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章 一段尘封的记忆被唤醒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腊月二十九,天公仿佛一个暴怒的巨人,将铅灰色的云层压得低低的,狂风裹挟着暴雨,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大地。村口那棵老槐树,在狂风中发出痛苦的呻吟,摇摇欲坠,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做着最后的挣扎。然而,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村庄里却洋溢着一股喜庆的氛围,如同寒冬里的一簇簇火焰,温暖而明亮。 “砰!砰!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要用这喜庆的声音,将那沉闷的暴雨声彻底压下去。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那大红的颜色在风雨中显得格外耀眼,像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屋檐下,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在风中摇曳生姿,像是姑娘们那一串串欢快的笑声,充满了对新年的憧憬。 腊月二十九,天刚擦亮,一股湿冷的空气就从门缝里钻进来,直往骨头缝里钻。吴孟森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气,这才掀开厚厚的棉被,从床上爬起来。 今天是除夕前一天,也是他们一行人进村走访的日子。吴孟森特意穿了件旧棉袄,这是他当年下乡插队时留下的,如今再穿,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老师,您起来了?”付平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清晨特有的清亮。 “起来了,进来吧。”吴孟森应了一声,转身倒了杯热水,暖了暖冰冷的手。 付平推门进来,一股寒气也跟着涌了进来。他笑着说:“老师,您这棉袄,怕是有些年头了吧?” 吴孟森低头看了看身上的旧棉袄,笑着说:“可不是嘛,这可是我当年的"战袍",今天拿出来穿,还真有点回到过去的感觉。” “您当年下乡,可吃了不少苦吧?”付平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 “苦是肯定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经历,一种磨练。”吴孟森感慨道,“当年我们这些知青,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有一股拼劲儿,一心想着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只想待在城里享受。” “老师,您这话说的,我可不爱听了。”付平笑着反驳道,“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也都很努力,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好好好,我不说了,你小子,现在可是越来越会跟我这个老头子唱反调了。”吴孟森笑着摇了摇头,眼中却满是欣慰。 简单吃了早饭,吴孟森一行人便出发了。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冷,寒风夹杂着细雨,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他们来到村口,正巧碰上王和平从田里回来。 “和平叔,过年好啊!”付平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 王和平抬头一看,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他放下手中的锄头,快步迎了上来,说道:“哎哟,这不是付干部吗?还有几位是?” “和平叔,这是我大学老师,吴孟森教授,特地来咱们村里看看。”付平介绍道。 “哎哟,吴教授,真是稀客,稀客啊!”王和平热情地握住吴孟森的手,浑浊的眼中透着几分好奇和敬畏。 “和平兄弟,您叫我老吴就行了。”吴孟森笑着说,“这次来,主要是想看看咱们村这些年的变化,也跟大家聊聊天,了解一下情况。” “好好好,咱们屋里聊,屋里聊。”王和平热情地招呼着他们进屋。 一进屋,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王和平的妻子正在灶台前忙活,见来了客人,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笑着招呼道:“来来来,快进屋坐,外面冷。” “婶子,不用忙活了,我们就是来看看。”付平说道。 “不碍事,不碍事,都是自家种的,你们城里人难得吃一回,尝尝鲜。”王和平的妻子说着,便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红薯来。 吴孟森接过红薯,笑着说:“谢谢,您这红薯闻着真香。” “香就多吃点。”王和平的妻子笑着说,“我们这的红薯,可是出了名的甜。” 几个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聊着天。 “和平叔,今年收成怎么样啊?”付平问道。 “托党的福,今年收成还不错。”王和平笑着说,“你看,我家今年还添了个大孙子,真是双喜临门啊!” “恭喜恭喜啊,和平叔!”付平笑着道贺。 “和平叔,您家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吴孟森感慨道,“想当年,我刚下乡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可比现在差多了。” “可不是嘛,那时候,别说吃饱穿暖了,就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我们一家五口,就挤在那破草棚子里,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那日子,真是没法说啊……”王和平回忆着过去,语气中带着几分辛酸。 “是啊,那时候的日子,确实苦。”吴孟森也跟着感慨道。 “不过现在好了,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王和平接过话头,黝黑的脸上满是欣慰,“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吃穿不愁,孩子上学也免费,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是啊,和平叔,您说的对,现在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付平深有感触地说,“不过,咱们村里现在还是有些困难,比如……” “比如老张家那小子,考上大学是好事,可学费生活费,对他们家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啊!”王和平接过话头,叹了口气,“老张两口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哪来那么多钱?这不,前阵子,老张还为这事儿愁得睡不着觉,跑到我家来诉苦呢!” “是啊,和平叔,这事儿我也听说了。”付平点点头,接着说,“不过您放心,我已经帮老张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有一些补助,应该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王和平一听,顿时喜笑颜开,“付干部,你可真是帮了老张家大忙了!我就说嘛,你小子是个热心肠,一定会帮老张家渡过难关的!” “和平叔,您过奖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付平谦虚地说,“咱们都是一个村的,谁家有困难,能帮就帮一把,你说是不是?” “对对对,应该的,应该的!”王和平连连点头,脸上满是赞许。 吴孟森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些年,农村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而像付平这样的基层干部,正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和平叔,您看,这天也不早了,我们就先到其他人家走访一下,改天再来拜访您。”付平看了看时间,站起身说道。 “好好好,你们忙,你们忙,有空常来家里坐坐。”王和平热情地把他们送到门口,目送着他们远去,这才转身回到屋里。 付平一行人走访了几户人家,每到一处,他们都与村民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认真记录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吴老师,您看,咱们村现在的情况,您有什么建议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付平向吴孟森请教道。 “嗯……”吴孟森沉吟片刻,说道,“我觉得,咱们村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要……” 吴孟森侃侃而谈,从产业发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教育医疗到文化生活,他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付平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用笔记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知道,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吴老师多年来对农村问题研究的结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付平一行人走在田埂上,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像是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投下了一道道无法抹去的印记。 “付平啊,我这次来,看到你们村的变化,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啊!”吴孟森感慨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和激动,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满怀热忱的自己。 “是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确实很大。”付平点点头,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路也修好了,房子也盖新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也是你们这些基层干部辛苦付出的结果啊!”吴孟森拍了拍付平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相信,在你们的努力下,咱们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付平坚定地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他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村口。 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傍晚,显得格外突兀,把毫无防备的吴冲吓得浑身一哆嗦,差点跳起来。 “哎哟,我的妈呀!”吴冲惊魂未定地拍了拍胸口,转头一看,只见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手里还拿着一个冒着烟的“二踢脚”,正得意洋洋地看着他。 “哈哈哈……”孩子们见状,纷纷捂着耳朵,嬉笑着四散奔跑,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给这静谧的黄昏,增添了几分热闹和欢快。 王二虎见状,笑着拍了拍吴冲的肩膀,打趣道:“冲哥啊,这就被吓着了?乡下过年,热闹着呢!等会儿还有烟花爆竹,管你受不受得了。” 吴冲尴尬地笑了笑,心想:这乡村过年,还真是与众不同啊!这爆竹声,在他听来,不再是震耳欲聋的噪音,而像是欢快的音符,奏响了新年喜庆的乐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