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四章:盛长柏成婚,内定五大营统帅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改革能够促进一个民族在思维上的前进。 在这个所谓的改革大时代期间,踊跃出了许多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等等。 后世人谈及这段时期,习惯性的将其称作是"人才井喷"的时代。 也习惯性的称其为,是诸子百家时代之后,又一个璀璨的大争之世。 而这个时代,正是由卫渊与王安石共同开创。 海家为了嫁女,可谓奢靡,十里红妆等只能算是基础。 这让世人见到了海家的实力。 三日后,盛长柏带海朝云回门。 海忠与海舟父子二人与其长谈。 海朝云负责为他们三人斟茶倒水。 原本三人所谈,她一介女子,本不该听。 不过,即为新妇,将来主管一家,一些事,可以听,听了之后,要长见闻,也能更好的去做盛长柏的贤内助。 “柏儿,你这吏部左侍郎一职,是卫太傅给你的,你可知,那位卫太傅,为何这么做?” 海忠开口询问。 这位海大人曾经官至工部、礼部尚书衔,甚至还有望做到参知政事,只可惜,新帝不喜老臣。 听到与卫渊有关,盛长柏夫妇二人,都是面色一顿。 首先,是盛长柏与卫渊之间的"亲戚"关系,其次,是海朝云与张桂芬交好。 盛长柏道:“应当是女婿与太傅有亲戚?” 海忠摇头道:“这并非重点,重点是,所有人都在看好你,认为二三十年之后,你可为宰辅。” 盛长柏心头一惊,连忙道:“女婿蠢笨,这宰辅位置,是想都不敢想啊。” 海舟瞪了他一眼,“当真没有想过?” 盛长柏点头。 原以为,海氏父子会说自己胸无大志。 谁知,海舟却突然大笑起来,道:“父亲,原先您与儿子还担心,长柏会骄傲自满,如今看来,长柏是個脚踏实地的。” 海忠抚须赞叹道:“没错,柏儿,你切记,为官,首重脚踏实地,心里要有家国天下,要想着念着苍生百姓,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儿,才真正能在官场立于不败。” 这与一些入世之学完全相悖,但盛长柏却视为圣经。 “卫太傅与王少师都是你的前辈,他们会在官场上照料着伱,你的前程,无需担忧。” “正所谓过犹不及,为父现在担心的是,你的那位舅舅,当朝的卫太傅,其权势,已胜当朝宰辅,在历朝历代,都极其罕见。” “如今说你舅舅是权臣亦不为过,你舅舅若忠心,则我大周至少可再昌盛数十载无忧,若有朝一日,你舅舅变了,你该如何自处?” 海忠眯着眼突然发问。 海舟心头一跳,连忙道:“父亲.” 话还没说完,海忠便自顾自的摇头道: “罢了罢了,我老了,且当方才那番话,是我胡言乱语,柏儿也无需回应,但你要想一想,人不自欺。” 离开海家时,盛长柏一直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海朝云抚摸着他的手掌,关怀道:“可是因为我父亲所言,让你心烦意乱了?” 盛长柏刚想有所回应,却见马车已经来到了靠着朱雀门大街的龙津桥那边,这让盛长柏想到了许多年前,自己与卫渊的一番谈话。 【你说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想到这里,盛长柏鬼使神差的来了句,“你说,我舅舅,算是走到对岸了吗?” 海朝云下意识"嗯"了一声,不解道:“什么对岸?” 盛长柏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 开武元年七月中旬,赵曦下旨昭告天下,裁兵五十万。 这是自大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裁兵计划。 至于如何安置被裁掉的那些将士,则就成了当前的难题。 卫渊建议,有地的,回家种地,减免赋税,没地的,安排土地。 但是,可耕种的土地,一共就那么多,从哪儿再去找土地给他们? 对外侵略?显然不适合当前的发展方针。 于是,卫渊又给出一个让王安石等人感到震撼的意见, “杀一批地主、员外老爷,将他们的地夺来,重新分配给因为家里没地而去选择当兵的将士。” 此举被王安石等人强烈反对, “国家兴盛基石在于法治,你口中所说的那些员外们,并无触犯国法,将他们的土地抢来分配下去,是在动摇法治根基,一旦引起民怨,太傅担得了这个责任吗?” “那些员外们之所以拥有大量的土地,多是出自当地百姓,你将土地抢来,却不分给那些被抢的土地,而去分给老卒,民心易失衡。”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那些员外,也是我大周的百姓,只要他们合理合法,我们就不该行强取豪夺之意。” “.” 卫渊道:“官家已将裁兵的旨意发下去了,你们说,裁掉的那些将士,他们离了军中,如何过活?” 范纯仁皱眉道:“可也不能做出拆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 卫渊看向赵曦,作揖道:“官家,倒是还有个折中的法子。” 后者眉头一挑,“卫师快快说来。” 卫渊道:“第一,由朝廷出安置费用,请老卒南迁至蜀道开荒,可免两代赋税。” “第二,扩大海运范畴,造大船,从退伍老卒中挑选四肢强健之男子,扩展海运,鼓励他们出海经商。” “第三,将部分退伍老卒,更为戍卫兵将士,与地方挂钩,让地方官府供养。” “第四,商人重名利,手上有大量土地的那些商户,可经由朝廷赐名为义商,让他们捐钱捐土地,心诚者,价高者,可与皇商做生意,也能从海运上做做文章。” “第五,优先推举退伍老卒,去到各家商户做生意赚工钱贴补家用,若那些商户不肯用,朝廷就下明旨,说那从军中退下来的老卒,都是秉性纯良,于国有功的将士,假以时日,世人听"老卒"二字,必然心生信用。” “.” 他一次性说了整整十条建议。 若是多管齐下,对于退伍老卒的安置工作,自然也就无需愁心了。 赵曦连连点头道:“卫师所言极是,就按照卫师的来办。” 卫渊道:“官家,裁兵不能立时就裁五十万,要循环渐进的去裁,臣认为,以三个月为期,先裁三十万,后二十万,在年底之前,裁兵完毕。” 如果搁在平时,大周裁兵五十万,那么辽夏两国肯定会来侵掠。 但如今,大战刚刚结束,辽夏两国无力再战,给了大周可以改革的喘息之机。 —— 将裁兵之事细节商议之后,卫渊就请徐长志、秦振二人来到家中。 如今,他们三人,就是大周当之无愧的军方首脑。 徐长志庶子出身,虽有武勋子弟这层身份在,但归根结底,是出身代州。 无论代州还是开国武勋,乐意见到徐长志上位,是因为相信他,能够在军方两大势力之间,起到平衡作用。 而秦振是正儿八经的武勋嫡长子,言行举止代表着辅国公府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老牌武勋势力。 秦振的上位,也可以说,是卫渊妥协开国武勋做出的让步。 今朝三人齐聚,必然是有大动作。 身为冠军侯府的主母,在见到卫渊请他们前往书房时,便迅速做出决定,后院书房三十步之内,不准任何人靠近。 而她就坐在书房的院子里,静等他们将某些事情议论出一个结果来。 此时,书房内。 秦振、徐长志的目光,都在看向卫渊。 三人都无言。 也不知过了多久。 卫渊才抬起头,缓缓开口道:“军改的局势,想必你们都了解了吧?” 徐长志故作沉默。 秦振率先开口道:“卫兄主持的军改,愚弟没有丝毫异议,卫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愚弟全力支持。” 军改势必会影响开国武勋们的利益。 毕竟,自大周建国以来,他们就在军队里布局。 就说如今驻扎在京城中的上四军里,有半数以上的子弟,都能与开国武勋们扯上关系。 秦振那么说,显然是做出了极大让步。 而这一让步的结果,也是老牌武勋对代州新贵做出的妥协。 张辅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渊道:“秦贤弟放心,此次军改,不会动原本就驻扎在京畿的禁军。” 闻言,秦振松口气的同时,也多有不解。 既然不是与裁军之事有关,那为何请自己前来? 下一刻,耳旁就再次传来卫渊的声音, “军改之后,要成立五大营,先帝还在时,我便向先帝说过这个想法。” “五大营建立之后,需要统帅去镇守,我想着的是,从新贵中挑选三人,开国武勋里占两人,还会新设一个官职,统辖全国境内的戍卫兵,职称为"戍卫军都指挥使"。” “这戍卫军都指挥使的名额,也给开国武勋,不知,秦贤弟以为如何?” 说白了,军改之后的高层将领格局,是开国武勋与代州新贵各占一半。 从实际利益上出发,其实开国武勋是吃亏的。 毕竟,那所谓的,掌管全国戍卫兵都指挥使的职位,其含权量并无多重,要受到地方官府的限制。 但这军改之事,本就是由卫渊牵头发起的,他代表着代州的利益,自然要为新贵们去考虑。 秦振道:“卫帅既然已经这么说了,想必是已经有人选了吧?” 卫渊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徐长志,道: “我这里倒是有三个人选,南部大营就由郭颢为帅,呼延忠为副帅,北部由萧逾明为帅,梁达协助,西部大营由种谔为帅,彭孙辅佐。” 南、西、北,这三营,就是卫渊选择的三营。 按理说,五大营,就属京畿大营,也就是所谓的中部大营含权量最高,权力体现的也最有价值。 但卫渊为何不选择入手中部大营呢? 原因很简单,军改之后,卫渊要做的事,就是对荡虏军进行扩编。 届时,荡虏军将独立于五大营之外。 扩编兵力,暂时定在十万,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有了这十万荡虏军驻扎在京城里,卫渊就有了保命的资本。 秦振一听,将中部大营统帅的资格让给开国武勋,是好事啊! 只是,要选择谁来担任,还需仔细商议。 “卫兄,对于戍卫兵、中部大营、东部大营三方统帅,我还没有想好,需与几位长辈好生商议一番。” 秦振开口说道。 他虽然被开国武勋捧上位了,但充其量,只是个代言人,没有决定权。 卫渊道:“内定五营统帅的事情,对于我等来说,是绝密,你们清楚吗?” 秦振与徐长志二人陆续道: “请卫兄放心,此事绝不会让别有用心之人知晓。” “.” 秦振走后,徐长志找借口没有离开。 稍后,他不解的向卫渊问道: “国战之时,郭颢并无贡献,如今摇身一变,让他成为一营统帅,恐多有不妥。” 卫渊道:“国战是本帅未让他参与,本帅实在是不想让南方的那些水军苗子去在地面上与擅长野战的辽军厮杀。” 徐长志道:“郭颢无功绩,卫帅想好如何服众了吗?” 卫渊道:“就算不服,也多是咱们代州的老哥几个不服,我说句话便是,再说,郭颢是咱们兄弟,还得用,不能因为他没有参与国战,就否定他的才华,梁达起初还是他的副将。” 徐长志道:“可这郭颢.此前在南方坏了你的规矩,他对你服么?” 卫渊笑道:“我能将他捧上那个位置,就能将他再踩下来,他若是不懂事,我就教他懂事。” 徐长志微微颔首,“北、南二营,都是咱代州的人,这没话说,可这西部大营种谔我不是太熟悉,与咱们代州,似乎也并无关联。” 卫渊语重心长的解释道:“不能因为种谔并非出身代州,就要打压他,他的军事才华,不输逾明他们。” “再说,新贵也并非都出自代州,种谔兄弟等人,也都是咱们的人,代州虽能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可说到底,咱们的目光,不能仅局限在代州那方寸之地。” 西部大营主要的任务,是与西夏作战。 就从这一点儿来说,除了让种谔挂帅之外,其余人,包括从代州八虎里挑选,卫渊都不太信得过。 曾经,卫渊一度认为,身为一名将军,只要能够带好兵,打好仗,便足够了。 可直到随着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他才逐渐意识到,其实不然。 身居高位之后,需要平衡多方势力。 需要扶持属于自己的代州集团,还要抚慰老牌勋贵们,因为他们在军方也握有一定的话语权,毕竟,是自大周开国以来就在军队里经营。 当平衡完新贵与旧贵之后,还要去平衡各地边军。 否则,稍有不慎,都能酿成一场军中哗变。 而这些深层次,较为灰暗的原因,身为皇帝的赵曦从未考虑过。 一直以来,都是卫渊与王安石再给他擦屁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