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幽默化三国演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章 孙权接手大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孙策躺在他温暖的内室中。 突然间,一阵诡异的阴风吹过,蜡烛熄灭又重新点亮,在摇曳的灯光下, 孙策惊讶地看到于吉竟然就站在他的床前。 孙策大声喝道: “我这辈子发誓要铲除妖孽,维护天下太平!你这个阴间的鬼魂,竟敢靠近我?” 说罢,他抓起床头的宝剑向于吉扔去,但眨眼间于吉就消失了。 这番动静惊动了吴太夫人,她听闻后心中忧虑不已。 孙策虽然身体不适,但还是强撑着起身,以安抚母亲的心。 母亲对他说: “圣人曾经说过:‘鬼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还有‘向天地神明祈祷。"关于鬼神之事,我们不可不信。 你冤枉杀了于先生,难道不会有报应吗?我已经让人在郡内的玉清观设了祭坛,你应该亲自去那里拜祷,自然会平安无事。” 孙策不敢违抗母命,只得勉强坐轿前往玉清观。 道士迎接他进入,请孙策焚香祈福。 孙策虽然照做了,但他并没有表示感激,就在这时,香炉中的烟突然升腾起来,形成了一座华丽的华盖,而于吉就端坐在上面。 孙策大怒,破口大骂,然后快步离开了殿堂。 当他走到殿门口时,又看到于吉站在那里,怒目而视。 孙策回头问随从: “你们也看到了那个妖怪吗?” 但随从们都说没看见。 孙策更加愤怒,拔出佩剑向于吉投去,结果一个人被剑刺中倒下了。 众人一看,原来是前几天杀死于吉的那个小兵,剑正好砍进了他的脑袋,七窍生烟地倒地身亡。 孙策命令将他抬出去安葬。 等到他们离开玉清观的时候,又看到于吉走进了观门。 孙策一脸戏谑地宣布: “看来这道观还藏着不少妖魔鬼怪啊!” 他随即大马金刀地往道观门前一坐,吩咐手下的壮汉们五百名,动手把这破地方给拆了。 这些壮汉们刚爬上屋顶,准备大显身手, 谁料想于吉那家伙竟站在屋顶上,把瓦片像飞镖一样四处乱扔。 孙策见状,气得七窍生烟,立马下令把那帮装神弄鬼的道士们都赶出去,然后点火烧房子。 火势刚起,于吉那厮又在火光中现身,简直就是个不死的小强。 孙策气呼呼地回到府上,结果于吉那家伙又跟个门神似的立在府门前。 孙策这下可好,干脆不进门了,直接点兵点将,带着大军出了城,安营扎寨,打算召集众将商议大事,想要联手袁绍,给曹操来个前后夹击。 但众将一个个摇头摆手,劝道: “主公您身体未愈,还是先养好身子再说,别急着出兵,咱们不差这一时半会儿。” 在那个月光朦胧的夜晚, 孙策在寨子里安顿下来, 不料那神秘的于吉又飘然而至,头发乱糟糟地像是刚从鬼片里跑出来。 孙策在帐子里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尖叫连连。 第二天,吴太夫人派人来找孙策,他只好回家见妈妈。 吴夫人一看儿子那熊样,眼泪汪汪地说: “我儿啊,你怎么变得这么狼狈!” 孙策拿起镜子一照,果然看到自己瘦得跟竹竿似的,差点儿没认出自己来,他惊讶地四处张望说: “我怎么憔悴成这副德行了?” 话音未落,突然看见于吉就在镜子里站着。 孙策吓得拍碎了镜子,大喊一声,伤口裂开,当场晕菜。 吴夫人忙命人把他扶到床上。 过了一会儿,孙策苏醒过来,悲叹道: “我这是要去见祖宗了吗…” 于是他赶紧召来张昭等一帮兄弟,还有他弟弟孙权,临别赠言: “现在天下大乱,咱们有江东的人马,三江的天险,大有可为。子布啊,你们可得好好辅佐我弟。” 然后他把印绶递给孙权说: “要是论起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你还真比不上我;但要说选拔贤能,让大家都发挥所长,保卫江东,那我可就不如你了。你得记住咱爹咱哥创业有多艰难,好好干啊!” 在一阵泪雨滂沱中,孙权泣不成声,颤抖着手接过了印绶。 孙策转头对母亲道: “孩儿的阳寿已尽,无法继续侍奉慈母。现在将这权位之符托付给弟弟,望母亲日夕教导他。至于家中的长辈和老臣们,切莫怠慢。” 母亲含泪担忧道: “只恐怕你弟弟年纪轻轻,难以担此重任,这该如何是好?” 孙策信心满满地回答: “弟弟的才干胜过我十倍,绝对能够肩负起这份责任。如果内务上有什么难以决断的,可以请教张昭; 外事若有疑难,可向周瑜求助。遗憾的是不能亲自告诉周瑜,真是死不瞑目啊!” 接着,孙策又召集自己的弟弟们,嘱咐道: “我离世之后,你们要齐心协力辅助仲谋。族中若有谁心生异志,大家就联手把他给灭了。记住,背叛骨肉者,休想躺进祖坟里!” 众弟泪眼婆娑,点头应允。 最后,他召唤自己的妻子乔夫人,深情地说: “咱俩的缘分到此为止,你得好好孝敬娘亲。等哪天你妹妹来访,记得让她转告周郎,一定要全力辅佐我弟弟,别辜负了我生前对他的看重…” 话音刚落,孙策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年仅二十六岁。 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 赋诗一首: 东南一隅独挥斥, 人称“小霸王”威风凛凛。 运筹帷幄如猛虎, 决策飞扬似雄鹰。 三江之地皆敬畏, 四海之内传芳香。 临终不忘家国事, 殷殷重托赠周郎。 ………………………………… 孙策去世后,孙权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地瘫坐在床前。 张昭见状,忍不住说道: “将军,这不是您展示泪水的时候,应该一边筹备丧事,一边处理军政大事。” 孙权闻言,迅速收起眼泪,恢复了往日的镇定。 张昭随即吩咐孙静负责丧事,亲自邀请孙权走出悲伤的阴影,来到大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孙权本人,生得一副方正的脸庞,宽阔的嘴巴,眼睛碧绿,胡须紫艳,真是英俊潇洒,气度非凡。 记得昔日汉朝使者刘琬访问东吴,见到孙家兄弟群英荟萃,便私下里对人说: “我观察了孙氏的各位兄弟,虽然个个才华横溢,气质出众,但似乎都缺乏那种命长久的福相。 唯独孙权,相貌堂堂,骨骼惊奇,简直是贵人中的战神,还有那长寿相,绝对是鹤立鸡群,无人能及啊。” 如此一番话,既展现了孙权的威严,又不失幽默风趣,让人在哀伤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轻松的气息。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孙权继承兄长孙策的遗志,掌管着江东的万千事物, 虽然局面尚未完全稳定,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周瑜率领兵马从巴丘归来。 孙权喜形于色,笑道: “公瑾归来,我这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原来,周瑜镇守巴丘,一听说孙策中箭倒下,便急匆匆地赶回来探望。 当他接近吴郡时,得知孙策已经驾鹤西去,于是他连夜赶来奔丧。 周瑜跪在孙策的灵柩前,泪水横飞,泣不成声。 吴太夫人带着悲痛,将孙策的遗嘱转告给他。 周瑜磕头如捣蒜,誓言: “我将竭尽全力,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完成先主的遗愿!” 就在这时,孙权步入灵堂。 周瑜立刻行礼,孙权深情地说: “愿你永远铭记兄长的遗命。” 周瑜再次叩首,慷慨激昂地表示: “我愿竭尽所能,哪怕是肝脑涂地,也要报答这份知遇之恩!” 孙权沉吟片刻,问道: “如今我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你有何高见来守护这片土地?” 周瑜正色道: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眼下之计,咱们必须寻找那些高明远见的辅佐,方能稳固江东。” 孙权点头称是,回忆兄长的遗言: “内政有子布打理,外事就全靠你了。” 周瑜谦虚地回应: “子布乃是贤达之士,胜任有余。至于我,才疏学浅,唯恐辜负重托。我这里倒有一人,愿意推荐给将军,以助将军左右。” 如此这般,两位英雄在悲欢交织之际,共同谋划着江东的未来, 誓要将这片土地守护得固若金汤。 在一番谈话中, 孙权好奇地问这位神秘人物的来历。 周瑜嘴角勾起笑容,回答道: “他姓鲁,单名一个肃字,道号子敬,是那临淮东川地方的风云人物。 此人胸中藏着满腹兵法,肚子里诡计多端,可谓是智勇双全。 他自小失去父亲,对母亲孝敬有加。家中财富堆积如山,却乐善好施,经常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大众。 记得当年我带领着数百号人路过临淮,粮食告急,听说鲁肃家有两个米仓,每个都满满当当有三万斛米,于是厚着脸皮去求援。 谁知人家鲁大侠二话不说,就送了一个仓库给我们,大方得让人咋舌。他平日里爱好舞剑弄枪,骑马射箭,生活自在逍遥。 后来他搬到曲阿居住,祖奶奶仙逝后,又扶灵归葬东城。他的朋友刘子扬曾想拉他一起去巢湖投奔郑宝,咱们的鲁大侠还在那儿犹豫不决呢。 现在主公您要是能快点把他招来,那可真是如虎添翼啊。” 孙权听后喜上眉梢,立刻派周瑜去请这位大才。 周瑜领命而去,找到鲁肃,两人一见如故,周瑜便将孙权对他的仰慕之情娓娓道来。 鲁肃闻言,眉头微皱: “哎,刘子扬那家伙也找我去巢湖混呢,我正犹豫要不要去呢。” 周瑜一听,微微一笑: “古人马援曾对光武帝说:‘这年头,选臣不单单是君的事,臣也得挑个好君主。" 如今咱们孙将军礼贤下士,招纳各路英杰,这样的明主难寻啊。你就别犹豫了,跟我一起投奔东吴,准没错!” 鲁肃被说服,决定跟随周瑜去见孙权。 孙权见到鲁肃,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一聊起来,简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谈笑风生,从早聊到晚,乐此不疲。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官员们纷纷散去, 孙权却留下了鲁肃,与他共度愉快的饮酒时光。 夜幕降临,两人同榻而眠,脚尖相抵,好不惬意。 午夜时分,孙权忽然来了灵感,问鲁肃: “现在汉室摇摇欲坠,天下大乱。我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渴望能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一番事业,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鲁肃回答说: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想要尊重义帝,却被项羽搅局。现在的曹操,可是比项羽还难对付,您怎么能够效仿桓、文呢? 我私底下认为,汉室是扶不起的阿斗,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为您着想,咱们应该先在江东稳住脚跟,坐山观虎斗。 趁着北方那些家伙忙得不可开交,咱们就干掉黄祖,再收拾刘表,把长江流域都占为己有。然后,您就可以登基称帝,一统天下:这才是高祖的大业啊。” 孙权听了这话,乐得差点从床上滚下来,连忙穿衣起身道谢。 第二天,他不仅给了鲁肃丰厚的礼物,还把衣服帷帐等好东西送给了鲁肃的母亲。 鲁肃又推荐了一个人来见孙权: 这位是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家伙,对老妈也是孝顺得不行,姓诸葛,名瑾,字子瑜,来自琅邪南阳。 孙权立马把他奉为上宾。 诸葛瑾建议孙权别搭理袁绍,先跟曹操搞好关系,然后再找机会翻盘。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派陈震回去,给袁绍送去了断绝关系的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