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2章 241获奖就是为国争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242章241获奖就是为国争光 蓉城《科学文艺》主编办公室。 杨筱今天上班以后,就不停的看着手表。 她知道,就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芝加哥,一场科幻界盛会正在举行。 方明华的那篇《乡村教师》已经获得提名,如果能获奖,对于国内科幻界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星云奖”“雨果奖”,这可被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啊。 她已经委托一位在美国纽约访问的朋友,密切注意芝加哥方面的消息,结果出来就立刻给她打电话。 没过多长时间,办公室里的电话急促响起,他赶紧抓起话筒,里面传来朋友的声音:“杨筱,芝加哥那边有结果了,明华那篇小说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真的?” “这件事我还能骗你?现在美国这边,电视、报纸上都报道了!” “谢谢,谢谢。” “《光明日报》李伟,你哪位?” “老李,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 “小报没啥意思,权威报纸哪家会刊登有关科幻的?”杨筱回了句。 现在国内科幻已经开始复苏,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但各大主流媒体对待科幻小说,依旧沉默,鲜有提及。 “老李,我是薛福康。” 李伟放下手中的笔,靠在藤椅上,笑着问道: 潭楷自然也很高兴。 《光明日报》驻秦省记者站。 “如果有家报纸能刊登这条新闻就好了!”潭楷感叹道。 潭楷听了苦笑道: “杨主编,咱们下一期杂志要等到20天以后才能和读者见面,新闻已经成旧闻。” 李伟正在在自己办公室整理着昨天的采访新闻,听到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起,随手来起话筒头也不抬说问道。 最起码这些主流报纸没有公开反对吧?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杨筱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除了他,还有一位媒体人也在注意着这条新闻。 “旧闻也总比没人知道强吧?”杨筱也有些无奈。 “对,如你所愿,方明华那篇小说获奖了!” 杨筱挂掉电话,立刻将隔壁的编辑潭楷叫过来,告诉了他这件事。 “潭楷,你在下期的杂志上头版发表这条新闻!”杨筱说道。 “谢谢,老薛,继续帮忙啊,给国内总部发消息要求报道此新闻。”李伟说道。 国际长途! 薛福康是《光明日报》驻美记者,在1980年,《光明日报》社在美国华盛顿建立第一个记者站,薛福康是首任记者。 “老薛怎么,有消息了?” “有什么不合适?好歹人家也是获奖,为国争光吧?再说,咱们《光明日报》坚持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体现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论为宣传重点的鲜明特色,而小说获奖,这不正是咱们宣传报道的内容嘛。” “好,好,我说不过你,我就按照你说的给总部报道,至于能不能刊登那可就不由我了。” “我知道,我也会给总部报社说自己的想法的。” 两人说了两句,李伟挂掉电话。 两天后,在《光明日报》不起眼的版面,报道这件新闻,只是寥寥数语。 但尽管如此,在国内读者还是掀起了波澜。 中国的小说竟然在美国获奖了! 这年头能在外国获奖,那都是大喜事,为国争光! 很快就有报纸转发了这条消息,有的甚至还详细报道了这次典礼盛会。 国人,第一次听说“星云奖”。 方明华自然不知道国内发生的事, 在酒店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方明华起床后和三位大学生告别。 方明华要去西北大学找孙力哲,三位大学生则要返回达文波特市。 “方明华,你说你在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艾米丽问道。 “是的。” 方明华也没隐瞒他们,把自己这次出国的目的昨天晚上就告诉了他们。 “OK。”艾米丽点点头:“等我放假了,我可以来找伱吗?” 方明华愣了一下,笑道:“欢迎,欢迎各位到来。” “拜拜!” “拜拜!” 方明华背着包拿坐上去西北大学的地铁,当然今天不用穿着的西装革履,短袖T恤、牛仔裤,显得轻松惬意。 在西北大学医学院,按照信件中的 房间很小,有些凌乱,两人见面,孙力哲先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然后又给了一拳。 “你这小子!昨天就来芝加哥,竟然不来找我,偷偷跑去领奖。” “你都知道了?” “看看,这报纸,还有电视新闻都报道了。”孙力哲说着从餐桌上拿出一张报纸递给对方。 《芝加哥太阳时报》! 上面头版头条刊登着昨晚刚刚出炉的本届星云奖获奖名单,方明华的那篇《乡村教师》豁然在列。 有故事简介,还有简短的点评:“一切自称为“歌颂教师”的文字,在这部小说面前都是夸夸其谈。” “《太阳时报》《纽约时报》.不出几天,明华你的名字就传遍整個美国,你可出名了,你可要请客!” “没问题,这次获奖,评委会还给了我1万美金的奖金。”方明华笑道。 “1万美金?开玩笑,何止这点?”孙力哲说道:“就凭你获得星云奖,你的那本科幻小说集销量肯定大增,你就等着数钱吧?” 这倒也是. 在未来这个时代之前,方明华在网上看到,大刘因《三体》第一部获得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雨果奖是没有奖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