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踪穿从下药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万人坑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王爷也想了半夜,还是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皇上。 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下朝之后,王爷并没有走,而是去了乾清宫。 小太监看见雍亲王来了,进去给皇上禀报。 康熙皇帝“老四来了,可有说什么事?” 梁九宫“王爷并没有告诉奴才,奴才不知道。” 康熙皇帝“那就让他进来吧!朕倒要看看他今天想说什么?” 雍亲王走进乾清宫,给皇上行“儿臣参见皇阿玛!” 康熙皇帝批着手上的奏折,头也不抬的问“老四,今天怎么想起跑来朕的乾清宫来了?有什么事,刚刚在朝上不能禀报的” 雍亲王看着满殿的宫女太监,觉得事情不能这样说,要是不小心泄露了消息,事情恐怕更不好处理。 包衣可是管着皇室的吃喝拉撒,任何事情都是包衣管着的。 这要是泄露了消息,万一对皇阿玛或者自己不利,该怎么办? 雍亲王站在殿下,什么都不说。 康熙皇帝等了半天,也没等到雍亲王说一句话,抬起头来,看着雍亲王说“老四啊!怎么,你今天是来朕的乾清宫发呆的?” 雍亲王,看着太监和宫女。 康熙皇帝立马知道有什么事情,而且事情还不小,怕自己这里有奸细。“你们都先下去吧!” 宫里的宫女太监们都悄悄的退下,看到人退下了,雍亲王才说。“皇阿玛,三个月前儿医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无意之中听到两个百姓在说鸡蛋的价格。 发现和宫中供应的价格相差太远了,儿臣便仔细的去查了一下。 然后儿臣还顺便的查了一下民间大部分东西的价格, 然后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和皇室供应的价格相差甚远。 皇阿玛,这是奏折请看。” 康熙皇帝听了这话,慢慢坐直了身子,水至清则无鱼,自己一直知道下面的奴才有贪。 但是并不知道贪了多少,看到雍亲王帝上来的奏折。 上面是用表格写的,一目了然,康熙皇帝越看越生气。 自己都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了,这点忍气的功夫还是有的。只有那越翻越快的奏折,才能看得出他的心情。 老年的康熙疑心特别重,觉得雍亲王不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毕竟德妃就是包衣出身。 试探到“老四怎么想着去查物价了?这个事情朕知道了,朕会处理的” 雍亲王“皇阿玛,既然知道了,儿臣告退” 康熙皇帝“近来德妃对你可还好?” 雍亲王“不管母妃如何?儿臣始终记得,儿臣姓爱新觉罗” 康熙皇帝听到之后,一瞬间有个感悟。当年自己让大阿哥和太子相争,是不是错了。 当年太子是自己按照一个君王来教的,登位一定会是个明君。 可一瞬间的感悟能有多久? 康熙马上就放下了这个念头,并不喜欢儿子惦记自己的龙椅。 却把雍亲王有一颗公心的事情记了下来。 什么叫大权在握!什么叫雷厉风行!又是什么叫滴水不漏!雍亲王算是被康熙皇帝上了一课。 第一天,康熙以放阴祈福的名义,强行的,把后宫中所有20岁以上的宫女全部放出。 这其中当然是包括各宫后妃的心腹,可是康熙皇帝说放就放,谁也没办法抵抗。 第二天,康熙皇帝以宫中缺人为由,调了大批的行宫宫女太监回来。 虽然很多人觉得奇怪,但康熙皇帝已经在位多年,无人敢说一句。 第三天,直接派了御前军队把守各宫,任何人不许出门。 出来乱逛者,杀无赦。 暗中传递消息者,杀无赦 宫中一副戒严的形式,引起了各位皇子的议论。 却又不敢做什么?康熙皇帝一个人可以把他们其余的人压的死死,不敢动弹。 宫里宫外都在怀疑是否是有人造反。 第四天,康熙皇帝叫自己的心腹掌控御膳房,还大肆清理御膳房的人,是包衣世家的,受过包衣世家恩惠的,一律清走。 这让不管是后宫,还是前朝的人,都感觉到了风雨欲来, 还是不小的雨,也不知道是谁惹怒了皇上。 各大朝臣开始自查,生怕是自己一脉的势力惹怒了皇上。 还没来得及查,康熙已经开始抄家了。 小的包衣世家,皇上的人,带着军队在前面抄!抄!抄!,户部尚书带着人在后面清点点乐开了花。 觉得这种事可以多来一点,每个部门每天都在伸手向自己要钱。 皇上满足了他的要求。 傍晚抄家才停,天刚黑,又被叫来了,开始打着火把抄家。 抄的就是大的包衣世家,这其中包括生养了生养了皇子的母家。 乌雅家(四阿哥,十四阿哥)章佳(十三阿哥)万流哈氏(十二阿哥)戴佳(七阿哥)卫家(八阿哥)。 这些包衣世家都凭借着自己家族的女儿生了阿哥,个个贪的脑满肠肥! 没抄几家呢!国库就满了,把消息送回宫。 康熙听到了,照样批着奏折,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语气平淡的好像吃饭一样说“在开个库房放东西吧! 去城外,找个人少地广,不能种庄稼的地,挖个大坑。 注意别污染水源了。” 梁九功听了心里很害怕“奴才明白” 康熙“顺便修个小场地,到时候有人要用。” 梁九功“奴才马上去。” 康熙批着奏折,从头至尾,一丝一毫多余的动作。 人抓的太多,牢里都关不下了。 朝臣知道了消息,和包衣有亲的都奋笔疾书的写着奏折。 希望皇上仁慈,过多的杀戮有损皇上仁义的名声。 可是还没等他们,上奏折呢,就听到户部尚书再说,昨天在谁家抄了多少银子,在谁家抄了什么金银财宝? 朝臣们把折子紧紧的放在兜里,不敢拿上去。 然后康熙还安排朝臣和一些包衣的家主,一同去看。 杀头,杀了连收尸都不行,全部被扔进坑里。 整整砍了三天,把坑都填满了。 然后起个坟堆,立了个石碑。 石碑上清楚的刻着,某某家族贪污多少,于是杀了多少人在这儿躺着。 还专门让人传唱此事,打的就是让那些包衣遗臭万年的主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