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致暗频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年写给书友的一封信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临近龙年立春,《尼古拉·特斯拉的绳子》第一部《致暗频率》也即将完本了。 感谢书友们的“致暗忠诚”! 作者无以为报,借起点发起的新年写信活动,也给书友写一封信。 表达谢意,提前拜年! 为了便于书友阅读和快速取舍,加之作者江郎才尽,难以长篇大论,作者将按主体、主题分段完成此信。 关于读者: 书友最亲,读者第一,第一段当然要谈谈读者。 作者在起点是新人新书,作品形式“老旧”(竟然还有楔子),情节也远非直给的爽文。 刚开篇时,既期待又惶恐,当我看到读者年龄层大数据后,我的惶恐才真正开始! 《致暗频率》63%的读者是24岁以下的! 我这么说,一下就暴露年龄了,哈哈~ 很多书友叫我“大大”,后来在运营团队引导下,也有书友叫我”弦哥”。 大大、哥?我有那么老么? 为什么不称呼作者为:“小兄弟”或是“弦弟”呢? 后来才知道,“大大”是起点书友对作者的一种通用称呼(非要理解为尊称就自作多情了)。 在起点,读者的平均年龄就是远低于作者平均年龄的(布劳恩教授统计的)。 把作者的称谓往大里叫,是读者的智慧、幽默,体现了网络世界的开放和平等。 而对作者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 年轻读者能看懂吗?会喜欢吗? 果然! 《致暗频率》刚发布前几章,就有网友(不敢称书友)炮轰: “看不懂,外国地名、人名好烦呀,记不住。” “几章了,还不知道主角是谁。” 更有网友根本不看小说正文,只看简介,评价: “看这简介,能写出来吗?能不崩吗?” “一看简介就知道,不适合起点。” 运营活动开始了,引来了新读者,也引来了更多吐槽。 至此,评论者更无需看小说内容了。 作者大大又涨了一辈儿! “京爷,有钱!”刷屏了!据说“恶名”还火到了话题广场,甚至是站外! 慢慢地,有些书友开始静下心来读小说了,也有就事论事的评价了。 讨论作品,讨论内容,无论褒贬,作者都欢迎! 开始有忠实粉丝了,“致暗忠诚,为弦哥服务!”成了QQ书友群的流行口号。 运营团队开始发起各种活动,评价最新两章,在免费章节找伏笔等等。 运营问我: “为什么群里同样的人,反转的这么快,发表的评论完全不同了呢?是因为被作者回复后会得到小奖励吗?” 当然不是! 看着书友们对小说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见地独到的评价; 发现痴迷的书友找出上百处与真实事件的对应和伏笔。 再后来,发布第42章,以一个7、8岁小男生的视角观察深沉的父爱,体会温暖、柔软的母爱。作者写这章的时候,压抑住滔滔江水般的激情,以平和舒缓的文字尽可能地给读者留白。因为作者相信: 每一个男人,无论年龄,心里都住着一个7、8岁的小男生。 都有过,第一次感受到光和温暖的甜蜜。 每当遇到困苦时,总会想起, 那感觉,是糖也是药! 可是~ 我的读者能看懂吗?会共情吗? 书友们看懂了,共情了,有书友评论: “读到这一段,我已热泪盈眶!” 作者大大看到评论时,更是热泪盈眶! 曾经,有“作者大大”担心“80后”,认为他们只顾享乐,没有追求,后来到2000年,“80后”借互联网异军突起! 曾经,又有“作者大大”担心“90后”,认为他们迷恋网络,没有社会经验和责任感,后来2008年汶川地震,“90后”迸发出的责任感让担心者大跌眼镜。 如今,又有好多“作者大大”们担心“00后”了! “00后”,24岁以下,不正是《致暗频率》的主力读者群吗? 哎!这帮“倒霉孩子”呀,连我的小说看都不看,只管刷屏看热闹,一句嘲讽的酸言酸语立刻引来高楼跟帖和一众点赞。 可是,还是这群“孩子”,看了小说,认真起来之后。 作者大大惊讶地发现: 原来,“孩子们”崇尚科学,满怀好奇,有知识有思想,更有大大不及的脑洞和创造力! 移动互联网已经给所谓的孩子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吃咸盐多”成正比的千年定律已被打得粉碎。 谁说年轻人不懂呀?谁说年轻人只会冷嘲热讽呀? 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乐队主题的综艺节目,作者大大是个老乐迷,对崔大大和后来的彭叔叔情有独钟。 看那個比赛秀,作者大大想,比什么比呀,冠军一定是彭叔叔(后来果然“咸盐”定律起了作用)。 其中有一期,出来两个从未听说过的年轻人,当前奏炸响,当客家山歌的高亢转为震爆的嘶吼的那一刻,作者大大被深深震撼和感染,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把脸贴近屏幕,看那个同样炸裂的歌名: 《莫欺少年穷》!!! 作者大大问自己,《致暗频率》是写给谁的呀? 当然是写给拥有未来的人! 关于科幻: 作者理解的科幻首先区别于玄幻,分界线是“凭空”二字。 科学幻想小说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强调的是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的连接性和延展性。 人类的思想(或者叫想法)是不设限的,没有边界。 但科幻小说,尤其是所谓的硬科幻是有边界的! 关于科学的边界问题,作者在小说中已经提到,无非十六个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被证伪,能够预言。 那所谓的科学边界之内都有什么呀? 只有两个东西,一个叫公理,一个叫定理。 定理好理解,是基于科学方法,运用数理逻辑,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之上推导证明出来的。 公理是无需推导(也无法推导)的。 这不就矛盾了吗? 随便说句话,也能叫公理吗?公理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 公理是人类经验和常识的自然延伸(请注意人类包括你,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代表人类)。 这样,就好理解作者大大心目中好的科幻小说了。 作者认为,也尝试这样写作: 科幻小说是人类现有科学和技术的自然延伸。 科幻的两个翅膀——新奇性和连接性,侧重那个呢? 这还用问?辩证法嘛,既要……又要……,两手都要硬! 如果一定要排个优先顺序,作者选择连接性。 为什么呢? 新奇引人幻想,连接给人希望! 新奇爽后,你会觉得太遥远,而连接过后,你会问:“几时能?” 这就是区别! 起点上有许多定式评论,比如“打卡”、“标记”等等,还有一条,扎心大大了: 因为现实不能,所以看网文! 为什么不能?谁规定不能? 是因为没考上好学校?刚从大厂“毕业”了? 游戏太费钱?女朋友分手了? 生活不易!大大知道。 可是呀,作者大大这辈人总是放不下一个执念,那就是,写小说读小说要有意义! 人生一世不能虚度! 谁不喜欢爽呢?苦哈哈地打拼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爽吗? 还有这样的小说吗? 读时引人入胜,脑洞大开,读完,掩卷深思,畅想之后,不是把人打回冷冰冰的现实,而是重燃起读者心中的那团火。 如果此时读者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遥远、那么虚幻,能够触手可及,至少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那样多好! 若有人说:“你的科幻与现实连接得再紧,对我也没用,我本来就是科学盲呀!” 那怎么办? 不大懂科学知识,你心中的火就灭了吗? 不会吧?与科学无关但与希望有关的可干的事多着呢,比如晨练,比如与老板“智斗”。 跑题了吧?不是说科幻的连接性与读者有关,给读者希望吗? 我是小白,我能吗? 记得千禧年之交,国内某大型移动运营商,适逢手机市场大爆发,其利润和客户规模也大涨。恼人的是有两个竞争对手纷扰,运营商不差钱,向全社会重金征集广告文案。 几轮筛选过后,重金买来的广告语,只有两个字加一个标点符号: 我能! 亲爱的读者朋友,或许你正年轻,读完《致暗频率》之后,拉着罗姗娜和达芙妮的手,一起来吧!对作者大大和布劳恩教授大声说: “我能!” 关于写作: 《致暗频率》的写作手法采用了非线性叙事。 起初,给读者造成了困扰,连好心的编辑都为作者捏了一把汗。 非线性叙事加上硬核科幻,阅读有门槛呀!显然不适合起点。 编辑是对的,刚发布的时候,有读者反映太乱,看不下去。 善意的读者说,有点像美剧,就是镜头转换太快,结论还是不适合起点。 对于文学来说,起点这样的网络平台是特殊的吗? 作者大大笃信科学,信奉一元论和普适规律。 最反感人家说:“太阳系是特殊的,只有地球的多个巧合因素才可能孕育生命等等。” 但现实就是现实,线下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似乎真的是不相容的! 最有意思的是,线下和线上形成了两大阵营,而且都自认为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说回到非线性叙事,典型的代表是大导演诺兰,他的电影总是把故事线打散,时间顺序打乱。对观众来说,确实不太友好。 《致暗频率》的结构也是这样,地点在亮洲、欧洲、中东甚至大洋洲变来变去,时间从1936年到2028年跳进跳出,事件一边围绕着节拍器,另一边又为饭盒揪心。 就不能顺着写吗?为什么要这么拧巴呢? 其实,非线性叙事也有优点,就像多条簧片,把一头卷紧,另一头会自然弹开。 从弹开的一头进入,无论经由哪一片,都会觉得散、乱,没有章法。 但是,越接近卷紧的一头,越收敛,越紧张,也越有不断拧紧、上了劲儿的爽感! 内卷,向内卷,作者准备的、书友容忍的绵长的伏笔,繁杂的铺垫汇聚、爆发的时候,读者体会到的爽感是平铺直叙无法比拟的。 至此,作者大大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像线性叙事一样,日复一日地被命运裹挟着,重复着生活的剧本,变化是偶发的,无法改变是经常的。 你相信,在现实世界里,你明早醒来,会在另外一个时空吗? 你想吗? 如果做不到,你不妨注意一个可能被你忽略了的问题。 回忆,回忆过去,是非线性的! 那么,展望未来呢?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线性地看到伱十年二十年后的未来! 来吧!用非线性手法谱写你的未来吧! 活出人生精彩,体验无限可能! 龙年新春将至,作者大大提前给《致暗频率》书友拜年! 致暗书友龙年吉祥! 致极宇外扯一弦, 暗送低频入粉圈。 书页掀开三国斗, 友执评断两星悬。 龙鲸虎豹遮黑子, 年月日时数耀斑。 吉兆临春立正本, 祥云传信问君安。 《致暗频率》作者王一弦 2024年2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