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庶子天生异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 皇十七子朱权,深得朕心!封为宁王!之国大宁!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洪武二十二年。 己巳年十二月初七,太阳日,宜出行! 这个日子注定被记录在史册当中。 当日的大朝会,还没开始,就是一片窃窃声。 朝会上,又是暗流涌动! 只是今次,没有人敢擅自出头! 因为列在前排的一众国公尚书们,没有任何指示。 就连陛下和太子,也是静待那个时刻。 没有在其它事务上,多做停留。 终于,当今日的事务全部汇报完毕,只等下朝时。 众人都以为,今日朝中异样的气氛,只是幻觉时。 大太监施理,走向前,高声传呼! “传十七子朱权上殿!” “传十七子朱权上殿!” “传十七子朱权上殿!” 一声声接力的传召声音连绵响起。 刘三吾,黄子澄,还有勉强撑着身体上朝的吕锋。 听到此,心里咯噔一声。 想起那日等在长安殿外的一个多时辰! 真是痴心错付! 最后没人搭理他们。 只有太子走时,勉强安慰的一句:放心! 其它的什么都没探听到。 这次要在殿中揭晓了吗?! 朱权早早的被锦衣卫带到奉天殿外,等候着。 此时听到传唤,快步进殿。 “草民朱权,拜见父皇!拜见太子!” 此时的朱权皇子身份已被剥夺,只能口称草民。 当然,他也就是不想多生事端,在即将就藩的当口再和人斗嘴。 此时文臣武将中,傅友德,李景隆,徐辉祖等提前探听到风声的,微微一瞥,不作反应。 军功集团,同气连枝,大多都是一家人! 蓝玉得等的消息,也都会透露给他们一些。 而文官那边就抓瞎。 刑部左侍郎樊敬,右副都御史范文从,左都御史詹微等。 看到前两日刚刚被关进宗人府的朱权,今日又出现在朝堂,皆是眉头紧皱! 老皇帝又在任性妄为! 施理慢条斯理,十分郑重的取出身后的圣旨,宣读起来。 “今有重大功绩者,朕十七子朱权!” 朱权跪在奉天殿正中央。 聆听这道决定他命运的旨意。 “年十二岁,献牛痘配方,活嘉兴百姓二十万!赐恢复皇子身份! 献深耕犁、灌溉水车、土锤等农具,大益农耕!赐金银十万两! 皇十七子朱权,深得朕心!天资聪颖,冠绝天下! 军事器械,无一不精! 身具勇力,有将军之勇! 为军解忧,为民解愁! 今特旨,封为宁王!之国大宁! 一个月后就藩,即可启程! 望谨记身份,为国守边! 无明诏不得入京!” 诏书内容,也就是上次说定的。 老朱并没有反悔。 朱权深深的呼出一口气。 就藩! 他想了十二年的目标,今日终于达成! “慢着!” 就在他准备领旨谢恩的当口,有人上前阻拦! 谁人坏我好事? 朱权抬头望去,发现此人他认识,是当初在第一次朝会上为他说话的那个范...范什么来着。 “陛下!臣右副都御史范文从,敢问陛下!” 就是这个姓范的,上次不是还替他求情,这次又来阻止?! 只听他继续道。 “陛下几日前,刚刚颁布圣旨,斥责十七殿下私自开海,触犯禁令,关闭宗人府!今日就宣布其无罪释放!是否拿圣旨太过儿戏!” 范文从驴脾气一上来,可不管老朱的心情。 也不管是不是你们父子的家事。 只要拿到朝堂上来决议的,就是国事! 不过对于他的疑问,响应者寥寥无几。 咳咳咳,或者说,没有一个人。 看看身后,没有一同站出来,纠正陛下的同僚。 他眉头更是锁紧。 “范大人,你没听到宁王殿下,献上牛痘、灌溉车等国之利器嘛。陛下这样下圣旨是有原因的。” “范大人!陛下肯定核实过,确实有功绩,才功过相抵的!大明律有规定,有大功者可抵赎牢狱杀头等罪!” 没有支持范文从的。 反倒是一片为陛下说话的声音。 这次明眼人都看到,这是一场上层双方达成默契的决定。 他们下面这些人反对有个鸟用! “范大人!直言敢谏,孤心甚慰!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太子先是对其肯定。 毕竟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还抄录在他的书房中。 人的名,树的影。 有一位如此名气的祖宗,其后人也不敢做侮辱祖宗的事迹。 而朝中就是需要这样的人。 太子也是准备对其委派特殊人物。 看到他如此反应,更加坚定心中的那个想法。 他快步走向阶碧,来到范文从跟前,附耳言语一番。 只震得范文从愣愣不能言。 再也顾不得什么陛下出尔反尔! 对于天下万民来说,如果陛下反尔一次,就能不让他们饿肚子。 他相信,子民肯定会让陛下多反尔几次! 有些时候,所有的较量对抗,都是筹码之间的对比。 我手中最大的牌是一对十,你有大小王炸再加四个二! 这样的对局,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同样,在天下万民的筹码面前,其它筹码都显得不用那么较真。 范文从眸光闪烁不停,一直频频望着太子。 此时已不再反对这道圣旨。 其它不了解内情的大臣,看到这番场景,也纷纷挠头不已。 没有人再出来反对。 朱权深深的吸一口气,高声道。 “朱权领旨!叩谢父皇!” 他深深的将头埋在双臂之间。 礼毕! 圣旨生效! 从此刻起,朱权,就有了封号宁王! 可以离开禁锢他十多年的京城了! 只是! 他本以为一切都已结束,正要起来。 却见,施理又转头,拿出另一道圣旨。 “宁王朱权接旨!” 一脸懵圈的朱权,懵懵懂懂的重新跪好。 对于大明朝的这一天的前后经过。 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大明历579年,西历1388年,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又二十七。 帝被夺皇子身份,关宗人府! 同年十二月初七,帝被特赦! 然圣旨言无明诏不得进京。 帝后入京,手持明诏,然因慧帝下落不明。 明诏真伪存疑! 此帝一生又一谜也! 帝于十二岁封宁王,镇守北元。 其乃大明未成年皇子就藩第一人。 这一段大明历史,被后世反复研究。 但后世考古学家,对明朝史料研究的时候,也曾像研究《史记》一般,逐字逐句深挖背后的故事。 两句简单的史料记录,也让后世之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对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多角度分析。 为什么要放雄才大略的十七儿子朱权,前往藩地! 直到多年后,众多人都还在分析着,朱元璋下这道圣旨时的心理抉择! 毕竟帝这一生的辉煌经历就是从这一份圣旨开始的! 是朱元璋下的就藩圣旨,开启一位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