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23章 大师用心良苦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当然可以。” 徐钦抿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继续道: “晚生最近把我祖父珍藏的兵书,以及他的行军作战日记等,让管家整理出来供我阅读,然后组织几十个府丁在前院空地上野练。” “当然,还有弓弩骑射,武功内劲等。” “哦,你这是准备上战场荣立军功?”姚广孝笑道。 “正是。” 徐钦表情严肃。 “实不相瞒,以老衲推测,目前西域和北疆等地尚无大战,塞外蛮族像蒙元残余,目前也是内乱外患,他们无力来犯我大明边境。” “而南方沿海一带尚在实行海禁,也无大战,只有各地的马匪山贼,可这都属于地方治安,无需朝廷五军精锐出击。” 姚广孝这番言语,听上去就像是一盆冷水,灌浇在徐钦头顶上。 仔细想想也是,历史上朱棣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好像是永乐八年才开始的。 从现在开始计算,整整八年边关无战事,朝廷可以安心抓民生,搞建设。 这种现状徐钦早已料到,他在姚广孝面前装逼,这是声东击西之计。 “也是,可磨刀不误砍柴工,晚生练功习武,熟读兵书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徐钦回答得滴水不漏。 “徐公子,实不相瞒,老衲倒有一个想法,不知你是否愿意帮朝廷做事?” 姚广孝见徐钦如此沉得住气,也只好自己主动推开窗说亮话。 “哦,大师的想法,晚生当然愿意听。” “说到为朝廷做事,我十分乐意,只是大师能否告之,具体是哪些方面,看晚生能否胜任?” 徐钦说得非常婉转。 “想让你出面,去做天下读书人的安抚事宜,你可愿意?” 姚广孝终于切入了正题。 “愿意到是愿意,可晚辈尚不明白大师是何用意?” “安抚?怎么个安抚法,具体有啥要求?” 这不会是朱棣让妖僧前来试探,徐辉祖跟建文余孽有否继续联系? 徐钦吃惊不小,忍不住反问。 “徐公子问得好。” 姚广孝一脸的遗憾与沮丧,沉声道: “实不相瞒,老衲从北平开始一直嘱咐陛下,保不住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等这些儒生的命也就罢了,可一定要保住方孝孺的命。” “方孝孺乃当代大儒,还是宋濂的门徒,可如今他却还是死了,而且还被陛下赌气诛灭了十族,就连他的学生或书友,都被诛灭殆尽。” 是啊,治理天下的根本,是在读书人、士子。 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任,江山社稷将不稳。 而朱棣推行这种惨无人道的‘瓜蔓抄",完全继续了他老子朱元璋的衣钵。 这个道理徐钦当然懂。 估计事后朱棣也是有些后悔,可当时是方孝孺硬‘逼"着朱棣,让其下不了台面。 “大师啊,其实方孝孺一心追随建文帝,他这是求仁得仁,留着他的性命,比杀了他还痛苦。” “陛下这也算是成人之美。” 姚广孝听罢哑然失笑,嗔怼道: “好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在你看来,陛下这杀人反而倒是成全?” “老衲想要保的人,包括铁铉,可偏偏都被陛下给杀了,你说老衲该怎么办?” 姚广孝挑起三角眼,意味深长看了徐钦一眼。 “大师,您如此的足智多谋,又怎么会觉得方孝孺可惜?”“他一个腐儒酸才,死就死了,您老多虑了。” 徐钦则故意歪曲事实。 姚广孝则摇头反驳道: “不不,老衲没有多虑,方孝孺一死,连他的许多学生、读友无辜牵扯其中。” “有些人侥幸没有逮住,也被锦衣卫追得亡命天涯。” “方孝孺这一脉被连根拔起,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也就绝了,心都凉透了!” 徐钦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大师,太祖高皇帝也曾经杀过许多文臣,‘瓜蔓抄"其实是他老人家发明创造,可读书人的种子未曾毁灭啊。” “以晚辈愚见,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争着当官的文人墨客,追求功名富贵是读书人的终身追求。” “杀了方孝孺和他的学生,还有李孝孺,陈孝孺等,还有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他们虽有一时之气,或是消沉一段时日,但朝廷一有新的诏令,马上就蠢蠢欲动,最终都愿意为朝廷效力。” “读书人除了做官,试问还有其实出路吗?” “天下读书人好比是野草,朝廷是风,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姚广孝听罢心里暗喜。 作为当朝首席谋士,他岂能摸不透天下读书人的软肋? 他刚才是试探,用的是激将法。 目前急需有人出来振臂高呼,把天下读书人的信心振奋起来,煽动起来,积极参与朝廷政务与建设中来。 姚广孝看着徐钦,突然大笑起来,“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比喻,虽说公子年轻,却堪大用。” “实不相瞒,老衲召你来天界寺之前,已经跟陛下说了,推荐公子出任东宫詹事府少詹事一职,旨意很快就会下来。” 东宫詹事府? 这是目前太子唯一的行政权力机构,相当于太子办公室。 而詹事则为主任,正三品衔。 少詹事就更好理解,他是副职,正四品。 可徐钦才满十六岁,当兵并不稀奇,有武力即可,古往今来,少年英雄不在少数。 可做文官则大不同。 他不光需要渊博知识,还要有处人处事的经验。 关键要有权威性。 权力皇帝可以给,下诏任职即可。 而威望、威信是指个人的综合素养,学识水平与人格魅力等。 这是自身或是内因所决定的。 而这个要靠日积月累。 徐钦的日积月累在哪? 四品衔的高官,就算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也要熬上个十数年至二十年。 看来,当前朱棣手上人才严重匮乏,他敢用罪臣之子,尤其是徐辉祖之子,是要冒风险的。 这个职位,一定是姚广孝和姑母徐妙云两人共同运作的结果。 “大师是想把安抚天下读书人的功劳,让东宫太子来得,对吗?” “你很聪慧,一点就通。” 姚广孝手抚长须,满意地点了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