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声嘶力竭的呐喊,试图唤醒朱允炆。
朱允炆却依旧毫无斗志,昏昏沉沉,浑浑噩噩。
没办法。
他大哥带给他的阴影太大了。
他走了十年,都没能走出来。
就算让他再走十年,甚至一百年。
他都不一定能走的出来。
童年的阴影,往往伴随人的一生,并且会影响其性格。
朱允炆的怯懦,也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导致。
“娘,道理我都懂,但是……咱们真的没机会了……”
“娘说的没错,我的确陪了皇爷爷十年,但说来可笑,或许这十年,都比不上大哥的一天陪伴……”
“况且,十年没有见到大哥,皇爷爷肯定对大哥充满愧疚,对大哥的爱,也会更多……”
“最重要的是……”
“虽然满朝文官都站在我这一边,但娘别忘了,武人们,可都是大哥的人啊……”
“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凤阳侯常森,都是大哥的亲舅舅……”
“凉国公蓝玉,是大哥的亲舅爷……”
“蓝玉身后,还有颍川侯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
“这股力量太强大了,娘,咱们争不过的……”
“去封地吧,娘,咱们过太平日子去……”
“如果执意争储,一旦失败,咱们就完了啊……”
朱允炆惨笑着开口道。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头脑,还是很聪慧的。
虽然不如朱晋,但差的也不算太多。
有大局观。
哪怕烂醉如泥,也能很有条理的分析出局势。
然而。
对于他的分析,吕氏直接暴怒。
“啪!”
又一道清脆的耳光声。
朱允炆捂着脸,难以置信的望着自己的母亲。
吕氏从小到大都没打过他,但今日却打了他两次。
朱允炆有点被打懵了。
“说的什么混账话!”
“什么叫争不过!”
“凭什么争不过!”
吕氏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朱允炆是她的全部希望,如果朱允炆自甘堕落了,那她这辈子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这是吕氏不能忍受的。
“你知不知道,娘是怎么熬过这十几年的?”
“当初嫁给你爹的时候,娘是从侧门抬进来的!”
“你懂不懂,从侧门抬进来是什么意思?”
“娘不是正室,是妾,没有资格走正门!”
“娘有时候连奴婢都不如!常氏掌握着娘的生杀大权!”
“为了熬出头,为了你,娘对常氏卑躬屈膝,像伺候主子一样伺候她!”
“娘在常氏的阴影下活了十几年!”
“终于,娘把她熬死了,娘熬出头了,被扶正了!”
“娘成为了正室,而你,也成为了嫡出!”
“娘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我的儿!”
“如今,储君之位就在眼前,咱们奋斗了这么多年,就差最后这临门一脚,你却退缩了?放弃了?”
“娘不允许!”
“儿啊,振作点!你要知道,你在宫内学习圣人学问十几年,岂是老大能比的?”
“娘虽然不知道老大为什么还活着,但娘知道,老大流落民间整整十年,其学问见识,必然不是你的对手!”
“只要争,就有希望!”
“不争,才是必死无疑!”
吕氏声色俱厉的喝道,朱允炆的眼神开始迷离,显然,他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的老毛病又犯了。
本来他挺坚定的,坚定的放弃争储。
可被吕氏说了一通后,他又动摇了。
难道……自己真的有希望?
朱允炆心乱了。
“孩子,站起来,去争、去抢吧。”
“你不争不抢,储君之位永远落不到你头上。”
“唯有争,才有活路啊……”
“你不要忘了,这十年来,娘是怎么对老三的。”
“娘刻意冷落他,孤立他,断绝他与淮西武人们的联系,甚至还在老爷子面前诋毁他。”
“他对咱们娘俩的怨气极大。”
“平日里他不敢说,不敢发泄,不敢告状,可一旦老大回来了,老大被立储,你觉得,他还能憋着不说吗?”
“要知道,他可是老大的亲兄弟啊,一个肚子里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没人比他俩更亲!”
“如果老大登基,他一定不会放过咱们娘俩,一定!”
“所以,儿啊,就算不争,咱们娘俩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背水一战吧!”
拍了拍朱允炆肩膀,吕氏言尽于此。
该打的鸡血已经打了。
该灌的鸡汤也灌完了。
如果这孩子还是不争,那她也没办法了。
说难听点,可能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到那时,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便是。
所幸。
这一次,朱允炆没有让吕氏失望。
只见朱允炆强撑着醉酒的身躯站了起来。
旋即,迷离、恍惚的双眸逐渐聚焦,且逐渐坚定。
吕氏的话点醒了他。
娘说得对。
就算不争,也不会有太平日子过。
因为这些年来,他们娘俩对老三太过份了。
老三是大哥的亲弟弟,一旦大哥得势,老三绝不会放过他们。
想到这里,朱允炆深吸口气,一字一顿的道:
“娘,儿子刚刚喝醉了,说了许多胡话,娘不要生气。”
“好儿子,好儿子!”
“这才是为娘的好儿子!”
看着自己儿子的转变,吕氏眼眶一红,喜极而泣。
“娘,儿子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今天儿子有些失态,惹皇爷爷生了不少气。”
既然决定争,那便要付出实际行动。
朱允炆这会儿的脑子还有点乱,一时之间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好儿子,听娘的话,亲自去下碗热腾腾的面,除了盐什么都不要放,老爷子不喜欢大鱼大肉,一碗清汤面就好。”
“对了,再加瓣蒜,然后给你皇爷爷送过去,好好地认个错,将今日说错、做错之事,全部改正。”
吕氏目光闪烁了一番,眯着眼睛道。
朱允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好,孩儿全都听娘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