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汉室麒麟,开局迎娶蔡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0章 卧龙诸葛亮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刘琦听到刘表的话,脸上露出欣喜神情。 诸葛亮真的来了荆州。 能促成这一步,关键是因为刘表的人脉。刘表和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关系好,早就认识。恰是如此,在诸葛玄举家搬迁离开徐州的时候,选择了来荆州。 刘琦心中期待,说道:“父亲的举荐,定然不差,我们去一趟书院。” “走,走!” 刘表笑着站起身,带着刘琦径直朝荆州书院去。 父子两人乘坐马车,气氛融洽。 刘琦主动道:“父亲,庞统也在书院学习,如今怎么样?” 最早的时候,刘琦把庞统带下山,带在身边培养。后来考虑到庞统的年纪小,还是要系统性的学习,又把庞统留在书院。 刘表眼神明亮,赞许道:“庞统才思敏捷,很有灵气。只是庞统的性格更倨傲,加上相貌太丑,相比于诸葛亮差了很多。” 说到诸葛亮,刘表毫不掩饰的露出欣赏。 “诸葛亮不仅是文采斐然,更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他对兵法谋略,治国之术都有很高的造诣和见地。” “关键是诸葛亮接人待物极好,书院内没有说他不好的。” “这样长袖善舞,才能卓越,又没有半点骄矜自傲的小子,老夫是第一次见到。” 刘表笃定道:“你一定要把诸葛亮留下,他未来必定是宰相之才。可惜老夫没有合适的女儿,如果有女儿,干脆就联姻了。” 刘琦忍不住笑道:“我相信父亲的判断。” 刘表见刘琦听劝,心中颇为得意,赞许道:“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两人交谈着朝书院去。 马车在荆州书院外停下,刘表和刘琦下了马车,进入书院后径直来到庞德公所在的院子。 庞德公负责荆州书院的运转,事情多,很是忙碌,人苍老了一些。 可是,庞德公的精神极好。 庞德公教导这些人,更号召无数的大儒来荆州书院,心中很有成就感。这样的感觉,和在鹿门山传道授业完全不一样的。 庞德公见到刘琦,心中唏嘘。 昔年,他见到刘琦的时候很年轻,如今刘琦也依旧很年轻,却已经是摄政王。 庞德公不敢怠慢,行礼道:“老朽庞德公,拜见大王。” 刘琦拖住庞德公,神色柔和,微笑道:“庞公不必多礼,孤回到荆州,听父亲说了书院的诸多情况。书院能有今天,都是仰赖庞公的辛苦操持。” “没有庞公,就没有今天的荆州书院,更没有荆州书院的璀璨。” “父亲说书院有诸葛亮、庞统这样的人才,更有越来越多的大儒。孤相信未来的荆州书院,必定灿然生辉,人才涌现。” “这是书院之福,是荆州之福,也是大汉之福。” 刘琦沉声道:“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辛苦庞公了。” 庞德公心中也是暖洋洋的。 有刘琦的肯定,庞德公脸上也有面子。 庞德公神情谦逊,回答道:“大王过奖了,老朽愧不敢当。这一切,有赖于刘刺史的全力帮助,更有赖于书院所有老师的付出。” 刘琦一番吹捧寒暄,说道:“父亲说诸葛亮才华卓越,孤想见一见。” 庞德公郑重道;“大王,诸葛亮的确是才能卓越,有定国安邦之才。庞统这小子偏向于谋略,能治理地方,却是不够全面。诸葛亮是全才,老朽毫不客气的说,此子有宰相之才。” 刘琦心中一笑。 诸葛亮的才华,他自然是知道的。放眼历史上的所有丞相,全方位的评价,诸葛亮也是最亮眼的一小撮人。 刘琦心中迫不及待的想见一见,开口道:“庞公,安排人去通知吧。” “喏!” 庞德公应下后,安排人去通知诸葛亮,没有说是什么事情,也没有提及刘琦。 刘琦和庞德公寒暄着。 不一会儿,一阵敲门声传来,庞德公说了声进来。 嘎吱! 房门被推开,十三四岁的诸葛亮走了进来。 诸葛亮的年纪不大,却已经是剑眉朗目,双眼灿然有神,一身的儒雅气质。他身材修长挺拔,虽然才十三四岁,却已经一百七十公分,和一般的孩子已经有了差距。 刘琦心中也是赞叹。 不愧是诸葛亮。 刘琦没有说话,而是观察着诸葛亮进入房间中的神态变化。 诸葛亮扫了一眼后,也注意到刘琦,他走到庞德公的面前行礼道:“庞师!” 庞德公捋须微笑致意。 诸葛亮再看向刘琦,不卑不亢的道:“拜见摄政王。” 刘琦对诸葛亮做出判断,没有感觉到意外,颔首道:“不错!” 诸葛亮最后才看向刘表,神色恭敬,行礼道:“拜见刘使君。” 刘表瞬间明白了诸葛亮的行礼顺序,先拜见老师,再以官职论大。这样的拜见次序挑不出刺,也显不出任何的趋炎附势,不卑不亢。 刘表举荐的诸葛亮,注意到诸葛亮的举动,很是赞许,问道:“你怎么认出这是摄政王?” 诸葛亮回答道:“第一,庞师面对摄政王有些拘束,证明摄政王的身份必然高。庞师连刘使君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能让庞师如此的,身份必定比刘使君更高。” “第二,摄政王天日之表,和刘使君的相貌有七分相似,都是丰神俊朗,能通过相貌判断。” “第三,摄政王刚结束了扬州之战,军队今天回了荆州襄阳。” “第四,能让刘使君亲自陪同的人,除了摄政王,在下也想不到其它的人。” “第五,刘使君虽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那种发自肺腑的欣喜和自豪,是不一样的。” “第六,摄政王身居高位,居移气养移体,威严赫赫。这样年纪的人,有这般的威势,放眼整个大汉,也就是摄政王一人。” “第七,在下进入房间时,注意到外面有身穿甲胄的猛将,身背铁戟,目光如神,让人不寒而栗,必然是名震沙场的典韦。” 诸葛亮泰然自若,侃侃而谈道:“在下简单的粗略想了想,大致有这些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