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天子刘协,添加好友就变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4章 周瑜的决断,建武四年至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孙权很不喜欢周瑜对待自己的态度。 周瑜是兄长的旧臣,也曾是江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或许在周瑜心中,唯有孙策才是江东之主。 他孙权,只是孙策的替代品罢了。 正因如此,孙权一直在搞制衡,提拔吕蒙、周泰等将领,限制周瑜的权力。 他的策略,几乎就要成功了。 而荆襄这一战,让孙权数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关羽那贼子,几乎将孙权的心腹大将斩杀殆尽! 孙权仔细盘算后才发现,江东剩余的武将,竟然大多数都是周瑜派系的人! 万一周瑜登高一呼,江东恐怕是要易主了。 现在唯一对孙权有利的事情,就是周瑜绝对不可能这样做。 周瑜对大哥孙策无比忠诚,他不可能做出谋反的事情。 如果孙策还有后人,周瑜或许会拥立孙策的后人执掌江东,把他孙权架空。 还好,这个危险早就被孙权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他曾派吕蒙诛杀孙策的子嗣,消除此隐患。 虽然自己的好侄子孙绍被人掳走,可那又如何? 孙绍大概率已经死了,他是不可能回来了。 就算孙绍回来,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孙绍也与当年的孩童完全不同。 孙权大可以来个死不认账,就是不承认孙绍是孙策的儿子。 江东之主的位置,只能是自己的! 永远都是! 现在周瑜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孙权也别无他法,依旧要依赖周瑜。 他忍着对周瑜的厌恶,摆出一副真诚的面孔,对周瑜道: “公瑾,孤错了。 孤悔不听你之言,以至于酿成今日之大错。 以后孤所有的事都听你的。 你跟孤说说,孤现在该怎么办?” 周瑜平静的看着孙权道: “守成必死无疑,为今之计,唯有进取。” “进取? 是何意?” “与曹操结盟! 不惜一切代价,重创大汉朝廷!” “你是说我们要主动出兵? 那怎么行啊! 大汉的国力,可比我大吴强大太多! 失去了那么多精兵良将,孤更无法跟大汉争锋了。” 孙权已被荆襄之败吓破了胆,周瑜却坚持道: “我们与大汉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跟曹操联盟出兵,早晚要被天子各个击破。 曹操乃当世雄主,他不会看不出这一点。 主公只要提出结盟,曹操一定会同意。” “可是孤曾与曹操结盟,当时还有不少诸侯加入,依然失败了啊...” “失败了,那就继续打! 只要一直保持对大汉的攻势,总会有机会得胜。 若大汉朝堂有变,或者是天子突然驾崩,我大吴甚至有雄吞天下的机会! 主公,天下是一盘大棋,你要着眼全局。 不能只盯着江东与荆襄。 长江天险再是稳固,也无法保大吴百年、千年的平安。” 如今大吴、大魏、与大汉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刘协上一世的魏蜀吴三国。 只不过实力最强的一国,从曹魏变成了大汉。 周瑜执着于主动进攻大汉,他的想法与前世诸葛亮颇有几分类似。 诸葛亮明知道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周瑜也知道东吴与大汉的国力差距。 可他们依然要选择主动进攻,以弱攻强。 弱国面对强国,拼发展早晚会被强国耗死。 必须要主动挑起纷争,趁乱争取机会。 一个选择是必死,另一个选择是机会渺茫,但却有一线生机。 不服输的人,都会拼尽全力去争取这一线生机。 “好吧,具体如何做...公瑾拿主意吧。 只要公瑾要做的事情,孤都支持。” “仲谋,你能这样想便好。 末将告退了。” 周瑜对孙权一拱手,转身离去。 孙权面色如常,可他的拳头却攥得很紧,手臂上青筋暴起。 周公瑾...又开始称呼自己为仲谋了! 他连大王都不叫,是以为自己压制不了他了吗? 孙权深吸一口气,压制住了心中躁动的情绪。 如今自己的嫡系将领损失太大,不宜与周瑜撕破脸。 周瑜,现在是自己手中唯一能够抗衡大汉的砝码了。 待天下格局达成平衡,自己再培养出几位听话的良将,再动周瑜也不迟。 孙权听从了周瑜的建议,派使者前往许昌,与曹操达成了攻守同盟。 不仅是曹操,连袁尚、袁谭两兄弟,也加入到联盟之中。 他们不是傻子,自然能够看清,如今大汉已是庞然大物。 大汉在刘协的统治之下,就如当年强秦一般,甚至比强秦还要恐怖。 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灭掉任何诸侯国。 一众诸侯小心提防,随时准备与刘协开战。 周瑜的意思,本来是想与曹操合兵一处,立即进兵洛阳,直叩虎牢关。 只要攻破虎牢关,杀至洛阳城下,不管能不能攻下洛阳,天下都会震动。 大汉,会再次陷入到战乱之中。 天下越乱,对他们这些诸侯国越有利。 可孙权却以隆冬将近,江东将士们又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为理由,拒绝了周瑜的提议。 孙权的理由合情合理,得到了所有江东文臣和部分江东武将的支持。 大吴,确实不能再经历一场失败了。 江东上下全部反对出战,周瑜也只得作罢。 他与曹操约定,待来年春花开之际,再共同出兵洛阳。 不破洛阳,誓不罢休! 刘协夺下荆州、消灭吕蒙的部队后,也选择了休养生息。 在建武三年之岁末,天下格局相对平稳,再无大战。 冬去春来,转眼便到了建武四年。 刘协再次举办科举,选拔人才。 这一次,百姓参加科举的热情空前高涨! 刘协得荆州、益州后,给了两州百姓尊严,也给了他们希望。 所有百姓都知晓,大汉早晚要一统天下。 在圣天子的治理之下,大汉必将迎来盛世。 所有的读书人,也都想到朝廷一展抱负。 甚至工匠、医者都能在朝堂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次科举更加正规,从县试开考,而后是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今年考过县试,明年才能参加府试。 在这种制度下,唯有去年考过乡试的一小部分人才,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