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六章 年轻人自我感觉良好?付平…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寒风凛冽,天色渐暗。付平和他的三个大学同学吴冲、刘彬、李康,以及王二虎一行五人,走在通往王家村的泥泞小路上。 吴冲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眉头紧锁。他打量着两旁贫瘠的田野和低矮的农舍,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就是付平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这里简直是穷乡僻壤。吴冲心里嘀咕着,脚下却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生怕落在同伴后面。 "付平,你在这儿待得习惯吗?"李康忍不住问。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是被寒风吹的,还是心里也没底。 付平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习惯,怎么不习惯。我在这儿工作,跟大伙打成一片,挺好的。"说着,他轻轻拍了拍李康的肩膀,像是在安慰他,又像是在鼓励自己。 "是吗..."刘彬若有所思,眼神飘向远方的地平线。他想象着付平在这里的生活,竟有些羡慕起来。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喧哗。 "付干部来了!快快,出去迎迎。" 村里的老人家们首先发现了付平,纷纷簇拥而出,脸上洋溢着喜色。有人拉着付平的手,有人拍着他的肩膀,有人将手中的东西硬往他怀里塞。 "付干部,这是家里刚做的腊肉,快尝尝。"一位老大娘笑得合不拢嘴,将一块红亮亮的腊肉塞进付平手里。 "这是我家的手工面线,拿去热乎着吃吧。"一个小伙子挤到付平跟前,将一包面线放进他的怀里。 "付干部,新鲜的鸡蛋,都是土鸡下的……"一个小姑娘扯着付平的袖子,眼睛里闪着崇拜的光芒。 付平笑着连连摆手,嘴里说着"多谢多谢",脸上的表情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他的三个朋友吴冲、刘彬、李康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目瞪口呆地看着付平被簇拥在人群中央,被村民们簇拥着、亲热地拉扯着。 这三人也是和付平一样的下乡知识分子,可是村民们对他们却没有半点这样的热情。村民们对他们的态度永远都是那种有说有笑的疏离,即便是在街上遇见,也多是匆匆打个招呼就各走各的路了。 三人被付平深受村民爱戴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们面面相觑,眼神里满是不可思议和自惭形秽。 晚上,五个人在王家的厅堂里吃晚饭。付平和王二虎你一言我一语,相见恨晚地叙着家常。吴冲、刘彬、李康三人却无精打采地低头扒着碗里的饭,时不时抬头看看付平,眼神里满是复杂的神色。 他们曾经对付平的处境深感担忧,生怕这个大学毕业生受不了农村的艰苦环境。可是今天看到付平在村里如此受人爱戴,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弱者。内心深处,有一股说不出的酸楚和自卑感在翻涌。 一顿饭吃得极不自在。付平注意到三人的异样,便主动带着几瓶啤酒,来到他们住的客房。 "怎么了?今天有心事吗?"付平把啤酒放在桌上,拉开拉环,啤酒咕嘟作响。他的动作充满了豪迈和洒脱,像是完全没有察觉到同伴们的尴尬。 三人都没吭声。他们低头盯着地面,仿佛地上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东西。付平见状,干脆坐下来,一边喝着酒,一边说:"我今天看出来了,你们对村里人还是有些距离感。别不服气,我过去也曾有过那种感觉。" "我们不是瞧不起村民……"吴冲抬起头,想解释什么,却被付平打断了。 "我知道你们没有瞧不起村民的意思。"付平的语气很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可是,你们对村民的态度里,总是带着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和教育者的姿态。这就是为什么村民对你们永远是那种有说有笑的疏离。" 三人面面相窥,无言以对。他们感到脸上烧得厉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付平放下酒瓶,看着三人说:"你们别看我现在如何如何受人爱戴,其实我的成绩并不算啥了不起的事。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村民们对我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信任。就拿今天来说吧,你们看到了,村民们是多么热情地迎接我,把他们手中最好的东西硬往我怀里塞。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建树,只是因为我一直在村里默默耕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村民们做点实事。而村民们看在眼里,都了然于心。" 付平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三人头上,让他们无地自容。吴冲想起自己曾对付平的处境深感担忧,现在看来,自己才是那个真正需要被人担忧的。他暗自咒骂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恨不得给自己两个耳光。 "付平,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刘彬长叹一声,脸上写满了愧疚,"我们虽然也是下乡驻村干部,可是一直都对村民有种说不清的距离感。就好像是老师对学生那种教化的姿态,而不是真正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朋友。" "我们网上聊天的时候,总是在讨论怎么改造农村,怎么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过农民的生活和想法吗?"李康自嘲地说。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不知是被酒气熏的,还是被羞愧和懊悔刺痛了心扉。 "你们说得太有自知之明了。"付平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我身边也有不少和你们一样的同届驻村干部,整天就知道在网上唱高调,嘴上说着要为农民着想,可实际上对农民的生活毫无了解。他们就是你们说的那种,对农民存在优越感和教育者的姿态。" "那你是怎么做到这么深入村民、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爱戴的呢?"吴冲好奇地问。他的眼神里闪烁着渴望和憧憬,像是在付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付平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咧嘴笑了笑。"没什么秘诀,就是老老实实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心去了解村民们的生活和需求,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对他们指手画脚。有的时候,我也会和村民们把酒言欢,了解他们的想法。我们就是这么熟悉的。" "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刘彬赞同地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敬佩,"我们这些驻村干部要真心为农民着想,首先就得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心态去了解他们,而不是谈古论今地对他们指手画脚。" "对,就是这个道理。"吴冲拍着桌子说,酒意上涌,话语也变得激动起来,"我身边的那些同届驻村干部,他们之所以在网上唱高调,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农村,只是在城里想当然地臆测罢了。可是真正扎根在农村的大多数人,都是像付平这样默默耕耘的,他很少在网上扯什么高论。" 三人被付平的话说得心生敬佩,暗自反省自己对农民的态度。他们举杯畅饮,借酒浇愁,感慨万千。 "老付啊,你可把哥几个说醒了。"吴冲笑着对付平说。他的脸因为酒气而变得通红,眼神却无比清明。 李康点点头,又喝了一口酒,"我们这些外来的知识分子,要真正为农村做些事情,首先就得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心态去了解村民,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 房门口,默默听了一会儿的吴孟森满意地笑了笑,走下楼,瞧见翘着脚抽烟的王占奎,笑着道:"占奎老弟,再喝两口?" 看着王占奎有些疑惑的表情,吴孟森递给他一条专门从江城带来的好烟,"闲着也是闲着,况且,我开心啊!" 有个说法说,整个东亚文化圈的人都受儒家那一套东西的浸染太深,活得都太过内敛深沉,所以在沟通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酒精作为桥梁。 几杯酒下肚,那些条条框框就被抛开,话才能真的聊得起来。 就像此刻王家这栋房子里,男人们不论老少都在喝酒,借着酒劲儿,一些平时不好问出口的问题,不好说出来的话,都可以轻松地讲开来。 这一趟来,彻底抛开身份放飞自我的吴孟森弹了弹烟灰,放下酒杯,"占奎老弟,你家老大怎么没回来过年啊?" 王占奎笑着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无奈和惆怅,"年轻人,忙!说是工作走不开。"他拿起酒瓶,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仿佛要借酒浇愁。 吴孟森微微瘪嘴,举起酒杯,"没想到我们在这上面也有些同病相怜啊,来碰一个!"两个老年人的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 酒过三巡,话语也渐渐多了起来。吴孟森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女儿在县城工作的事情,脸上满是对女儿的骄傲和思念。王占奎听得认真,不时点头附和,脸上也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这个除夕夜,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被拉近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大家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