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设置以"两京十三布政司",其中,南直隶的实力鹤立鸡群。
洪武二十六年,南方夏税秋粮第一名为南直隶,高达724万石,第二名为浙江,达238万石。
北方夏税秋粮第一名为山西,达298万石,第二名为山东,达260万石。
从洪武三年起,乡试录取名额,南直隶独占100人,其余各省23——40人不等,时人感叹:"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
苏州府和松江府赋税稳居全国前二。
南京和苏州丝织业独领风骚。
盐业重镇扬州富甲天下。
还有军事重镇徐州扼南北交通要道。
龙兴之地凤阳被设为中都。
南直隶境内有长江、淮河横贯东西。
又有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
直到大明灭亡,朝廷的公文中经常见到的几个字:"南京国本"
北方每有用兵,南京都是最坚强的武力后盾,北京能够存在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南京抽调转运财赋。
朱允熥在南直隶真大张旗鼓核田归税,为摊丁入亩作准备,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南直隶十四府的知府联名向朝廷上奏疏,声称:
"洪武二十五年刚刚核查完田亩,仅仅过了六年再次核查,打破了十年一查的惯例,民心不安。现在正是征收夏粮秋税的关键时候,如果因此耽误了赋税的征收,就有些得不偿识了。"
朱标一向好脾气,看了十四名知府的联名奏疏之后,也是怫然不悦。
他在文华殿召见文武群臣,说道:
"南直隶十四知府联名上奏疏,说核田归亩操之过急,还说如果强制推行的话,就会影响今年夏粮秋税的征收,卿等怎么看?"
核田归亩在南直隶己引起轩然大波,朝廷官员七成以上与核田归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对此也颇有微词。
兵部左侍郎齐泰是应天府溧水人,拱手说道:
"臣认为南直隶各个知府的担忧不无道理,前几日臣的祖母过八十大寿,臣回乡省亲,乡中父老亲友就向臣打听,为何朝廷会提前三年核查田亩,对摊丁入亩有颇有微词。"
齐泰是洪武十七年应天乡试第一名,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名,是南直隶久负盛名的才子,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
洪武二十七年,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被雷击中,朱元璋要挑选在朝中为官九年以上,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前往祖庙祭拜。
齐泰符合条件,被选中。
途中,朱元璋询问边境将领的姓名,齐泰对答如流,又问以天下山川地形,齐泰拿出袖中图籍,上面标满了简明扼要的标记。
朱元璋大为赏识,第二个月就提拨他为兵部左侍郎。
齐泰人品好,才干佳,为人又很谨慎,朱标对他也很倚重,准备以齐泰取代年事己高的兵部尚书茹瑺。
都察院佥都御史陆兰芳拱手说道:"陛下,齐泰所言,正是臣所要说的。臣乡中的父老也向臣打听,朝廷核田归税摊丁入亩,意欲何为?直言此举甚为扰民。"
陆兰芳的话音刚落,就有大批的官员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核田归税,摊丁入亩。
朱标早料到是这种局面,看了朱允熥一眼,说道:"太子,你说。"
朱允熥环视众人一周,沉凝道:“众爱卿,我大明建国已近三十载,税制己经到了。”
“况且,核田归税、摊丁入亩乃是利国利民之举,不仅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更能减轻百姓负担。
至于诸位所担心的影响税收一说,孤认为,只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百姓知晓此政策的好处,便不会影响税收。”
齐泰说道:"殿下,朝廷推行何种政策,都要兼顾民心和民意,绝不可操之过急,而造成大的动荡。民间普遍对税制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臣坚持认为,此事宜谨慎。"
朱允熥:"卿所说的,民间普遍反对税制改革,有何依据?"
齐泰:"在席间,臣乡中父老亲口讲的,臣亲耳听到的,岂能有假?"
朱允熥冷笑道:
"能够和堂堂兵部左侍郎同席的,想办也不是寻常之辈。他们家中,想必都有良田千亩,家资巨万吧?核田归税,摊丁入亩,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齐泰,你不妨到乡间田野去走一走,问问那些少地、无地的贫民,看看他们是支持核田归税,还是反对核田归税。"
齐泰脱口而出:
"他们没有田,自然支持核田……"
朱允熥打断道
:"这不就对了吗?有田的反对核田,无田的支持核田。有田的占一成,无田的占九成。究竟是一成的人代表民心民意,还是九成的人代表民心民意?"
齐泰被驳得面红耳赤,却根本不服气,抗然答道: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士,排在第二位的永远是农,硬要那些无地的人是民,那也是贱民,他们人数虽多,却代表不了民心民意。"
朱允熥眼神犀利,朗声道:
“齐泰,你这是什么话!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难道民也得分成三六九等,上等民的疾苦才叫疾苦,下等民的疾苦吗?”
"孤问你,陈胜吴广因何而反?张角张梁因何而反?黄巢因何而反?"
齐泰答道:"殿下说的这些人,都是天生的反贼,是乱民。"
朱允熥大怒:"暴秦无道,天下苦之,于是才有陈胜吴广之乱。你说陈胜吴广是乱民,岂不是在替暴秦张目?既然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算乱民,那么,皇祖起兵反抗暴元,又算是什么?"
齐泰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不敢多话。
朱允熥顿了顿,继续说道:“阡陌相连者,偷逃税赋;无立锥之地者,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你们自己说,这公平吗?正义吗?一个不公不义的朝廷,怎么能长久?你们不要小看那些贱民,成千上万的匹夫愤怒了,也必定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
父皇轸念民生多艰,欲实行核田归税、摊丁入亩,均平天下,以解升斗小民之苦。尔等身为臣子,不思报效君恩,只顾自身利益,对得起皇祖的在天之灵吗!天街踏尽公卿骨,府库烧成锦绣灰,你们们是真的忘了吗?”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
朱标暗自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然而,那些利益受损的大臣们却交换着眼色,显然并不服气。
朱标深知变革之路艰难,说道:
“太子之意,即是朕意。此事关乎大明国运,朕决意推行到底。南直隶的十四名知府不是联名反对吗?那好,既然不能与朕同心同德,朕就将他们集体免职!”
文武群臣无不目瞪口呆。
朱允熥亦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