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六章:张桂芬红衣送卫渊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东南三路,主要是包括两浙、江南与福建路一带,还有涉及沿海地区的两淮某些州县。 卫渊以兵部侍郎的身份进封疆大吏,勉强算够格。 只要他将存在东南一带的倭寇问题解决,从今以后,朝廷上,再也没有人会拿卫渊的资历与经验来说事。 散朝后,范纯仁特意找来卫渊,道: “东南一行,还请卫将军多多照顾。” 卫渊拱手道:“范大人言重,素闻范大人有文正公之风,东南一行,少不了范大人鼎力相助。” 范纯仁道:“卫将军客气了。” 赵祯对范纯仁很是信任。 毕竟是文正公之后。 范纯仁此生,无论官做得有多大,都会生活在范仲淹的影响之下。 而他,也必生不出任何不臣之心,只因他的父亲是范仲淹。 范家好生经营几代,必成‘士族",如今来说,只能称得上‘名门"二字。 翌日。 卫恕意、卫如意、明兰、昌哥儿等人来到伯府赴宴。 用膳时,卫恕意姐妹二人反复叮嘱, “听说东南乃是苦寒之地,想来是比不得汴京,小弟此去,要照顾好自个儿。” “若是缺什么物甚,差人稍信过来,汴京的物甚,总好过其它地方。” “.” 卫渊笑着回应,“两位姐姐莫要过多忧虑,小弟此去,必定一帆风顺,至多六七月份,就回来了。” 闻声,卫恕意算了算日子,道:“正巧,回来以后,你就与桂芬成婚。” 卫渊也是这个意思,点头道:“我即将归来时,会写信告知大姐与二姐。” “成亲需要准备的物什,还要劳烦两位姐姐帮衬着。” 卫家已经没有长辈了。 卫渊也不懂那事,只能让两个有成婚经验的人来安排。 卫恕意道:“自是如此,说什么劳不劳烦,我与你二姐能亲眼看到你成家立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顿了顿,明兰开口问道:“舅舅,那倭寇好打吗?” 卫氏姐妹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 卫渊直言道:“朝廷是将打倭寇这事宣传的很厉害,让你们都以为倭寇是如辽、夏那样的劲敌一般。” “其实,打他们,跟剿匪一样简单,只需带军队去转一圈,也就差不多了。” 临近出征前的几日,卫渊拜访了一些前辈、朋友,甚至还与王安石在樊楼吃了酒。 饮酒期间,王安石说道:“还以为卫将军会带我去广云台。” 卫渊一愣,笑问道:“不曾听说,王大人喜欢去那种地方啊?” 前世历史上,王安石是出了名的不好女色,生活简朴。 “如果卫将军请我去的话,我岂有不去的道理?”王安石笑了笑。 卫渊道:“那只能等我从东南一带回来了。” 王安石道:“东南一带世族林立,不少势力都与倭寇有勾结,说是倭寇,十有四五,都是我周人假扮,目的只为财色。” “很多当官的,在本地还不如一大世族的宗老说话管用,某些寨子、村落,都成山匪窝了。” 卫渊心中一惊,“那边的情况,竟如此复杂?” 王安石道:“待你去了,就都明白了。” “国朝养士多年,然而这士大夫,却多出自江南、山东等地。” “你何时听说,东南一带,近年来,出过什么有名的士大夫?” “都说北方民风彪悍,实则南方百姓若是心狠手辣起来,也是不顾司法的。” 卫渊道:“陛下只让我平倭,怎么听王大人这意思,还要让我管一管东南一带地方上的事情?” 王安石道:“你为东南安抚招讨使,在这个职位上待一日,你就要多为东南一带的弱势百姓多考虑些。” “顺手杀一些山匪而已,能好一时,便好一时。” 卫渊道:“用杀人的方式,也只能解一时之急而已。” 王安石道:“那些山匪所作所为,骇人听闻,卫将军一腔热血,但凡听说一些事迹,也会忍不住拔刀相向的。” “若是连一时之策我等都不去践行,又何谈一世之策?” 卫渊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看来,东南一行,远不止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说,新军将士都要见血。 至于是匪患的血,还是倭寇的血,于卫渊而言,区别都不大。 又过两日。 满甲营正式成立。 新军大营里,三百勇士,人人身着乌锤甲,腰间配有弓弩,右手腕上绑着三发齐射的暗箭。 左手臂的铁甲是用铜盾材质所铸,可以临时用来当做盾牌,抵挡铁器的进攻。 这支军队,人人手持的兵刃并不是长枪棍棒等,而是关刀,颇为厚重的关刀。 挥一击,既能够起到破甲的效果,也能够见血封喉,只是需要定期保养。 每人配两匹战马,而马匹的关键位置,也被铁皮包裹。 西夏马承重能力极强,要不然,西夏的重甲铁骑也不会闻名天下了。 卫渊看着眼前雄赳赳气昂昂的满甲营将士,心中很是高兴。 如此全副武装的一支军队,即使是战力低下,也足够以一挡十。 这时,杨怀仁将军器具打造好的铜面具递给卫渊,道: “按照您的指示,尽量做得可怖一些,方才我让一名士卒戴了戴,平添几分杀气,可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 “此外,我们根据西夏铁鹞军的经验,制作了钩索绞联于马上,将士虽死但不坠于地,战马可继续冲锋,起到冲散敌军阵型的作用。” 卫渊忍不住称赞道:“咱们得满甲营,称得上是大周装备最为精良的一支军队。” “假以时日,满甲营人数过万,足可称天下无敌。” 人数过万? 杨怀仁等人都觉得,这有些不太现实。 成建这样一支军队,所耗费的心力、财力,绝不是一星半点。 就从吃食上来说就要耗费很大一笔钱。 一般将士,四五天乃至七八天,碗里才能见点肉腥。 而满甲营的将士,每日都需要吃肉。 甚至卫渊都特意嘱咐,要肥瘦参半,要米饭,并且今后不得低于这个标准。 就从这一点来看,人数过万不太现实。 要是过千的话,倒是可以试一试。 ―― 三月十五这一天。 韩章率领百官来到京城外,送王师去往东南。 赵祯特别下旨,但凡新军将士,有家眷在京城者,可前去相送。 不少亲人离别的场景,正在城外上演着。 卫恕意等人也来了。 她们只是远远看着,并未上前与卫渊打招呼。 旁人都可以与亲人告别,但是卫渊不行,他是三军主帅。 若是让一些亲人没有在京城的将士们看到,他们信仰的主帅,也再与亲人告别时,唯恐动摇军心。 这虽然是个细枝末节,但卫渊用兵,一向较为谨慎,虽才出征,但已经考虑到未来的士气问题。 卫渊一边看着将士们整装待发,一边向韩章说道: “韩大相公,后续粮草辎重,还要有劳您多费心了。” 韩章道:“见本相何时在这种事情上误过事?” 尽管政见不合,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卫渊可以永远相信韩章。 不管是韩章还是卫渊,苦谁,都不想苦正为国血战沙场的将士。 韩章曾担任过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指挥过军队与西夏军交过战,虽然战败了。 但是,那战场上血腥一幕,不少大周儿郎战死沙场时的悲壮,他都记在了心里。 也是从那以后,韩章虽不喜与级别较高的武将过多交涉,但是却对兵卒之事颇为上心。 比如此前雁门大战,明明战争已经结束了,张辅等人随时都可凯旋,但韩章仍是筹备了一批冬衣送往边境。 就是担心戍卫边疆的将士们,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待到吉时,卫渊也不耽搁,横刀跨马,看向新军将士,大声道: “出征!” 随后,八万将士开始启程。 至于满甲营,在行军时,并不着重甲,而是轻装前行,只为保留体力。 他们本就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所以无需在行军时在对其训练。 张辅看着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国之猛将,心中渐渐生出几分自豪,爽朗笑道: “渊儿此去,必为我大周建功立业。” 不少文臣听了,都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打倭寇而已,要是打不过才见鬼了。 这叫什么建功立业? 大军出征。 站在城门处的明兰等人,心里都是有些不好受, “舅舅这一去就要好几个月,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免不得让人担忧。” “你舅妈今儿个怎么没来相送?” “我也正疑惑着呢,按理来说,舅妈得来才是。” “.” 不久前,张家。 张桂芬闺房里。 张夫人看着自己的女儿,语重心长道: “你再不去,可就来不及了,真不打算去了?” 这时的张桂芬,并未化妆,素颜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眉宇间隐隐透着一种英姿飒爽之气。 她身着束腰红衣,若不是面容俊俏,简直不像是个女子。 更像是一位领兵作战的将军与浪荡时间的侠客。 她是特意穿了这身衣服,本想要前去相送,可到节骨眼上,她心里又打了退堂鼓,怕受不了与卫渊分离。 虽然平日里,她与卫渊也不常相见,可毕竟都在一个地方。 如今将要分隔两地,这对情根深种的她来讲,心情必是不好受。 “去吧,再不去,可真就要走远了。” 张夫人知道自家女儿的性子。 张桂芬轻轻拭去眼角间的泪痕,抬起头,看着张夫人,强颜欢笑道: “娘,女儿笑起来好看吗?” 张夫人点点头,“好看,我女儿即使不笑也好看。” 张桂芬豁然起身,走到屋外,向一名下人大声吩咐道: “备马!” 不久,张桂芬来到府门外,犹如男儿一般,翻身上马,疾驰在京城街道当中。 今日,很多百姓都去看大军出征了。 所以,街道里略显空荡。 但仍是有些女子在街边闲逛。 忽地,她们看到一身红衣的少年郎纵马飞过,显得极为意气风发,不由得痴了, “那人.好生俊俏。” “是啊,不知是哪家的公子若是有机会能与之相识,该有多好。” “别花痴了,那样的少年郎,岂会相看上我等” “.” 张桂芬骑马的速度太快,导致那些人都看不清楚她的面容。 但都下意识认为,她是一位翩翩少年,雄姿英发,八面威风。 “驾!” “驾!” 张桂芬一路驰骋至城门,直接飞掠而过。 这时,明兰正与自己的娘亲聊天。 忽而感到一阵风吹过,让她不由得抬头看去,却见一道熟悉的背影,正坐在马背上,向大军前行的方向追去。 明兰眨了眨双眼,道:“那是.我舅妈?” 就连卫恕意看到一身红衣的张桂芬,目光里都透出羡慕之意,“应该是她。” 明兰回想起方才张桂芬从自己身边掠过的一幕。 带起身上红衣丝带飘飘,所谓巾帼不过如此。 “今日的舅妈,好生俊俏.不对,应该是飒。” “怪不得,舅舅会选择舅妈这样的女子来做妻子。” 明兰望着自己舅妈远去的方向怔怔出神。 别说是男子了,就连女子见了今日一身红衣的张桂芬,只怕也要心生爱慕啊! 纵马疾驰,头上、衣服上绑着的红丝带随风飘然浮动,犹如一幅景色极美的山水画,让人忍不住流连忘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