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杨振宁的解读!
“什么?物理学界要变天了?”
此时此刻。
伯克利大学的收发室内。
听到小杨迷迷蒙蒙说出的这句话,陈省身和李景均二人的脸上顿时出现了极其明显的诧异之色。
诚然。
早在小杨查阅这篇论文或者说早在李景均收到本土那封信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今天的这篇文章多半会有些特殊——否则国内不可能专门叫他们等这篇期刊。
但是
即便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也依旧想不到小杨能够给出这么一个特殊的评价。
毕竟小杨可不是什么三流四流小报的编辑,更不是什么喜欢夸大其词博取眼球的人。
作为诺奖得主的他,在很多事情的论断上其实历来都是比较谨慎乃至保守的。
要知道。
在简单这篇论文之前你要是和小杨说华夏能够精准的搞出粒子模型.小杨还不如信那位美乐帝会被人爆头呢。
“小杨,我和景均终究不是搞物理的,有些概念可能解释起来不太清楚,所以学术上的问题咱们不妨先暂时放到一边。”
“他们每个人在论文中都负担了一些理论工作,这部分潜在的含义应该就是代指每个人都会有合适的工作方向。”
怎么说呢
仿佛论文中记载的并不是某种磕磕碰碰的推导过程,而是一个从未来复制的、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的知识框架。
陈省身和李景均想了想,似乎是这么个道理?
古今中外即便是研究动植物的生物论文都不会把动物列在作家名单里头,国内在如此重要的论文上列了个本土驴,似乎除了小杨的说法外就没其他解释了。
而就在李景均暗自点头之际。
听到小杨的这番介绍。
“那些实验要么设备精度要求高,要么就是能级非同一般,哪怕是海对面都没多少实验条件。”
陈省身和李景均的脸上总算露出了些许恍然。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模型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数据验证和计算,但平心而论”
小杨微微点了点头,肯定道:
小杨说着在论文上一指,李景均顺着小杨所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至少看到现在,我本人是找不出什么明显的漏洞的。”
“景均兄,我再问你——你对粒子模型的了解有多深?”
这种前置条件就相当于小杨所说的复合粒子,在这种情况下赵忠尧他们发现了更小的粒子结构
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还真有点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原来如此
学过生物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陈省身微微点了点头。
“如今搞出了这么个元强子模型,本土把它公布出来倒也合情合理。”
“小杨。”
“有空的话你还可以回去试着解一解数值,说不定会得到什么暗示性的密码——当然了,这只是我随便想的,应该做不得真。”
“而这篇《PhysicalRevieLetters》的论文,则是第一次完整的解析了比复合粒子更小的一种微粒模型,推导过程精巧无比。”
“用你们生物学的概念来描述,不正是和沃森他们发现的双螺旋结构非常相似么?”
“何止是高那么简单,小杨,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遗传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接着小杨顿了顿,继续说道:
“《PhysicalRevieLetters》这册期刊只是学校出于对APS的支持才订购的,没有哪位教授点名要它,您愿意用它擦xxx都没事。”
小杨便眯起了眼睛,再次陷入了沉思。
李景均顿时呼吸一滞:
“这怎么可能?”
陈省身顿时神色一震:
“哦?怎么个说法?”
小杨闻言用力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一旁的李景均:
“景均兄,我记得数年前有两位生物学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似乎叫什么艾玛·沃特森?”
小杨当着二人的面竖起了一根手指,一字一句的说道:
出门后。
李景均又看了小杨一眼,虽然不知道自己这位好友为啥歪楼到了生物话题,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
沃森他们做出DNA研究的前置条件是人类发现了核酸的一级结构后,根据核酸所含的五碳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小杨轻快的打了个响指,解释道:
一旁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陈省身也开口了:
“小杨,这个什么模型的准确率有多高?”
《PhysicalRevieLetters》的论文何德何能,可以与沃森他们当初的论文相媲美?
塔利亚原本正蹲在地上登记着一本很厚的期刊呢,闻言头也不抬的说道:
“没问题,ProfessorChen。”
这次他是真有点儿没听懂。
“双链碱基配对背后呼之欲出的是遗传物质复制机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生物学继达尔文演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小杨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接着拿起自己从收发室里顺来的笔和纸写道:
“正如你所说,在今天之前,复合粒子就是已知的最小粒子,没有任何人知道它们的内部到底有什么东西。”
“好,那多谢了。”
例如后来霓虹人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小杨那时候应该叫老杨了,老杨一直等到第三轮数据图像出来以后才极其谨慎的表了态。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应该就会颁发给沃森和克里克——这事儿外头已经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了。”
目前生物学界公认的看法便是DNA双螺旋结构将会引导新一轮的生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