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话古今:从永乐开始震惊全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4章 核赃所寄借遍天下!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负责在一旁记录笔记的文员,在林老的授意下,把刚才关于朱元璋的对话,发到了弹幕和对话古今贴子里,霎时间引发了观众们的沉思。 而与此同时。 直播间画面之中。 陆鸣同样陷入了思考,从他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认为这是法律与人民的矛盾、 当对人民有害的坏事,没有被修订为法,就会出现,分明是为民除害,却饱受争议的事情。 可是,这并无法怪罪到朱老祖头上。 即便是现代,也在不断地完善着各类法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法律总是在不断的完善。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至于朱老祖到底有没有错,谁又能确定呢? 就在这时,朱老祖怅然开口: “咱当然知道,国法为大,私权用多了,所有人都会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哪天掉了脑袋。” “可是后世啊,咱何尝不想两全其美,不想既有法可依,又能不背负暴君之名? 可咱若是顾惜个人的名声,谁又去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因此,若非要让咱,在法律和名声,与老百姓之间做一个选择,咱只会选择的老百姓,名声算什么?” 朱老祖叹息了一声,看向陆鸣: “你可知道,元廷就是因为臣子体系烂到了骨子里,才会导致老百姓尸骸遍野? 你可知道,就是因为他们开的这个坏头,才导致我明初也有许多臣子,明知是坏事,却不以为意,反而堂而皇之地欺压百姓?!” 朱老祖一字一句地反问着陆鸣。 陆鸣清楚,他现在要的,并不是自己的回答,只听他继续道: “当年,就有一个名为郑士利的人上书给咱,他说了四个反驳朕的点。” “这个,晚辈知道。” 陆鸣回道:“其一,他认为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具体到每张纸上的印迹时,并不完整,所以即使流散出去,也办不成什么事。 更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 “看到了没,郑士利说得多有道理!” 反对朱元璋的观众,立马笑着打字道: “这就是朱元璋虚伪的一面,他分明是自己嗜杀,却口口声声都说是为了百姓!” “嗯……这么看来,这空印制度好像确实不错啊,而且确实很难对老百姓造成影响,因为一般人拿……不……到?” 许多观众说着说着,突然沉默了下来。 一般人拿不到,轻易拿不到?那不就是说明,有权有势的人可以拿到吗? 这个不能轻易拿到,指的是老百姓不能轻易拿到吧! 当想明白了这点,许多人顿觉脑袋瓜子嗡嗡的! “嘈,我还以为郑士利不错呢,现在看来,他这完全是想要保障自己的权利啊!” “我刚查了,郑士利只是个普通老百姓罢了,他应该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我认为他说得对!” “呵呵,楼上你肯定没看清楚吧,郑士利可是按察使佥事郑士元的弟弟,他可是不在拿不动空印的普通人里!” 关于郑士利的信息,在弹幕的交流下呼之欲出。 观众们立马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在郑士元被抓之后,郑士利写了几千字的谏言,为了避免被认为假公济私,他特意等到郑士元出狱之后,这才上书给了朱元璋! 可这样一来,观众们顿时更加犹疑了: 这郑士利究竟是出于公心,还是一己之私呢? 没等他们继续,陆鸣继续道: “郑士利的第二个理由是,钱粮这些账目数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对错,最后都是户部说了算。 可是户部和省之间的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次往返差不多要一年时间。 先印而后书,这是权宜之计,而且已经由来已久。” 听到这里,观众们顿时有了新的想法。 “看来朱元璋的确是滥杀成性,矫枉过正了!” “没错,百官只是按照惯例办事罢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犯法! 至于说他们鱼肉百姓,怎么可以用不确定的罪过,去抄他们的家,这是不公平的!” “就算我是老百姓又怎样,我也得坚持真理!” …… 然而,朱老祖听了陆鸣的话,并未多说,只是点头,示意陆鸣继续说下去。 陆鸣回道:“第三点,他认为国家立法,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然后再根据法律,惩处违法者。 但是,大明开国时,并没有制定针对空印的法律,大家一直是这么做的,并不知道有罪,所以一旦治罪,不能服人!” “第四点,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臣子很难! 能当到郡守的臣子,都是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他们不像草木一样,可以死而复生。” “就算他们可以活过来,你去问问,他们敢么?” 朱老祖嗤之以鼻道:“空印案和郭恒案其实一样,都是因为户部烂到了根里。 户部尚书尚且背着咱,横征各种苛捐杂税,更何况是地方的那些臣子?! 至于空印过的文书,普通人是很难得到,但那些臣子的亲戚,那些士族贵胄,你认为他们会拿不到么? 你认为他们拿到之后,会写对百姓有利的东西么?” “若非是咱发现了空印,你认为,还将有多少百姓受苦? 还将有多少人,会钻这个漏洞,搜刮百姓的钱粮却中饱私囊,最后还不用受到法律的惩戒?!” 朱元璋一字一句,质问着陆鸣。 陆鸣心里微微一惊,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把空印案和郭恒案联系到一起—— 因为空印案的时间和所杀人数,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 可是现在看来,空印案既然牵扯到了户部,郭恒又是户部尚书…… 那么这两大案件,间隔的时间会不会很短?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郭恒案很可能就是空印案顺藤摸瓜,抓出来的最大一条鱼! “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这句在郭恒案中明确记载的史实背后,是否,也有空印案的影子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空印案的危害范围一定是极大的。 对了,空印既然是不成文的习惯,那就说明绝不是明初才有的,最起码可以追溯到元朝! 可是元朝,最后又烂成了什么死样子? 那么,那些臣子们之所以沿用的空印手法,是真正为了方便百姓。 还是为了,方便自己? 难道,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因为看透了这点,才大杀特杀? 陆鸣感到不可思议地看向了朱老祖,期待着他的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