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玩行述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七十六章 众人说瓷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霁白!我这里接到了几个订单,都算是私人定制吧。数量不多,但价格还可以。”倪旭光一边展示新近创作的泥塑作品,一边和秋霁白讲述最近订单的情况。 坐在倪旭光的对面,秋霁白认真听着,心里也是对倪旭光精湛的泥塑技艺万分敬佩。 “倪爷爷!我觉得是这样,您虽然已经和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这个协议完全是指可大批量烧造生产的瓷塑作品,但不包括这样很有特色的私人订制。所以,这批私人订制的作品您是完全自主决定的,收益也完全归您个人所有。”秋霁白从容地说道。 “霁白!你这么说就太轻看我了。”倪旭光皱着眉头说道:“你从德化把我请过来,成立了陶瓷研究工作室,和我签约了,那我就算是这个工作室的一员了。虽然不存在雇佣关系,但最起码是合作关系吧。既然是合作了,那我在这间工作室里拿出的每一件东西都应该是我们合作的产物。按照合作协议规定,就应该按比例分成。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了,就这么定了。” 倪旭光的这番话说完,秋霁白的心里真是万分感激,神神地体会到,倪旭光作为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因为倪旭光说这番话的同时,刘等、刘忠义两个人也是坐在对面,他的话表面上是说给秋霁白听的,可深一层的意思可是完完全全说给两个人听得。极为明确地告诉两个人,在这个工作室里做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有秋霁白一份,你们两个别想着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私利。 其实,秋霁白对刘等和刘忠义两个人还是很信任的。这两个人要说不爱财,肯定没人相信,但是要说他们为了金钱可以把朋友的义气扔到脑后去,这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两个从内心里来说,是非常愿意同秋霁白合作的,这里面可不光是能够挣钱,而更多的是可以让他们掌握的古老制瓷工艺能够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刘等、刘忠义两个人听了倪旭光的话,也都点头赞同。 “倪老说的很对,我们在起义合作,并不全都是为了钱。说高尚一点儿,那是为了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能有所发展也是我们最高的追求了。”刘等笑着说道:“当然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好。” “哎!哎!我也是这个意思。”刘忠义接口说道。 掩饰着内心的感动,秋霁白诚挚地说道:“两位大哥!太感谢了,能够和你们合作,是我的荣幸。” “客气了!这不是谁和谁的荣幸,是缘分。”刘忠义接口说道。 “得了,都别客气了,一家人说两家话显得生分。”倪旭光笑呵呵地说道:“这两天,罗翰这小子可是真忙活上了,两家代加工的陶瓷厂相关资料都送来了,看起来你没什么问题,技术也是一流的。但有一样,我还是想回德化搞创作。” “倪爷爷!北京的创作环境不好吗?”秋霁白先是一愣,赶紧问道。他真是担心自己没有照顾好老爷子,那样没有合倪旭光的意。 摇摇头,倪旭光说道:“要说创作环境,北京的工作是已经超过我在德化的那个小作坊了。而且我和老伴儿也挺适应这里的天气。但有一样,老话儿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艺术陶瓷创作也是这样。虽然这段时间我用定窑的白瓷土创作了同样白瓷胎的瓷塑作品,但内行看上去,一眼就知道不是德化窑的东西。关键就是瓷土不一样,制瓷过程,以及烧造完成,出窑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还是想要回德化搞创作。” “哦!这样啊!”秋霁白这才意识到,自己考虑问题太简单了。 不同于北方窑口的钧窑、耀州窑,对瓷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德化窑的白瓷瓷质致密,细腻纯净,釉色洁白莹润,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耐酸耐碱性能尤高。 这些特征是北方瓷土达不到的标准。这也就导致了烧造出来的瓷塑艺术品白中泛黄、泛青,时间久了釉面容易氧化变色。 听完倪旭光的解释后,秋霁白起身在工作室里走了一圈,对倪旭光刚烧出来的作品,以及带来的几尊真正德化窑样品进行了初步比较,确实少了一些质感和灵性。 “倪爷爷!我想知道您在北京这段时间生活上适不适应?”秋霁白直接了当地问道。 先是一恍惚,然后倪旭光回答道:“非常适应!我虽然是南方人,但年纪大了,对那方阴冷潮湿的天气越来越不适应了。” 点点头,秋霁白说道:“倪爷爷!我提一个方案您看行不行。” 看着秋霁白,倪旭光没有说话,在等着听他的办法。 “倪爷爷!我想这样,您和德化那边产泥的供应商取得联系,每个月按您所需,让他把泥料发到北京来,供您创作所用。这些泥料只是为那些私人订制的客户提供,至于说大宗的商业产品,我觉得可以用唐山,或者是邢台产的泥料。”秋霁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用恭敬地口吻说道:“这只是我粗浅的想法,不知道倪爷爷您同意不?” “嗯!这个办法好。”倪旭光没说话呢,刘等先开口了,“老爷子!这段时间跟您在一起可是学了不少的东西。我现在才知道中国的陶瓷艺术门类虽然众多,但相互之间却有着难以说明白的关联。所以,我真实希望能和倪老爷子多交流、多学习。忠义大哥也和我一个感觉吧。另外,我们还能一块儿喝茶、品酒呢。这样的工作环境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 刘忠义也点头,说道:“刘等兄弟说的没错,这也是我的心里感觉。” 听了两个后背掏心掏肺的话,倪旭光也很是感动。没有思考太长时间,就点头答应了秋霁白的方案。 这让秋霁白非常高兴。能够把德化窑、钧窑、唐三彩三个大师级别的人物留在自己创办的陶瓷艺术创作工作室,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有多好不好过早的说,但肯定不会太差。 正在说的高兴的时候,赵石兰和赵石梅,以及赵新利姐弟三个人一起来了。听了刚刚秋霁白几个人商量好的事情后,三个人也很高兴。 “霁白!你现在越来越成熟了。小罗已经告诉我你要创办博物馆这个事儿了,我觉得很好。”赵石兰认真地说道:“做生意不光是要会赚钱,也要知道怎么花钱。会花钱也就是知道如何投资,不能让钱躺着睡觉。相比于纯粹的商业投资,我更推崇你把项目做到文化领域。这也是我活到五十岁以后才领悟的一点儿心得,没想到你二十几岁就想明白了,真是让我没想到。” 赵新利也微微点头,说道:“在西安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小秋这孩子并不把钱看得太重。我把那几件东西拿出来给他看的时候,哪儿知道那么值钱啊!就想着能给个几千块钱,就算是高价儿了。可他却原原本本地告诉我,有多值钱,值多少钱。就这个德行,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做到?不必什么都值钱啊!” “哎呦!几位老人家啊!可别这么捧我了,回头再把我摔着。”秋霁白诙谐地说了一句。然后,赶紧转移话题,说道:“两位赵奶奶!赵爷爷!今天一块儿来工作室,有什么事儿吗?” 赵石梅抿嘴一笑,说道:“我们见天来呀!就是想求倪老为我们赵家做一尊菩萨像。” 点点头,赵石兰诚恳地说道:“倪老先生!我们赵家祖上是清朝的皇亲国戚,姓氏本来是爱新觉罗,算是大家族了。可几辈人延续下来以后,人丁越来越少。到了我们孙子辈,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不到十岁孙女。我们倒不是迷信,但还是希望能给家族延续争取一下。” “我们是希望倪老先生亲自出手,为我们赵家塑一尊送子观音。”赵新利说出了几个人最终的想法。 “呵呵!这有什么好求的,只是我担心我这点儿手艺不能让几位满意啊!”倪旭光直截了当地说道,言外之意就是答应了下来。 “倪先生绝世的技艺我们是万分推崇的,还请倪先生不要推辞呀!”赵石兰笑着说道。 “好!我应承下来了。不过,要等一段时间,我手里的泥料不够用了。”倪旭光解释了一下。 “嗯……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吗?”赵石梅犹豫着问道。 一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倪旭光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对一尊完美的德化窑瓷塑造像,通常都要历尽三十天以上的精工打磨。这个过程相当耗费精力。所以倪旭光没有说话。 秋霁白对德化瓷塑的工艺过程很清楚,看出倪旭光挺为难,秋霁白出言问道:“为什么这么急呀?德化窑的瓷塑是相当耗费功夫的。” 赵石兰歉意地一笑,回答道:“是为了一桩喜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