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就该跟大家聊聊。
但是一段剧情没有完整写完,说浅了没意义,说深了又剧透。
现在算是阶段性的完成了部分剧情,在战斗层面上写得差不多了,还有重要伏笔没解开,也都是收尾的事情……
算是觉得,可以聊聊了。
想跟大家聊聊这段时间的写作,各行各业纯粹读者的角度也好。或有同样写作的朋友。
大家不妨一起探讨,究竟怎样处理才是更好的。
这段时间舆情之激烈,大家有目共睹。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切实伤害了一部分读者的感情,作者的确需要为此负责。
因姜述之死而伤心的人,也是真切爱着这本书的人。
我必须要认真地跟大家说对不起。
……
现在我们来聊写作。
回过头来,姜述之死,是早在开书时就定下的剧情,故事发展到今天,相信大家对此也能达成共识。
姜无量自己,包括跟姜无量一起出场的每一个人,丘吉,宋遥,管东禅……都是前面一再写过伏笔的。
他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人物。
全书写到现在,持颂“阿弥陀佛”的就那么几个。悬空寺说释迦摩尼,须弥山说弥勒。洗月庵说燃灯。妖界是妖师如来和光王如来。
“废太子囚居青石宫”,是故事开始前,就准备响在结尾的枪声。
有人说作者在书里有无限的权力,所以要承担无限的责任。
但很多时候我确切地感觉到的是枷锁??
作者并不能为所欲为。
在写姜无量和姜述的对决时,我绞尽脑汁去推演。推演他们各自的手段,布局,以及真正碰撞会发生的事情。
姜无量唯一的胜机在哪里??只有神霄战争的当下。姜望、重玄遵,姜梦熊、天妃,曹皆,乃至最精锐的军队,全都在天外。
而姜述习惯把一切攥在手心,一直到最后都是作为上位者的心态,要“考教”孩子,一边考,一边教。
他在等姜无量天心驭佛,而姜无量注定是佛。
姜无量在成佛的那一刻,已经事实上跳出了姜述为?安排的人生。
这时候的姜述还能怎么应对??只有作为预案的阴天子,还能有一线胜机。
当故事推演到姜无量引来地藏王,两超脱打一超脱,战斗的结果其实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我认为这里应当是东华阁的一个阶段结尾。
接下来写什么呢?
应该写姜述如何剑斗两超脱,打得险死还生,跌宕起伏,最后悲壮落幕。
我尝试这么写,我尝试了很多遍。
不停地写,不停地删,没有一幕是合格的。
超脱层次的战斗,本就是最难写的战斗。既要玄乎,又不能太玄乎,既要有逼格、难以想象,又不能真的让读者想象不到。
过往的每一次超脱战斗,大家都看得挺莫名其妙,也就蓬莱对龙佛,收获了比较多的正反馈。
当然我不是逃避写作难度,正如今天我也直面仙帝和无量的战斗,而是当时我越写越清晰地感觉??
这样写很难看。
应该通过这一场战斗里表达的,在之前的剧情里已经表达完了。
所以最后我选择让姜述在白骨神宫里说出那一句“不过使齐人自豪为齐人”,让他最后看一眼前方??
前方是姜无量,姜无量的背后是白骨神座。
在另一个因果时空里,白骨神座上,将发生姜望和姜无量的最后战争。
我选择让姜述和姜无量最后的对局,在那个袒衣示伤的姜青羊身上完成。
……
其实在落笔之前,我就已经对读者的反应有所预计。
而且之前的每一章,读者也给予足够的反馈。
我非常明确地感受到??大家不希望姜述死,而他正一步步走向终篇。之前很多读者的情绪,归根结底都是对这种结局的不安。
在《海上忽闻潮信来》那一章之前,我看到有读者评论“如果xxx,我就xx这本书”,短短半小时,五百多个赞。
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也是在告诉情何以甚??你最好理智一点。
所以我是非常清醒地来写作。想了又想,才做出最后的决定。
当然在发布《海上忽闻潮信来》那一章之前,我特意找了两个读者,给他们试看一部分。为了样本的有效性,我私聊的时候先问一句,“对最近剧情是否有异议”,确认是有微词的,持反对意见,但又不在褒贬两个极端的,我才开始讨论。
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类似的事情。我永远相信我写的是正确的。
可见这一次确实是有点忐忑。我不是什么坚强的人,我也很害怕挨骂,像是之前跟作者朋友聊,有时候恶评多的时候,看作者后台,一看到评论那里,就赶紧闭上眼睛。
是真的怕。
两个读者都很难过这件事情,一直在问,姜述能不能不死。
其中一个读者说,如果姜述一定要死,我不希望看到他被凌迟的过程,情愿就这么一笔带过。
另一个读者说,从整本书思考给你的建议,就还是这么写。
我当时给他们的回复是??那么还是要打一架。
因为前一个读者是建立在已知确定结果的前提下,后一个读者给予的建议并非是读者的阅读感受。纯粹作为读者来说,大家都是不太能接受这个结果的。
所以我应该详细地写姜述如何剑斗两超脱。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在思考了一夜之后,我仍然放弃了。
我发现我详写白骨神宫里最后的战斗,可能更糟糕。
因为我自己都不愿意看,不期待,我不知道它能怎么让读者喜欢。
那么其实选择题回到了最初??
要不要写死姜述。
作为这本小说的超高人气角色,从商品的角度,在陈列柜里他应该是非卖品。
在这里作者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像现在这样写。
一个是像很多人所期待的那样,姜述绝地翻盘,运筹帷幄,把一切都控制得死死的,从容捏死青石宫的反叛。
那样顶多会有一些关于“俗套”的批评,绝不会有现在这样激烈的骂声。
然后苦觉的线,观世音的线,极乐仙宫的线,阿弥陀佛,楚烈宗的布局……
这些全部可以不写。反正伏笔不掀开,就可以当做不存在。除了作者本人,也没人知道他们存在过。
回头再把另外的主线一收,这不就平稳落地了。
杀白骨大家多爱看,姜望力斗两大圣,剑诛田安平,不是很香么。
但我又想起最初我作为作者给读者的承诺??
我会认认真真地填好每一个坑,尽我所能给这个故事划下句点。
我想起最初我的感谢??
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读者,可以让我完整写出我想写的仙侠世界。
我想到故事的最开始,这本小说的第一章,最初的还真观……李一杀左光烈,即是道子杀佛子。
那个在青羊镇纠缠姜望的老和尚,究竟是因为什么,纠缠姜望。那是“观世音”的因缘。
这是一条始于信仰,而终于爱的线。
最后我完整地写了他们。
这是一九年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象的画面。
“我不想让受苦受难的他,成为救苦救难的?。”
“姜望倾姜望而斗,非倾天下也。”
……
在二五年的今天,如一九年所设想的那般推动故事。
从第一卷的结尾,到终卷的今天,永远坚定地执行写作计划。
所以我并没有改变。
那么是谁变了呢?
……
始终照顾读者阅读感受的作者,会因为照顾读者更改主线内容的,当然是尽职尽责的作者,是尊重读者的作者。
坚决执行写作计划,只想尽凡夫之力,完成理想中的创作,兑现最初的写作承诺??难道不是尊重读者的作者吗?
我认为没有哪一种是比较正确的。
只是你们眼前的这个作者,不幸地属于后一种正确。
……
今天我看到一个编辑朋友的朋友圈,他是这么说的??
环境的恶化让大多创作者比起让内容更有张力和趣味,表达更有嚼劲的主题,或是传递的情感更充沛,而是为了选择稳定去叠甲、避雷、规避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最后多在产出“非常正确但贫瘠”的内容。
我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不想贫瘠地结束这段旅程。
……
大家如果对这段时间的写作,有什么更好的思路。不妨在这一段里给我一些指点。
对于这样的剧情,这样的收尾,要怎么处理才更好呢?
建议我都会看。
……
今天的更新是“报答平生未展眉”。
原诗是对亡妻的怀念。
用在这里,是说姜望完成了对姜无量的挑战,报答姜述的“平生未展眉”。
当年的得鹿宫外,姜述又何尝不是用这一句“你做得很好”,报答那个肩负血仇的姜青羊,“平生未展眉”呢?
我曾一再地跟大家说,我会少说话,少说话。
这是本书完本前的最后一次单章。
磕磕绊绊总算也写到这一步。好与不好我已尽我所能。
我也终于快要……
报答平生未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