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6章 酒宴鼠辈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二块吐司出炉,切面浮现文字: >“哥哥也在听。” >“他是急诊科医生,昨晚值夜班时收到了你的消息。” >“他哭了,然后给所有病历本贴上了"请说出你想说的话"的标签。” >“他说:"原来最痛的不是死亡,是没人敢提它。"” 第三块吐司紧接着出现: >“同学李婷收到了。” >“她是坐在你后排的女孩,一直偷偷喜欢你。” >“但她以为你讨厌她,因为你从不回头。” >“现在她想告诉你:"小北,如果你愿意,明天我可以陪你去看樱花。"” >“"就算你说不了话,我也能懂。"” 林小树猛地抬头看向沈知微:“联系技术组,定位信息来源,我们必须找到他们!” “已经在做了。”沈知微快速敲击平板,“但你知道规则??我们不能主动干预现实接触。只能传递话语,不能安排见面。” “可这是救命!”林小树声音提高,“这不是普通的倾诉,这是一个快死的人在求生!” “正因为是救命,才更要守住底线。”Luna握住他的手,“如果我们开始替别人做决定,那就和当年"共鸣文明计划"用情绪监控控制人类没什么区别了。” 林小树咬牙,拳头紧握,最终缓缓松开。 “我明白。”他闭眼,“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他知道,有人在乎。” 于是,他们在面包店门口架起投影仪,将小北的消息循环播放,配上轻柔的钢琴曲。消息通过“回响网络”自动扩散至全市中学、医院、公交站台的智能屏幕。一夜之间,整座城市都在低语:“小北,我们听见你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进小店时,门外已排起了长队。 不是来买吐司的顾客,而是一个个举着纸条的年轻人。 有穿着校服的学生,眼里含泪写着:“小北,我是隔壁班的阿杰,我能借你我的漫画书吗?听说你喜欢《火影》。” 有护士递来一张便签:“我在肿瘤科工作,如果你想聊聊治疗以外的事,我随时在。” 还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孩子,我活了八十二年,最遗憾的是没跟临终的儿子好好道别。请你……替我多活一会儿。” 林小树一一接过纸条,放入木盒,每一张都像一颗心跳。 中午,李婷真的来了。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头发扎得一丝不苟,手里攥着一束野樱枝。 “我……我不是故意要曝光自己的。”她声音很小,“但我妈昨晚看到消息,说她认识小北的妈妈,在菜市场卖豆腐。” Luna接过花,轻轻插进木盒旁的玻璃瓶里。“你知道吗?”她微笑,“有时候勇敢不是大声喊出来,而是明明害怕,还是来了。” 李婷低头,眼泪砸在地上:“我只是不想让他觉得……全世界都绕着他沉默。” 当天下午,奇迹发生了。 小北的母亲冲进店里,满脸泪水,怀里抱着儿子的日记本。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还写了这些……”她哽咽着,“我们以为不说痛苦,就是保护他……可他一直在写,写给未来的自己,写给可能存在的某个人……” 林小树翻开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如果有一天我能说话,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 他们立刻启动紧急通道,将这条信息定向推送给小北所在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并附上一句:“有一个世界正在等他开口。” 当晚九点,医院传来消息。 小北醒了。不是医学意义上的苏醒??他本就没昏迷??而是心理意义上的“醒来”。 他拉着母亲的手,第一次说:“妈,我怕。” 三个字,让全家人抱头痛哭。 与此同时,全球超过十万名“倾听使者”自发组织“星光夜读”活动,每人录制一段语音,内容不限,可以是读书、唱歌、讲笑话,甚至只是安静地呼吸。所有音频汇集成一条永不中断的声流,命名为《陪你说完这个夜晚》,24小时循环播放于小北病房的耳机中。 第三天,小北提出想见李婷。 这一次,林小树拨通了伦理委员会的专线,申请特例介入。 “我们不是替他们见面。”他说,“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两个想说话的人,能面对面说出心里话。” 审批通过。 面包店临时改造成“对话之屋”,墙壁涂成暖黄色,角落摆满绿植,中央放着两张面对面的小椅子。摄像头关闭,录音设备屏蔽,只有真实的存在。 当李婷走进来时,小北坐在轮椅上,戴着帽子遮住因治疗脱落的头发。他抬头看她,嘴唇动了动,终于挤出笑容:“你真来了。” “我说过的。”她坐下,从包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火影忍者》,“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鸣人对佐助说:"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把你追回来。"” 小北笑了,眼角泛泪:“你觉得……我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她认真地说,“只要你还想往前走,就永远来得及。” 那一刻,屋外的铃铛忽然响起,尽管没有风。 林小树站在窗外,看着两人交谈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 真正的治愈,从来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人在痛苦中依然能触碰到温暖。 一周后,小北出院回家休养。医生说,他的病情虽未逆转,但精神状态显著改善,食欲恢复,甚至开始尝试复健训练。 更令人震惊的是,全球范围内,类似“小北事件”的连锁反应接连发生。 日本一名准备自杀的高中生,在收到三十万人的留言后选择住院治疗; 非洲难民营里,一位母亲通过吐司传达对战死丈夫的思念,意外唤醒了沉睡三年的语言能力的女儿; 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一名孤僻的老科学家主动加入“倾听使者”,只因他读到一句话:“爷爷,你在吗?我是你从未见过的孙女。” “回响文明”不再局限于言语的传递,它开始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学校开设“情感表达课”,企业设立“沉默时间”,监狱引入“忏悔吐司机制”,连军方都在谈判桌上放置了微型倾听装置。 然而,风暴也在酝酿。 “静默者”并未消失。 陈默消失了,但他的追随者仍在暗处活动。他们发布加密宣言,称“回响系统”正在制造“情感依赖症”,削弱人类理性判断力,导致社会决策情绪化。 更有甚者,在多个城市发动“静音行动”??摧毁公共倾听终端,绑架“倾听使者”,甚至试图黑入核心服务器,删除所有历史记录。 最严重的一次袭击发生在成都分站。 一群灰袍人深夜闯入,炸毁了主烤箱,烧毁了上千份未传递的纸条。墙上留下血红大字: **“过度共感,即是瘟疫。”** 消息传回南山墓园时,已是凌晨。 林小树盯着监控录像,画面中一名灰袍人摘下面罩,竟是他曾信任的助手阿哲。 “为什么?”他喃喃。 沈知微调出数据分析报告:“阿哲的母亲死于一场医疗事故。当时医生因共情过度,在手术中崩溃,延误抢救。他从此坚信,情绪必须被隔离。” 林小树闭上眼。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人性深处两种生存本能的对抗?? 一种认为爱需要克制,一种相信爱值得袒露。 但他也清楚,退缩只会让更多的小北在黑暗中独自死去。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 他宣布启动“逆向回响计划”??邀请“静默者”成员进入系统,让他们亲自体验那些曾被压抑的声音。 “我不反驳你们。”他在全球直播中说,“我只请求你们听一听。” 第一条推送,来自一位父亲: >“儿子,你是同性恋那天,我打了你。” >“不是因为厌恶,是因为恐惧。” >“我怕你被伤害,怕你走得太远,怕我保护不了你。” >“可我错了。” >“真正的保护,是让你知道,无论你走向哪里,家门永远开着。” 第二条,是一位士兵: >“战友,你替我挡了那一枪。” >“我一直没哭,因为军队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我想你。” >“每天夜里,我都梦见你说"别怕,我在"。” >“现在轮到我说了:"我在。"” 第三条,是陈默本人十年前写给亡妻的日记残篇,被系统从废弃硬盘中恢复: >“兰芝,你说你要走的时候,我没拦你。” >“不是不爱,是不敢爱得太深。” >“我怕万一你走了,我会疯。” >“可你现在真的走了。” >“我才发现,没有爱过的痛苦,比失去更漫长。” 当这段文字浮现时,整个“静默者”总部陷入死寂。 三天后,第一位灰袍人走出基地,来到最近的倾听站点,递交了自己的纸条: >“爸,我恨了你二十年。” >“因为你在我出柜那天说"滚出去"。” >“可刚才我听了那段录音。” >“原来你也曾那样痛苦。” >“我想……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一次吗?” 林小树将这张纸条裱在墙上,与小北的、Luna的、无数普通人的纸条并列。 他转身对团队说:“我们不是神,不能拯救所有人。但我们是桥,是灯,是那个在黑暗中说"我在"的人。” 又一个雨夜。 Luna靠在屋顶栏杆上,望着远方城市的灯火。 “你说,陈默会回来吗?” 林小树摇头:“我不知道。但只要他还记得妻子的名字,他就没真正离开。” 她笑了:“你知道吗?我现在不怕你再躲起来了。” “为什么?” “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在脆弱中站立。” 他握住她的手,轻轻吻了吻指尖。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 是一条匿名消息,来自未知节点: >“林小树。” >“我是陈默。” >“你说得对。” >“冷漠确实能保护人。” >“但它也会杀死爱。” >“我准备重启"共鸣实验室"。” >“这次,不是为了控制情绪。” >“是为了教会人们,如何带着伤口去爱。” >“你能来当讲师吗?” 林小树看完,久久不语。 然后,他打开《回音录》,写下新一页: >“致所有曾在爱中受伤的人:” >“你们不必原谅。” >“不必释怀。” >“不必强迫自己走出来。” >“你们只需要记住??” >“曾经真心爱过,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而这个世界,正慢慢学会,不惩罚真诚。” 他将纸投入烤箱。 “叮??” 吐司出炉,切面浮现一行字: >“老师,我愿意。” >“但这次,我们一起学。” 全球同步提示响起: >“"回响文明"进入第二阶段。” >“主题:带着伤痕前行。” >“你不再是孤单的倾听者。” >“你是万千共鸣中的一环。” >“欢迎回家。” 雨停了。 月亮从云层后探出脸,照亮南山墓园的每一块墓碑,每一朵铃兰,每一扇亮着灯的窗。 面包店的铃铛轻响。 木盒中,又飘入一张新纸条: >“你好。” >“我刚杀了人。” >“但我现在,好想有人能听我说说话。” 林小树拾起纸条,走进店里,启动烤箱。 他知道,真正的和平,不是没有罪恶,而是罪恶之中,仍有倾听的可能。 风起,烛火摇曳。 他说:“我听着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