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权不下乡,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完全依靠当地的乡绅地主,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地方宗族的势力都异常强大。
朱允熥动用了一万京军,近二千名国子监生,历时两个月,在南直隶的一百多个县核查田亩数。
总人数的确很多,但平均到一个县,不过120人,力量就显得很薄弱了。
即使这120人全部一心为公,想要清查出一县的田亩数,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当他们到了当地,很快就会面临当地乡绅地主的拉拢收买。
这就是朱元璋历时十二年,才于洪武二十六年初步查清全国田亩数的原因。
可是仅仅过了五年,全国上报下来的田亩数就由850万公顷下降到800万公顷。
平均每年有近10万公顷土地凭空消失。
按照这样触目惊心的下降速度,四十年之内,全国将损失一半的赋税,国家财政将面临破产。
事实上,明朝就是因为收不上来税,而活活穷死的。
文华殿中,朱标和朱允熥的面色都异常凝重,他们将展开一场国战,这场国战就是整顿县一级的吏治。
只要吏治够黑暗,足够腐败,不论朝廷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执行到基层都会荒腔走板,最终为当地官僚、士绅、豪族、乡贤害民的工具。
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
朱标对杨士奇说道:"自古治国,吏治清明是第一要务,卿作为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吏,有何建议?"
这是一个极宏大的题目,根本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杨士奇沉思半晌,说道:"自古澄清吏治,无非是严明法纪,加强监管考核,依据政绩决定升降,奖廉惩贪,奖勤惩懒,奖能惩庸,除此之外,臣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子。"
朱允熥说道:"南直隶、北直隶及十一个布政使司,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二个县,一个县里有县令,县丞、主薄、典吏、教谕、训导、杂职。"
"这些官吏官阶虽低,却是一县的父母官,他们如果清正廉洁,则是一县百姓的福气;他们如果贪赃暴虐,则一县的百姓遭了殃。"
"县下面又是里,南北各省共有七万里,每一里的里正都担当着上传下达的重任,干系十分重大。"
"若里正是忠厚老实之人还好,尚可以造福乡里;如果是奸恶狡诈之人,则为害乡里。"
"吏部有什么办法对县乡进行监管,卿可具责道来。"
杨士奇是从最底层提拨上来的,对底层的运作模式再清楚不过了。
他说道:"俗话说,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古往今来,朝廷的监管顶多能到县,至于乡里,则实在无能为力。殿下别小看里正不入流,但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县的县令新到任,首先就要笼络住当地的巨族,然后就是要结交当地的士绅。里正非巨族,非士绅,却也不容小觑。"
"但凡赋税征收,徭役征发,治安维护,盗贼缉拿,没有他们的参与,根本无法完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令虽是个小官,做起来却极难。"
"朝廷派往各县的县令,大部分是科举出身,对县里面的事务一知半解,对乡里面的事务则一窍不通。"
"老实些的难免被欺瞒被架空,暴虐些的则会与当地的豪族狼狈为奸,贪赃害民。"
"因此臣认为,如果能够管好县令,则吏治澄清了一大半。县令只有一千多人,如果肯下力气,还是管得过来的。"
朱允熥问道:"一千多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何管?"
杨士奇说道:"臣主张采用明察暗访的方式,对所有的县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廉能者留任,庸懦者罢免,贪赃害民者交部议处。"
朱允熥笑道:"合格者恐怕不多,空出的职位总得有人顶替,仓促之间,哪里找得到那么多人?"
杨士奇道:"永乐二年,朝廷曾派出大量的新科进士到全国的各个县历练,原定为三年后再考核了再定升黜的,既然现在急需人才,臣认为可以今年就考核,择其优者,充任县令、县丞、主簿。"
朱标表示赞同,“此次考核需得认真对待,不可敷衍了事。可从六部九卿中挑选得力官员,组成考核团队,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朱允熥补充道:“不仅要考核官员的政绩,还需考察其品德操行。凡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者,一律严惩不贷。考察应该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每到一县,一部分人明察,一部分人暗访。”
杨士奇提议道:“此外,还应鼓励民众举报不法官员。凡举报属实者,予以重赏。如此一来,方能让那些贪官污吏无所遁形。”
朱标点头称赞:“此计甚妙。只是,这需要广泛宣传,让百姓知晓。”
朱允熥插话道:“可通过告示、宣讲等方式,告知百姓。同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接收和处理民众的举报。”
朱标露出满意之色,“此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吧。务必要将此事办好,以整肃吏治,重振朝纲。”
杨士奇领命后,便着手挑选考核团队的成员。
经过一番筛选,他从刑部和都察院中选出了一批忠诚正直、精明能干的官员。
朱标亲自在文华殿召见了这批官员,勉励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与此同时,朱允熥也在积极筹备宣传工作。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最浅显易懂告示,里面净是些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号召百姓踊跃举报不法官员,只要查证属实的一律予以重奖。
这份告示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在传唱。
永乐三年七月,考核团奔赴大江南北,一场声势浩大的肃贪行动拉开了序幕。
朱允熥又对朱标说道:"这一次整肃行动意义深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儿臣想要微服私访,了解最真实的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