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房车去摆摊,卖着美食到处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8章 谁啊?买这么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对话今朝》一行人将全部素材拍摄完成后便回到了菌子基地门口。 一行人吃着腊肉炒菌子,喝着菌菇汤很是满足。 “万老板炒的这菌子我再吃一个月也会觉得腻。” “可不,你看碗里只见香,不见油。” 这些天,万亿在炒制菌子方面愈发熟练。 在煸炒腊肉释放油脂的过程中将菌子过油,她还进行了一些微妙的调整。 待菌子的粘液和水分被充分煸炒干后。 万亿会额外加入一道工序:将菌子和腊肉分别滤去多余的油脂。 尽管这道菜香气四溢,但如果频繁食用,对油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一额外的翻炒步骤,不仅保留了菌子的香味,还成功减少了油腻感,让天天食用的人更觉得清爽些许。 “视频都剪好了吧?一会拿给梁叔先看看,没有问题的话,今天七点就发出去吧。”红姐吃完第一碗,给自己盛了碗海菜汤。 只见碗里海菜在汤中轻盈飘舞,仿佛水中的精灵。 而芋头则沉稳地躺在碗底,散发出诱人的光泽。 送入一口芋头至嘴中,芋头煮至软绵滑嫩,舌尖一用力就化开在口腔中。 ‘水性杨花"(海菜)的鲜嫩与芋头的绵密相互呼应。 既有清新之感,又不失醇厚的口感。 “好,小汪说车已经修好了,他明天早上开车回来接我们。” 前天救援队到达后,很快便拉到了维修中心,今天全部素材已经拍好,几人也已经约好明天便可以离开山里。 “这么快啊,还真有舍不得....” “谁不是呢,这些天多有意思啊,光给陈大爷喂鸡鸭我都快喂出经验了。” “王大妈的家的猪我也喂了啊,都快下崽勒。” 很快,圆桌上的众人便陷入沉默。 众人在乡亲们家借住,叨扰了几天不仅和主人学了不少生活常识,也瞧见了不少新鲜事。 “嗨!以后有时间大家多回来看看就行了。” 饭后。 伴着璀璨的星空与虫鸣,十几人围坐在村里的一家院子内。 在仔细检查细节和画面后,负责运营的红姐便在多人注视下点击了“发送”按钮。 尽管团队一行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众多嘉宾的采访历程,但这次菌子基地之旅却与众不同。 他们因‘意外"留在了山中,得益梁叔的善良和热心帮助,在山间暂住。 而万亿的美食更是引出了梁叔的动人故事。 使他们深深沉浸在村里的热情和田野山间的淳朴生活中。 这则视频不仅是团队对这片山水的热爱与向往的分享。 更是他们个人视角下的情感流露,向大众展现了一个别样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十分钟,这则视频已经渐渐有了点赞和评论。 三十分钟,视频评论已经过千。 一小时,热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在这生活浮躁的日子里能看到这么清新的视频真的好治愈啊。】 【爷爷讲的故事是真的吗?种菌子在哪里啊?】 【视频里炒的菌子看起来真的好好吃啊,真想知道在哪里啊。】 【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想爬山了。】 【我竟然有些看不出这视频的主角到底是谁。】 是山的风景、是村里的人、是腊肉炒菌子的美味、是梁叔的动人的故事、是乡间追赶鸡鸭时的笑容.... 【看得我好想去爬山,马上出发。】 【我也是,原本想在家里躺尸的,看了视频只想出门走一走看一看。】 【我决定了今晚就吃炒蘑菇。】 ...... 第二日。 “这里是十一份菌子,和五份包浆豆腐。”万亿将打包的食物递给红姐。 按照昨晚的预定,万亿一早醒来便开始制作。 “谢谢谢谢”红姐接过食物放进车里,见其余人还在和乡亲们道别,她将万亿拉到一边细细叮嘱着: “我看天气预报明天要开始降温了,你虽然在车里做饭,但早晚温差还是要注意。” 万亿应声点头道谢。 “对了,之前专门为你炒菜录的视频已经剪好了,我发你。”话罢,红姐便通过面对面传送将剪辑好视频发送了过去。 专业人士拍摄的视频就是不一样,这条腊肉炒菌子的视频比万亿之前更为清晰,看上去很像一部‘美食记录片。" “一路顺风。”万亿弯着眉眼祝愿道。 “摆摊顺利昂,常联系。” 短暂相拥后,众人与万亿挥手道别。 ...... “我去,红姐我们上热搜了!” 《对话今朝》全体成员在回程的路上便打开各平台查看昨天的视频。 后台显示,评论和点赞已经全部显示99+。 豆音平台此时也出现了热搜词‘去山里走走吧!" 不但如此,还有不少大V进行了大量的转发和点评。 后台私信除了问山里的具体 作为首发的平台,豆音的点赞量此时已经到了80万+,其余平台也已经突破二十万。 “红姐,这些问梁叔联系方式的怎么处理呢?” 红姐沉思了片刻回道: “我先给梁叔打个电话看下梁叔平时是怎么销售菌子的,山里的 ...... 菌子基地。 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预定菌子的订单络绎不绝。 不到两小时,整个基地的菌子已经被预定出去了平常两倍的量。 三小时后。 前来拉货的卡车便已抵达门口。 “啊?摘菌子?早上不是刚摘了么,姓万的小姑娘也用不了这多吧?” “啊?不是姓万的小姑娘买,是别人?” “全都叫上啊?谁啊?买这么多?” “知道了,我喂完鸭子就过去,行~叫上老李。” 张大爷作为村里有智能手机不离身的人,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接线员”的重任。 每当菌子基地需要村民们上山采摘菌子时,张大爷便会敲响村子里的那枚古老的“铁铃”。 随着‘叮铃叮铃"声音响彻村间。 原本还在喂猪喂鸭的大爷大妈们随即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迅速集结,准备前往菌子基地开始工作。 “老李,摘菌子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