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9章 军屯田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马哈木心满意足地走了,临走时,朱允熥亲自送到昌平。 马哈木感激不尽,左单膝下跪,右手握拳抵肩,说道: "尊贵的皇太子殿下,我只后悔归顺朝廷太迟了,从前做了太多错事,今后一定竭尽所能为殿下效力。" 朱允熥微笑着将马哈木扶起,说道:“将军言重了,今后你我捐弃前嫌,共享太平。你到了开平后,和燕王商议,今后你所急需的粮食、食盐由燕王负责向你供应。” 马哈木连连称是,随后翻身上马,"多谢!殿下所需要的战马,我也会准备充足的。" 朱允熥又叮嘱道:"阿鲁台知道瓦剌归顺了朝廷,一定会心怀愤恨的。你要万分小心,防备他突然袭击。" 马哈木傲然答道:"殿下放心,我不怕他!" 望着马哈木远去的身影,朱允熥心中感慨万千。 此次招安马哈木,终于为消除了北方边患迈出了一大步。 北方边患是明朝二百多年都无法愈合的出血囗,最终让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每当这个出血口接近愈合的时候,就会有居心叵测的人重新撕开。 对北方的的征伐,必然要花费巨额的钱粮,这些钱粮的征调、下发、使用,养活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蒙古那种鬼地方,风沙漫天,放眼望去,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每到寒冬,滴水成冰。 这种鬼地方,别说打不下来,就算打下来了,也无法治理;即使能治理,也是个赔本买卖。 这就是个无解的死局。 为了防止蒙古人南下劫掠,就得养数十万边军。 养数十万边军,最终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明蒙之间的战争是永远也无法结束的,边军也必须永无止境地养下去。 朱元璋设计的体制是实行卫所制,靠军屯田供养边军。 朱元璋常不无得意地说:"吾不费朝廷一文钱,而养百八十万大军。"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卫所军屯制的败坏,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明末女真最高峰时的人口,充其量不过60万,明朝人口保守估计也有8000万,却不仅不能将其扑灭,反而被打得节节败退。 原因何在? 明初强盛之时,明军的军屯收入每年少则五六百万石,多则一千二百万石。 进入洪宣时期,军屯收入从高峰时期的七八百万石,狂跌到三百万石。 到了成化时期,军屯收入回升到五百万石。 成化死,立马跌到二百万石。 到了万历年间,只有几十万石,聊胜于无。 所以,从明中期开始,明朝边军就一直跟蒙古走私,倒卖军火换钱花。 这样就把蒙古军队维持在和明朝边军差不多相等的局面,这样明军武将才能不断的刷军功获得升迁机会和赏赐。 这就是最常见的套路——养寇自重。 卖装备给蒙古人,获利! 把蒙古人武装起来,让蒙古人入关抢老百姓,军队再去打蒙古刷军功,再次获利! 文官得以掌握军权,高兴! 武将获得钱财和功名,高兴! 蒙古获入关抢劫,获得粮食和武器,高兴! 人人都高兴,苦的只有老百姓。 马哈木心满意足地走了,大明朝堂之上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以徐辉祖、李景隆为首武勋认为: "蒙古人是养不熟的白眼狼,现在归顺朝廷,不过就是骗吃骗喝,将来翅膀硬了,就会翻脸不认人。" 以夏元吉、骞义为首的文臣认为: "打了几十年仗了,而且遥遥无期,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能通过怀柔的办法收复蒙古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允熥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打算,前人埋的雷,他必须排掉,不能留着坑害后人。 朱允熥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 “连年大战,财政拮据,民不堪其苦,当下应以休养生息为主,招安马哈木确实有利于边境和平。” 李景隆抢着说道:"殿下,臣以为……" 朱允熥重重地咳了几声:"这事就这么定了,卿勿复多言!" 李景隆心有不甘地退了下去。 朱允熥又说道:"徐辉祖!" 徐辉祖走上前来,拱手说道:"臣在!" 朱允熥:"五军府掌管天下兵马,职责不可谓不重,孤前几日翻阅宣府、大同、榆林、辽东诸镇兵马数及屯田数,错谬颇多,是什么原由?" 徐辉祖汗下如雨:"这……是臣失职了……" 朱允熥宽容一笑,"五军府管的事太多太杂,一时半会照应不到也是有的,但要引以为戒。" 徐辉祖忙说道:"谢殿下,臣马上命各军府清查账目。" 朱允熥点点头,"甚好!不能仅仅清查账目,还要派得力可靠的人到各镇实地清查。" 不等徐辉祖说话,又看向兵部尚书茹瑺。 “命你派人潜入蒙古,暗中监视马哈木部的一举一动,如有异常,立刻上报。” 接着,朱允熥又转头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 “招安所需物资还需爱卿多多费心。” 夏元吉连忙躬身答道:"臣遵旨。" “诸位爱卿还有其他意见吗?” 朱允熥环顾四周,见无人发言,“既然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吧。” 说罢,他便起身离开了朝堂。 众大臣们也纷纷散去。 李景隆左顾右盼走着,等到众人都走散了,凑到徐辉祖跟前,悄悄说道:"辉祖,你有没有觉得,殿下今天有些怪?" 徐辉祖看了李景隆一眼,"哪里怪了?" 李景隆道:"马哈木是个什么东西,殿下却对他那么客气。马哈木才走,殿下就要查屯田了。这……" 徐辉祖斜睨李景隆一眼,"我正为这事发愁呢,边镇的账目,别说殿下看了生气,连我看了也生气。成百上千顷的屯田,说没就没了。各镇交上来的军籍名单,十几年纹丝不动。倘若认真查起来,怎么交差。" 这些年来,李景隆主管的就是屯田数和军籍名单,徐辉祖却专挑这两样说,李景隆脸上奇些挂不住了,硬着头皮说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查就查呗。" 徐辉祖扬长而去,李景隆独自在风中凌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