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小付干部深夜不睡觉,竟是为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月光透过窗户,在简陋的房间里投下一片清冷。付平坐在桌前,拧亮台灯,眉头却怎么也舒展不开。 桌上,散乱地堆放着一些资料和笔记,记录着他这段时间走访调研的点点滴滴。前些日子,恩师吴孟森的话又在耳边回响。 “小付,你说说,你下一步干点啥?”吴孟森吸了口烟,眯着眼问。 “我觉得,得先把村里的环境整治一下,这可是面子工程!”付平想起芝麻山村那坑坑洼洼的土路,想起那些杂草丛生的房前屋后,想起村头那条散发着异味的臭水沟,心里就一阵烦躁。 “改善风貌是好事,不过这得慢慢来。”吴孟森弹了弹烟灰,慢悠悠地说,“芝麻山村的情况你也知道,底子薄,得先发展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才有钱搞建设啊!” 付平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他早已烂熟于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指的就是村庄风貌建设,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但付平也深知,风貌建设绝非凭空而来,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只有产业兴旺了,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才有资本、有意愿去美化自己的家园。 "在物质基础充实后,风貌建设就是锦上添花,是水到渠成的好事。"付平暗暗地想,"何况,通过改善风貌,咱们还能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倾斜,那可是腾飞的翅膀啊!"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付平环顾四周,看着墙上斑驳的痕迹,心里五味杂陈。 芝麻山村现在是哪一条都不沾边,尤其是“村容整洁”,简直是道天堑! “可这环境一天不改善,谁愿意来投资?没有项目,怎么发展产业?这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吗?”付平揉了揉太阳穴,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想过组织村干部去外面学习考察,可一想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就泄了气。选谁去考察?去哪儿考察?考察什么?回来之后怎么落地?这些问题就像一团乱麻,让他理不出头绪。 “唉……”付平长长地叹了口气,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静谧的夜色。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芝麻山村的每一个角落。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得夜的宁静。 付平的思绪回到了王二虎告诉付平他的童年芝麻山村的样子。那时,芝麻山村虽然穷,但处处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花草,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每逢夏天,村民们还会在村头的打谷场上乘凉,孩子们则在月光下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村庄…… 是什么时候,芝麻山村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付平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老村长因为环境脏乱差,总是唉声叹气;村里的年轻人因为看不到希望,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还有那些因为环境问题而望而却步的投资者…… “不行!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付平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一定要改变芝麻山村的面貌,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可是,该怎么做呢? 付平回到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村容整洁”四个字。这四个字,重若千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开始翻阅资料,查找相关政策,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灵感。他发现,国家对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政策有了,关键是怎么用好政策,结合芝麻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付平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 "唉,看来今晚是难以成眠了。"付平叹了口气,伸手捻灭了烟头,目光深沉地望向窗外。皎洁的月光,宛如一泓清泉,滋润着他焦灼的心田。 "改变,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付平,你一定要想出办法来啊!"他在心中默默地给自己打气,继而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得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付平心中有了主意。他回到桌前,翻出笔记本,开始列清单: 1.发动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先从村口、主干道开始,清理垃圾,修剪杂草,整治沟渠,改善村容村貌。 2.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在村里设置分类垃圾箱,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从源头减少污染。 3.组织村民代表,学习外村成功经验。去条件相近、发展得好的村子考察,看人家是怎么建设的,回来好有的放矢。 4.发掘本村特色资源,寻找产业突破口。芝麻山村虽然底子薄,但不是一无所有。山清水秀的生态,勤劳朴实的民风,说不定就蕴藏着发展的种子。 5.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风貌改造需要资金投入,除了村集体经济,还要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让各级政府的政策红利惠及村里。 付平一条条写下去,渐渐觉得思路清晰了许多。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方向对头,肯定能一步步把芝麻山村建设好。 夜,渐渐深了。 付平伏案工作,困了就喝口凉茶,饿了就啃口干粮。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窗外,月光依然清冷。付平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敲打着芝麻山村的未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