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总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1章 君子佩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当嘉靖越过天下士人在承天门外“应民所请”之后,这一切的发生便已然成了一个必然。 终究会有人意识到可以利用百姓向朝廷施压,区别只在于原因与形式。 庙堂上的纷争,终究成了导火索。 就在京师的孩童将最新一版的传单塞遍整个京师之后的第二天。 唱报先生们也好似是提前得到了消息一般。 一大清早便开始唱起了昨日所散之报。 “太祖高皇帝所定之旧法,巍然老矣,今日之大明,非一剂猛药而不可救,救苍生黎庶者,新法也!” “……” “我辈食君之禄,自当誓死卫我朝之祖宗家法,以报列祖列宗于地下,国朝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朝。” “……” 两股极端的声音响彻京师的大街小巷,遴选着被他们选中的受众。 一大清早,陶大临便直接被诸大绶在家中给揪了出来。 “念斋!大喜,大喜!在京士人群情激奋,已然准备伏阙进谏,废新法除奸佞了。” 听明白了事情原委的陶大临闻言亦是喜极而泣。 他万万没想到印两张破纸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国有诤臣,家国幸甚,社稷苍生之福啊,端甫,快引我去。” 刑部衙门外,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在等着陶大临露面。 就在陶大临露面的那一刹那,诸大绶便应景的哭出了声。 “陶公乃五柳先生之苗裔,焉能至此啊!” 诸大绶的哭声吸引了所有士人的目光,面前群情涌动的士人陷入了沉寂,片刻之后人群便骤然炸开了锅。 这些士人就好似是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一般。 “进宫见陛下去!” “犹为加冠之太子,如何治天下!” “……” 诸大绶跟陶大临两人闻听此言,美的鼻涕泡都快冒出来了。 “诸位先生,我等同去!同去啊!” 诸大绶的声音都已然微微嘶哑,却仍旧在摇旗呐喊,带着刑部外的士人向紫禁城的方向涌去。 “立言立行,就在今日!” 五柳先生何许人也,士人焉能不知? 忠孝节义之故事,士人焉能不效? 自家白花花的银子,焉能散给百姓?! 千载难逢的忠孝两全,这些士人,是抱着成圣的念头去的。 这些不仅仅是在京的士人,还有不少往年的举人提前入京准备明年的春闱。 浩浩荡荡近千人的队伍绵延在大明门外。 只不过他们注定不会取得压倒性优势,你都压倒性优势了,别人还怎么赚钱? 一个青衣小帽随扈打扮的年轻人丢掉了自己的主人,仓惶跑进了一家茶棚之中,径自来到了唱报先生的面前。 “先生,大事不好了,近千余士人,往承天门去了,他们是要逼陛下废新法行旧法。” “一场己酉之变死了那么多人,太子爷豁出去命换来的新法,马上就要废了!” 那随扈倏然泪下,茶棚内却不似刑部外那般沸腾,反而是一片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平民的愤怒,从不似士人那般张扬。 但这不代表这股怒火不会倾泻。 “世官世兵……我爷爷就给百户种地,我还给百户种地,现在他们要我的儿孙继续给百户种地,狗官欺人太甚!” 一声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怒骂,却彻底引爆了百姓心中的怒火。 当第一个人站出来时,一切便已然没有回头路了。 越来越多的人连手上的活都扔下不管,径自朝着大明门的方向涌去。 双方均已红了眼,自认为自己手握大义,绝对听不进去对方是在说什么。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只剩下了一个。 要么解决对方,要么被对方解决。 这不是一次伏阙谏言,而注定是一场遭遇战。 没有谁先动手一说,准确的说,是所有人一起动的手。 起先时只是赤手空拳,而后便有人捡起了路边的搬砖。 “家国大事亦是尔等这些贱民可以置喙……”那士人话音未落,一记板砖便直接砸到了他的脸上。 “圣人是教人向善的,你们这帮人也配自称圣人门生?!” 这些士人明显不是平民的对手。 只不过,这里是大明门,在大明门的侧旁,便是六部衙署跟五军都督府。 “詹部堂,再不派人出来缉拿乱民,读书人的种子便要被斩尽杀绝了!” “我表亲在五军府当差,诸君顶住,我这便去搬兵去了!” “……” 听着被外面的人敲得“砰!”“砰!”作响的大门,詹瀚的额头上已然布满了冷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部堂,我们也不清楚啊!今晨不知为何,忽然就打起来了,咱们刑部这几个人就算是全去了也不够啊!” “礼部那边的人露面没有?” 爬上房顶的胥吏开口道:“开了,部堂,刚开,礼部的人刚出来!” 听到这里,詹瀚这才好似是抓到了主心骨一般。 “快,开门,你们跟着礼部的人同进共退,另外备车,我现在便要进宫去。” “喏!” 先是六部的胥吏,而后不远处五军府的军士也参与了进来。 只不过这些军士跟胥吏也各自有着各自的立场,场面一度再度焦灼起来。 直到陆炳带着缇骑自承天门而出,才逐渐的将局面控制下来。 锦衣卫缇卫,早已不似明初,多以勋贵庶子即朱希孝这帮人充任,这帮人是官家的人,却又常年受士人排挤不习孔孟,没有鲜明的立场,反而成了压舱石。 大明门下,两伙人被缇卫的战马强行分开,但叫骂之声依旧此起彼伏。 朱希孝怯生生的低声道:“大都督,咱们现在怎么办啊!诏狱没这么多牢房啊!” “疯了,全都疯了!”陆炳红着眼,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手却是一直在抖。 入朝这么多年,这是陆炳第一次感觉到这么强烈的生命威胁,这些人不是鞑子,是大明的子民,内讧永远比外患可怕的多。 杀了百姓,陆炳要挨参,动了士人,陆炳更要挨参,若是方才的锦衣卫跟着一并闹起来,陆炳下场怕更是危险。 “等宫里消息,先不要妄动。” “喏!” 强行恢复镇定的陆炳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这才渐回过神来。 不待陆炳开口,身后的士人中却是传来了一个声音。 “诸位,君子佩玉!这些玉佩就当时我送给诸位的,还请诸位勿忘我怡春堂亦曾尽力!” 脸上搬砖印痕尚未退去的陶师贤却是直接从那士人手中接过了玉佩,直接朗声道:“诸君为我陶家之事死义,我陶家焉能让诸君破费!” “我陶家有的是银子!今日在场诸君,此佩人手一块!去我陶家支取银两!” 在场的士人无不欢欣鼓舞,哪怕这块玉本身并不值钱,只是那家名叫怡春堂的古董行平日里压仓的玉石,但意义已然远超其本身价值。 只有方才拿出玉佩的士人的眼神却好似宛若看到了猎物的豺狼一般。 陶大临身系玉佩,朝着远处的百姓怒斥道:“尔等拦下的只是血肉之躯,拦不下的却是我大明的烈烈忠魂!千载之下,自有青史为我等正名!” 陶大临说的是什么,没有人在乎,但所有人都看到了那块系在陶大临身上不停晃动的玉佩。 只不过有没有这块玉佩都不会影响事情的走向。 而那些参与其中的商户,已然投入了太多的本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回血的机会。 就在大明门下打成一片时,京师袁氏制衣坊跟几家染坊的红布便被王少甫全部买下。 “街坊们,效太祖高皇帝之故事,红巾裹头,这些红布,就当是王某送与各位的!” “当年太祖高皇帝,就是裹着红巾从凤阳一路打到了燕京,我看谁敢说咱们不孝!” 仅一日之间,怡春堂的玉佩跟京师的红布便被一扫而空。 无论是红布也好,玉佩也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比唱报挣钱多了。 鄱多拉魔盒的盖子,被彻底敞开了。 当看到面前白花花的银子跟一串串的铜钱时,任凭是谁也不可能再有理智了。 —— 清宁宫中。 “严嵩在哪里?徐阶在哪里?!” “殿下,前日严阁老受命去拜谒七陵了,徐部堂现在礼部坐镇亦无谏言啊!” “好一个贾生,好一个晁公!事到临头,我大明的阁老重臣,一个个躲得这么远?!” 高拱沉吟许久后,径自跪倒在了朱载壡的面前。 “殿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京师怕是要生大变故了,马上调缇卫动手,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方能速见成效啊!” 朱载壡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奏报,已然蹙紧了眉头。 “不行……再等等。” “殿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高拱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在殿中踱步起来:“殿下,待到京师大乱,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朱载壡喘着粗气低吼道:“可乱京师总比两京一十三省全都乱了要好啊!朝廷不能不变法!只有在京师,咱们才能看的清楚!” 张居正亦是跪倒。 “臣附议。” 见到张居正这么说,朱载壡才一屁股靠在了椅背上。 “传令陆炳,将所有人全数释放。” “喏。” 传令的小黄门倏然而去,朱载壡抬起头看向了张居正。 “张先生再去一趟刑部吧。” “臣领命。”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