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丞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06,千古一羽终飘去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诸葛瞻自从穿越过来之后,就没好好休息过,再加上这一连串的变故,精神已经支持不住了,现在大局已定,顿时就支撑不住,昏睡了过去。 众人大惊,赶忙招来军中医者。 好在诸葛瞻只是太过劳累,并无大碍。.M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要是诸葛瞻真的出了问题,在座的这些人都能羞愧死。 大军一路返回南郑,并将消息传回成都。 有大臣顿时跳将出来说诸葛瞻擅杀朝廷大臣,跋扈至此,应该押回成都听候朝廷处理。 刘禅顿时大怒,将说这话的大臣狠狠的怒斥了一番。 在刘禅看来,杨仪不仅不认自己的天子符节,甚至还想杀诸葛瞻,简直罪该万死。 诸葛瞻杀了他,一点也不过分。 所以刘禅不仅怒斥了那位大臣,甚至还同意了诸葛瞻从轻处置魏延的建议。 消去爵位,由征西将军降为偏将军,不过却让魏延领汉中太守,防备伪魏。 这个处置看似很重,实际上已经是从轻处罚了,否则以魏延的行为,削为庶民都不为过。 诸葛瞻昏睡了一天一夜,最后是被饿醒的。 诸葛瞻睁开眼睛,便看到了李球这个黝黑的大脸。 是的,李球亲自守在诸葛瞻的榻旁。 诸葛瞻心中不由一暖。 李球看到诸葛瞻醒了过来,顿时大喜:“中郎将你醒了。” 还没等诸葛瞻说什么,李球顿时跑出去把消息传了出去。 趁着这会功夫,诸葛瞻吃了一些东西,洗漱了一番,总算是恢复了精神。 而北伐大军的将领也都陆陆续续的赶到了这里,此时他们已经在南郑城中了。 诸葛瞻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父亲灵柩在哪里?” 众人闻言顿时不由悲戚。 此时他们才想起来,诸葛瞻这是在守孝期间,他本可以不理这些事情,为父守孝大于天。 诸葛瞻这完完全全就属于是夺情。 当下众人也未多言,带着诸葛瞻来到诸葛亮的灵柩之前。 看到诸葛亮灵柩的这一刻,诸葛瞻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的就留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后世诸葛思远对诸葛丞相的崇敬和缅怀,更夹杂着原来这具身体的孺慕之情和痛失父亲的悲伤。 诸葛瞻一身素衣,眼泪肆意横流。 这位千古一羽,大汉最后一位丞相,蜀汉的擎天柱就这样安静的躺在了棺材之中,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对大汉的不舍去找昭烈皇帝去了。 留下了妻儿,留下了风雨飘摇的蜀汉,留下了千百年的遗憾和意不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众人尽皆默然,静静的看着诸葛瞻,他们对诸葛瞻的心情多少都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良久,诸葛瞻哭的眼泪快要干了,然后哑着嗓子道:“诸位,我要在此为父守灵七日,七日后按照我父遗命归葬定军山,你们也不必都陪着我,有事情的皆各归其位吧,以免离位太久,军心震荡,切不可因私废公才是。” 诸葛亮生前遗命,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吾之葬礼无需隆重,一切从简,由吾儿思远守灵即可,切不可惊扰朝廷以及大汉百姓,如若国家需要,陛下也可夺情使用思远,不必为老臣挂念,只需君臣一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老臣与先帝就足以瞑目了。 最终众人商议,由关兴、张苞以及姜维留下陪着诸葛瞻守灵。 远在成都的黄月英、诸葛怀已经从成都出发,不日即到。 诸葛亮的灵堂便在南郑搭建了起来,前来吊唁的人很多,虽然诸葛亮生前遗命说不许惊动朝廷和百姓,天子刘禅也禁制大臣前往南郑吊唁,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赶在了刘禅发布命令前赶了过来送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汉丞相一把。 即便是益州本土派的人士也来了代表性的人物,谯周。 对于谯周这位堪称蜀汉投降派的头头,诸葛瞻内心的感受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此人个人品行没有问题,而且学问深厚,是蜀汉屈指可数的大儒之一。 另一方面此人对恢复汉室并没有什么积极性,多次反对东征和北伐,是益州本土派的旗帜性的人物。 当然,人家来吊唁,诸葛瞻自然不可能冷面相对,躬身谢过之后,诸葛瞻对谯周道:“允南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谯周身长八尺,衣着简朴,面容严肃。 谯周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但还是与诸葛瞻来到了后堂。 诸葛瞻开门见山:“允南先生,我有一疑问,还请允南先生为我解答。” “何事?” “汝等益州大族是否认为还于旧都兴复汉室无望了?” 此言一出,谯周内心一震。 这种事情是能拿到面上来说的吗? 谯周立刻否认。 “思远何出此言,还于旧都兴复汉室乃是我大汉朝廷上下一致的愿望,益州大族怎会有这等大逆不道的想法。” 诸葛瞻有些红肿的眼睛直接看盯向谯周:“允南先生何必诳我,如果你们真的这么想,为什么还要保留私兵。” 益州本土派之所以强烈反对北伐和东征,主要就是触犯到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北伐并不是很积极,尽管先帝和丞相多次打压,但是碍于还需要他们,也不敢太过。 于是蜀汉便有了一大顽疾便是益州大族的私兵。 后来邓艾打到成都,刘禅之所以投降,就是因为益州本土大族根本不再支持刘禅,刘禅想不投降也不行了。 否则,这些大族就敢夜开城门,喜迎王师。 诸葛瞻要为诸葛亮守孝三年,这三年诸葛瞻的目标便是收集这些大族的信息,然后彻底将这益州本土派的实力化归国家的实力。 诸葛瞻现在逼问谯周,是怜惜谯周的才能和名声,给他一个机会。 当然,这就要看谯周识趣不识趣了。 如果识趣固然最好。 如果不识趣,蜀中孔子又如何? 诸葛瞻不吝手中长剑。 一个蜀中孔子可救不了蜀汉,更无法让大汉还于旧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