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迁太难?不如安心干点实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7章 张校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简陋的土房里,一张书桌,一张餐桌,内里一个床榻。 以至于来了他们这些人,还需要从教室中搬几把椅子。 说实话这年头不光中西部省份,哪怕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部分城市。 落后的或者偏僻的地区,学校也都是比较困难的水平。 哪怕沈旭东上小学时,课桌也都是坑坑洼洼的十分旧的破课桌,上头甚至还有早已画好的三八线。 但东部地区随着本身城市的发展,对于学校的拨款尤其是中小学的拨款逐年提升。 不需要什么对口帮扶,上级政府批到学校的资金,慢慢开始修新教学楼或者改善校内设施就行。 反正沈旭东对于宁州市还算清楚,当年经济垫底的天门市,在他到任当年。 学校的条件也已经改善了很多,新的教学楼不是在建就是准备建。 但白山镇的这座大桥小学,沈旭东可以预计,起码未来五到十年内是不会有这种资金。 也就是说,这种接近60-70年代水平的小学,还会一直这么继续下去。 而且更重要的是,沿海省份的落后学校,其实教学楼本身还是合格的。 就是各种教学设备,师资情况比较落后,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像大桥小学如今这副模样。 只有一栋单层的砖瓦房,并且外墙斑驳的,有部分脱落。 要不是本身就只有单层,但凡是个两层建筑,就得考虑危房的危险情况。 至于这学校的校长,其实条件更为困难。 哪怕是编制内的老师,但实际生活的土房内,则是将办公室以及生活的房间都只能窝在一块。 “张校长,咱们学校一共几位老师啊?” 沈旭东刚就看到一位年纪不小的女教师在教室门口。 可能有些内向或者其他原因吧。 就待在教室门口,并未靠近,如今又已经在上课。 “就我跟我爱人两个人,我爱人算代课老师吧,姓燕。” “她由于不算编制,本身拿不到什么钱,好在李镇长从镇里给了补贴。” “不是一共有三个班级么?只有两位老师?” 一旁的沈旭文也不由惊异起来,原本他觉得物质条件差是差了点。 就是没想到比他当年上村小的条件还困难,更别提跟这年头的奉玉区里的学校比。 但这都算了,更重要的是这师资竟然就俩人,这就让沈旭文一下子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差距。 这所学校缺还不止是教学要的东西,更加缺少老师。 怕要不是这位张校长,这所学校立刻就会取消。 “我们俩轮流上课,空着的那个班级要么就上体育课,要么就自己在教室内自习。” 张老师此时也感觉出了这群人与之前的来过的领导干部不同。 之前大部分来学校的都是白山镇的镇干部,一般刚来可能会来离的较近的大桥小学转转。 但大部分来就是了解一番情况,就去到村子里转转,并不会多关注小学的实际情况。 毕竟他们大桥小学在白山镇还算不上最差,还有更加困难的小学。 而这伙人就是专门冲着他这学校来的。 并且相对的穿着气质,以及给人的感觉,可比之前的同志强太多。 “我是原先下乡来的白山镇,当时也是大队内关照我,看我上过两年高中,就让我来学校当了教员。” “这学校也是当年大队集中人手帮忙盖的,我在78年刚能高考时,尝试考了两年。” “最后没什么结果,家里本身也没什么人了,索性就继续留在了白山镇。” 这位张校长看着其貌不扬,不过真在他们众人面前交流起来,却表现的很大方。 很简单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知青来的,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了嘛。 村里出去外头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能有能力出去的都出去了。 学校也没剩什么人了,原本共四位老师的,两位退休,一位申请调走。 最后也只剩了他一人,并且大桥小学这个状况也招不到新人,只能是让妻子担任代课老师,分担他的工作。 “张校长,学校里除了师资困难外,还有什么其他困难么?” “我们是浙省来对口帮扶的同志,这次来就是想看看咱们学校缺啥的。” 对于沈旭东的话,张校长先时一愣,随后扭头看向一旁稍微年轻些的李镇长。 相比起他们这些外人,显然还是李镇长这个熟人更能让张校长放心。 “张校长,只要有缺的,都可以提,至于到时候能帮到什么程度,可以再谈嘛。” 见李镇长都支持和点头,张校长也开始思索起来。 “学校里?其实还是缺些新课本,铅笔橡皮等等一些东西,其他的若是能有个真正的操场就更好了。” 沈旭东刚也关注到了,学校实际并没有操场,就是简单的广场替代。 张校长说完又继续念叨想了起来,不过说到后头却又有些沉默。 看了看李镇长,又看了看众人,话锋一转。 “李镇长,其实学校我还能办下去。” “倒也没有太需要的,若是真的能帮扶,主要的问题不是学校,是这些孩子们的家庭需要帮扶。” “都太穷了啊,这些孩子们别看现在还在我这里上小学,再大一点,或者小学一毕业可能就不再上学了。” “都帮着家里干活,或者出去打工了,你说就那么点大的孩子,出去能干什么啊?” “好多成绩不错的孩子,都是我给劝下来继续去镇上读的初中,而且都读不安稳,随时可能辍学。”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汪教授,听到这时也有些感慨,轻叹了口气。 “唉!书还是得读,如今大学都扩招了,若是以后真能考上大学对他们算是新的开始啊。” 汪教授这么多年下来,什么困难的情况没见过? 甚至自己小时侯吃过的苦,可能比目前的情况还遭。 但现在毕竟时代不同了,苦难本身是不能比较的,也不值得比较,更多的还是感同身受。 一听到孩子们家里上学难,能供孩子读书的家庭太少。 汪教授一下子就想到他当年,自己能上学读书,家里也是举全家之力,以及当时的国家补贴才读下来的。 所以当年对沈旭东想提出的大田镇特色农业,能补贴乡镇村民收入的想法支持,也愿意献出一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