活。 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按照行为属性的划分,可以将群居分为两类,生理性群居与社会性群居。 先来聊一下生理性群居。 比如忙忙碌碌,采得百花成蜜的蜜蜂。 比如匆匆忙忙,搬运粮食归巢的蚂蚁。 这两种动物的群居模式,是由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在蜜蜂、蚂蚁降生的那刻起,他们自带的基因编码已经注定了今后生存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以及充足和稳定的信息与技能。 同样是在一起生活,身体结构越是简单的动物,遵循的生存法则越少。 蜜蜂、蚂蚁的群居,更多体现在对种群有利的基础上,确保种群的安全和延续。 而灵长类动物,作为身体结构复杂的动物,遵循的生存法则也会越多。 以灵长类动物的猴子为例,来具体看一下它们的生存法则。 …… 首先,跟蜜蜂、蚂蚁生理性的群居法则不同,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猴子的群居是出于一种生理的本能。 猴子们是天性使然,开始了群居的生活。 还是在种族稳定之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个体生存模式不在适合种族的发展,在新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慢慢适应的结果,形成了群居生活的现象。 曾经真实存在的演化过程到底如何? 已经无从知晓。 不过,根据猴子们聪明的头脑,灵活的四肢,还有丰富的情感系统与出色的模仿能力来判断,答案应该更偏向于后者。 那为什么群居呢? 答案应该也容易找到。 因为群居的好处要大于单独或者成对的生存模式呀! 当单独的个体在激烈而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失去了生存和竞争的优势,接下来面临的必将是在适应中慢慢改变。 猴子的改变方向,便是走到一起,开始群居生活。 它们一起玩乐,一起觅食,一起休息。 每一个成员都能够随时窥见其他成员的动作,听到其他成员的叫声。 它们对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状况,都能做到随时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 所以,造成猴子们群居的原因,主要是食物和安全。 最初可能只是三四只,发展到后来十几只,种群数量根据栖息地环境的优劣程度。 在缺少食物的恶劣环境下,群体的数量会大些,活动的范围也较大,猴群数量可达两三百只。 栖息地环境适于生存,则三五十只据为一群,开始了悠哉的群居生活。 茂密的丛林,是猴子们生存的乐园。 猴子作为杂食性动物,不管是俯首可拾的各种植物果实,还是活动在树枝间,树缝里,石块中的昆虫,都成为它们绝佳的食物来源。 从自身安全来讲。 自然法则的公平性,从不偏向任何物种。 生存环境的优越,对猴子们如此,对其他动物而言,也是如此。 在猴子享用自己丰富大餐的同时,它们也自然会成为其他猎物捕获的对象。 此时,群体的存在是它们最大的倚仗。 相反,如果没有群体,就很容易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了。 猴子们的敌人有很多,基本上大型的食肉性动物都会把它们当做可以捕获的对象。 比如食猴雕,世界上的第二大鹰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以猴子为首的灵长类动物。 它们猎杀猴子的方式非常专业和特别,在抓住猴子后,会直接啄瞎猴子的眼睛,给猴子致命的一击。 之后,再使用自己刀具一般锋利的尖爪将猴子开膛破肚,切成一块一块的血肉碎片,大块朵颐。 看过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应该都有印象,动画片里面就有一只食猴雕,捉了很多无辜的小动物们,带回巢穴。 最后当然是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找到线索,救了动物们。 动画片里充满喜感的画面当然不会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果按照动物们写实的经历去演绎类似的场景,充斥其中的残忍和血腥,应该会成为很多孩子的童年恶梦。 群居的猴子们为避免被猎杀的厄运,一般由猴群中地位低的雌猴幼猴,充当哨兵的角色。 哨兵们时刻警惕的观察着天空,一旦发现危险,哨兵们会发出特殊的吼叫声,并配合着肢体恐慌的动作,提醒同伴们快快逃避危险。 以擅长爬树而著称的花豹,也是猴类的大敌。 花豹们跟肢体灵活、动作敏捷的猴类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根据相关统计,花豹捕获一只猴子的时间大约只需要几分钟。 即使猴子凭借小巧的身形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它也很少能逃脱花豹的追捕。 花豹会凭借矫健的身姿跟随猴子一起跳过去,看准时机,张嘴一扑,便直接咬住了猎物。 对于这样名副其实的大敌,自然也成为猴子哨兵们重点观察,提防的对象。 有趣的是,猴子哨兵们在发现食猴雕与花豹的时候,发出的特殊预警叫声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把有关猴子的预警叫声录制下来,再回放给猴群听。 由此发现,当发出天空有危险的叫声时,猴群会惊恐的望向天空。 假如回放地面有危险的叫声时,猴子们会第一时间隐藏起来,再紧张的张望,去探查地面危险来源。 猴子们已经可以分辨不同叫声的具体含义,为以后智力的进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