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段浩劫,一首史诗,一曲悲歌。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万千人的悲惨命运,是三十年的天灾人祸、战乱不休。百姓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在大灾大战面前无比脆弱,长达一代人的时间中,血与泪洒满了华夏的土地。这是中国人口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损失,万历末期的两亿到清初的五千万之间不是数字的下降,是无数鲜活的生命的流逝。
明末,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千里绝烟,饥民遍地,社会秩序崩坏;这是一个最繁兴的时代,商业变态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的思潮不断碰撞。
在这段时光里,饥民为了生存,流亡千里。饥饿、病痛、死亡的威胁让人沦为行尸走肉,或是变成冷漠残暴的怪物,但其间也有无数美好的人性在鲜血中流淌。
也便在这段时光内,江山激昂,英雄豪杰辈出。各色人物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忠义、欲望、豪情、心计、苦乐悲欢共激荡。
这段时光作为中国历史研究和创作的重点,已经有了诸多成果,但这样的一个时代,怎样挖掘都不为过。
本书将立足明末这一背景,以军事和战争为切入点,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壮阔的晚明图卷。书中也会有戏谑的成分,但幽默不会淹没本书的主题。
注释如下:牛录,最初狩猎单位后转为兵民一体的后金基本单位。最初规定一牛录三百人,以牛录为单位组织出丁作战。
建虏:明人对后金和满清的轻视称呼。这是因为后金起于建州卫女真。文中人物称建虏是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旁白称后金或者清朝、清军则是体现客观性。
鞑子:明人对关外少数民族入侵者的蔑称。
蛮子:后金、满清人对明人的蔑称。
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后改牛录章京。清朝建立后称佐领
牛录的上级机构,甲喇,长官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清朝建立后称协领
甲喇上级机构,固山,也就是旗。长官称固山额真,习惯称呼为
旗主
明代总兵,尊称总镇,总戎
明代兵备道,尊称兵宪
明代巡抚,尊称军门
明代兵部尚书,尊称本兵或者大司马
明代兵部侍郎,尊称少司马
明代六部尚书均可称部堂
明代内阁成员称阁老,如果兼任六部尚书称阁部
明代普遍执行官、职分离,规则颇多。其中在本书中有较多提现的是武将散阶
明代关于步之长短实际不同时期和地域定义存在差异,本书以晚明时期北方军队中一步为一点五米为所有步的基准
明代一石一百五十余近,换算现在的市斤越在一百八左右
明代省级最高机构为三司:承宣布政使司(布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司)、都指挥使司(都司)分管地方大政。明代后期都司衰落,朝廷御史出督为巡抚,仍为京官,加弦级二品以镇地方。
明代御史官: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余人,均为正七品。其它还设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等机构。官在外而加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等员。
晚明营兵等级:正兵营(总兵)、奇兵营(副将)、援兵营(参将)、游兵营(游击将军)、守备营(守备)
晚明营兵多用戚家军编制,设队(队长),旗(旗总),司(百总),局(把总),营(千总)
明朝时军事城堡分五个类型: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
关于明代对父母的称呼上,正式称呼:母亲大人,父亲大人;考,妣;高堂;家君/严君,家慈
非正式称呼:爹,娘;爸,妈;阿大/大(父亲)诸种古今存在过的均在明代晚期广泛使用,由于人口流动,没有鲜明的地域区分
以上是对最常见的明代专有名词的注释,希望对阅读有所帮助。
本书参考书目《明季北略》、《明史》(尤重各志)、《明实录》、《大明会典》
PS:本书各章取题目较为直接,可以直接通过章节标题大致了解故事走向。
最后祝本书读者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