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假千金互扯头花?我选抄诗成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7章 地陷三尺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段话的大略意思是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却聚在一起讥笑人家,说年龄相仿,学问相近,以地位低者为师是耻辱,以地位高者为师就是阿谀。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一提,见识反而赶不上人家,真是令人奇怪! 朴问丹听得摇摇欲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哪里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欲拜苏小小为师的赵宝山。 士大夫之族又哪里就只是士大夫之族?是将赵宝山与像姑相提并论的他自己。 他当众指赵宝山“不智”,苏小小就指他“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今日之后,这篇文传得多远,他“小学而大遗”“智反不能及”之名就会传多远。 这篇文若是名垂千古,那么他朴问丹的名字就会作为这篇文的参照物,随之遗臭万年。 这已经不是朴问丹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家族的荣辱。 思及此,朴问丹一把抽出腰间举人剑,对着文章斩了过去。 锵锵锵!宣纸有“不朽”加持,可岁月不败,刀斧不侵。 举人剑落在上面发出金石之声,却连条白痕都没留下。 四周看客,除了金声玉振的童生,还有不少秀才举人。 见朴问丹的举动,都是面色大变:“住手!你疯了不成?” 高资更是大怒:“冥顽不灵,竟敢阻止名篇问世,人族之耻!” 高资亦是进士,有唇枪舌剑之能。 话音未落,一句人族之耻化为铁钉,瞬息击穿了朴问丹的头颅。 朴问丹仰面而倒,声息已无,双目圆睁,血流了一地。 高资尤不解恨:“我必将今日之事上书圣院,革你朴家三服子孙所有文院之职! 高资这话虽然是对朴问丹说的,但朴问丹已死,高资也不管他听不听得见,分明是对周围人说的。 听见这话的人都是心中一凛。 有个被学正以”人族之耻“击杀的举人,三服内还要被革除文院职务。 朴家,完了。 几个跟朴问丹一伙的为天元所伤的举人,还有只是跪在地上没晕过去的,现在也吓得厥了过去。 苏小小的书写还在继续,童生们的诵读也在继续——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赵氏宝山,年二十二,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原文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苏小小根据赵宝山的情况,修改了其中的内容。 赵宝山的名字随着童生们的金声玉振传遍校场,传遍府文院,传向大余府,传向大周王朝。 看客们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 “《师说》一出,日后谁还记得赵宝山曾经跟艄公曾合伙骗钱?世人只会记得,赵宝山”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引苏案首作此惊世之文。赵宝山能拜苏案首为师,我更羡慕了。” “赵宝山拜苏小小为师,得贻文,朴问丹旁边躺着,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谁还会跟苏小小作对?” 写完最后一个字,苏小小停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此前,陈明鑫曾经说过,一个读书人无法写出与文位才气不匹配的文字。 苏小小印象最深刻地不过是为了击杀逆种文人,强行写下传世战诗,落得文胆碎裂的下场。 因为文宫特殊,文胆碎裂对苏小小毫无影响,以至又写了数篇镇国诗词。 但刚刚写《师说》的时候,苏小小充分体验到了才气的重要。 只写了三句,苏小小就觉得身体里的才气都被掏空了,这还是在有金声玉振加持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陈明鑫和典立的金声玉振,苏小小恐怕连三句都写不出来。 可即使有陈明鑫和典立的加持,也堪堪只够苏小小写出三句罢了。 苏小小还想继续写,宣纸就从落笔的地方变黑翻卷,自燃了! 唐宋八大家,是议论文绕不开的宗师。 韩愈的散文,更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有别于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文从字顺平易畅达。 严密的逻辑和强势的说服力,却又形成了迫人的气势。 加之段与段不作过渡,陡直峭绝,文势越发锋锐。 引得此后无数文人墨客名家名士盛誉不断。 以苏小小的文位才气,根本无力重现这篇文章。 如果她强行要写,不仅写不出后面的文字,前面已经写出的都要付之一炬。 这一刻,苏小小忽然有些明白众圣为何以经义为大道,诗歌为小道。 要写出一篇议论文,所需要的才气实在是太多了。 幸好这个时候,讲郎们为了蹭金声玉振,纷纷让班上的童生加入念诵的行列。 而随着念诵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又有越来越多的讲郎带着童生加入。 否则别说继续写,宣纸早就当场自燃,烧成飞灰了。 最后白仁济给的“不朽”断言和谭积玉给的“天元”之力,才是整篇《师说》得以现世的关键。 天地君亲师,可见儒家文化中对师的尊崇。 韩愈的这篇《师说》所蕴含的才气之大,超乎想象。 即使整个府文院的童生同时用出金声玉振,千人共诵,才气依旧不足。 若非有“不朽”的保护和“天元”的加持,苏小小还真写不出那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所以说,《师说》虽是苏小小执笔,却是整个府文院协力同心,连棋院都助了一臂之力的成果。 文章终于写完,宣纸上墨迹瞬干,凝为墨宝。 随后墨宝一沉,地陷三尺。 “文出才气干云,文成地陷三尺,此文必定青史留名,今日也必定青史留名!” 三尺地洞里,墨宝《师说》上的才气越盛,金光越盛,映得整个地洞中如藏了珍宝般金光灿灿。 可不就是珍宝吗?高资在心中默道,令白仁济不惜送出“不朽”也要保住的无价之宝。 金光微微内敛,越发浓郁,豁然外放,轰地炸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